纪念建党百年大型美术主题创作有感
2021-12-05安佳
安佳
《飞天圆梦》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是由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也是建党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有纪念性的向党献礼的美术创作工程。
从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历时近八个月的时间,我创作完成了三联组画《飞天圆梦》。由于是大型主题性绘画创作,从构思、构图、形态、设色到画材的选用,我都打破了惯常的创作手法。首先,《飞天圆梦》构图是用三联组画(2.5米×6.0米)方式绘制完成。左图和右图的人物组合均是面向中间大图形成围合关系和对称式(中国传统壁画的样式)。左图四人“行军礼”代表“即将出征”,右图四人“挥手示意”代表“凯旋”。左图上半部在太空舱的是杨利伟,他代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科技成果——我国首个登上太空的人。右图上半部三人组合是首个太空授课与地面交流的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这两个场景极具航天科技的代表性,所以作为画面点题。中间部分画面空间较大,意在突出浩瀚宇宙中中国的航天成就:翟志刚首次出舱的经典定格的画面及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实验舱成功对接的完整图片等,意在体现日益腾飞的中国航天技术。
在人物形象上采用加法(即用客观的手法,强调形象的写实、准确)。
我选择了作为综合国力象征和国家形象代表的11位航天英雄,以他们作为画面中的人物主体。这样的选择,表明了必须用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塑造,尤其是在形象刻画的准确度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妥协。由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航空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科技馆等可以查阅资料的部门都不开放,唯有从网上搜寻资料,虽然收集了近百张图片,但不是图像模糊不清,就是形象角度不合适。我只有耐下心来仔细地研究解读、揣摩辨识,经过反复提炼组合、修改调整,我逐渐找到了表现航天英雄们举止神态和精神气质的方法。此外,寻求形象的具体、准确和真实,也包括对飞行标识、手表(国产飞亚达)、气压表、航天服气压泵、舱内外部件等的搜集整理,力图在有限的图像信息中尽可能地找到精准,并用写实的手法予以描绘和再现。
在表现手法和色彩上采用减法(即用主观的手法,强调色彩的以简代繁及明度关系)。
首先是在较厚的“日本皮纸”上先用干墨笔将整幅画面按不同的人物和机械部件的结构关系有秩序地皴擦出肌理,用较轻松的笔法来塑造人物、服饰和器物的基础;然后以墨线为主勾勒轮廓,色彩均为平涂,强调画面的平面感;以灰蓝色调贯穿三幅画面,形成一个浩瀚宇宙的主色调;强调明度,用白、淡红两色来刻画细节,刻画国旗。人物面部则略施肤色以突出质感。画面仅以灰蓝、淡粉红、白、黑四色来渲染。
在创作期间,作品顺利通过了五次由各级各类专家(专业、党史、文史、理论)组成的创作过程审稿会。最终在全部工程237件(油画、国画、版画)完成作品中,《飞天圆梦》荣幸地成为进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予以陈列的180件作品之一。
《纪念坦赞铁路援建51周年》
2021年2月8日提交了《飞天圆梦》之后,我片刻没歇,即开始了《纪念坦赞铁路援建51周年》的绘制工作。该主题创作是为“红船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而作,这项工程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联、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抓,作品将留在党的诞生地——嘉兴,永久陈列在嘉兴新建的美术馆中。
在“红船颂”工程提供的四部分100个选题中,我选了第二部分第44号《纪念坦赞铁路援建51周年》。这样的选择或许源于我两次非洲之旅的经历、心理体验以及相关的艺术创作实践。在查阅大量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文献资料后,我了解到这是一条全长1860.5千米的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整个工程由中国提供无息贷款,援建从1970年10月正式开工,历时六年完成,是一条被誉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范”的不朽之路。这次援建过程中,有66位中国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怀着崇敬之心,我开始构思、绘制草图。经过多重竞争、筛选之后,我有幸承担了该主题的创作和绘制工作。
本着坦赞铁路是新中国送给非洲人民的一份厚礼,是联结中非真挚友谊的象征的思路,我力图通过人物众多的大场面来表现中非友谊和庆祝竣工的热闹场景。在纵2.4米、横4米的画面中,我采用中心对称式构图,将东方红机车和铁轨作为画面的中心,两侧以围合簇拥的方式,汇集了中国机车长、工程师以及83个非洲男女形象。大人、孩子皆手持两国国旗,以舞蹈、吟唱、嬉戏、献礼等方式呈现出欢愉快乐的气氛,来表现机车开通的庆祝场景。其中男人披“束卡”,女性穿“坎噶”,同时画面穿插有地域风貌的植物、动物和乞力马扎罗山。整幅画面以红色为主调,以烘托非洲人物黝黑的皮肤特征;人物造型略有夸张,以突出非洲人的形象特点;用精细的马赛珠为饰物来点缀画面;表现手法兼顾写实与装饰,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出发点,试图记录和表现一个热烈、热情的非洲,展现坦赞铁路为古老原始的非洲草原带来的勃勃生机,追忆那久远的“自由之路”开通时的欢乐瞬间。
《邓小平参观北京电子对撞机》
这一创作主题,原是为中宣部建党百年创作工程第118号选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的创作初稿。由于此选题刚好契合壹美美术馆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举办的“百年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展”的主题和位于科技园区的展览场地,故被邀请绘制了这幅作品。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84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开工建设,1988年10月建成,邓小平同志亲自奠基并参加了落成典礼。作为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90年10月投入运行,后又经过两次升级改造,其加速器故障率和运行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以高能物理为主、同步辐射兼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提供高水平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平台。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此参观、考察、指导。由于创作时间紧、任务重(绘制仅有一个多月),加之要准确刻画领袖人物邓小平和李政道、陈和生、王贻芳等诸多著名科学家的形象,以保证作品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还原,具有真实感,我必须要求自己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有关档案室、科技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均暂停开放而无法查阅到相关的文献、图像资料。为此,我不得不将网上碎片性的资料进行收集、归纳、整合。凭借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对造型的整体把握能力,尽可能地依据所需绘制的人员头像及半身像,揣摩其全身肢体动态和身高对比关系,将邓小平与科学家们在电子对撞机前亲切会谈的音容笑貌和特定场景生动地进行重现。作品以线为主,强调结构,在形象准确的基础上,色彩用平涂的手法表现,以求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通过加班加点认真绘制,作品终于在今年5月28日壹美美术馆展览开幕之前顺利完成并提交。当我在美术馆一层展厅里看到这幅被收藏陈列的作品,并向观众介绍分享我的创作思想和感悟时,我的内心充满喜悦感和满足感。
应该说,党的百年华诞作为重要的历史节点,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最好的创作机遇和实践平台,也为美术家提供了难得的主题性创作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我格外珍惜。尽管在一年之中完成三件中国画巨制,给我带来了很多难题,我也付出了很多辛苦,但这个创作过程却让我收获满满,这些收获不仅包括技术手段,更包括创作情感的培养,对党史题材的研究探索每每让我心生崇敬与感恩之情。我力图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断探索、求新的手法来反映和表现党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在形式语言上强化写实风格,在艺术表现中强调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以求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这些主题性美术创作可以说是一次实地练兵,为我的艺术创作和所从事的艺术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理论认知和实践经验。虽然整个工程实施中呈现出高度集中、高度压力、高度时效的特点,但通过一年多来不懈的攻坚克难,潜心的创作绘制,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也使自己的艺术视野得到了扩展,创作思想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