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的民俗文化变迁与保护
——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为例

2021-12-05敏承华

关键词: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

敏承华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北京 100006)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较为独特的三个民族,这三个民族的成员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从事狩猎、游牧、渔业、农业,兼营林业、手工业、商业等其他生产活动,通过特有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历史和文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分别有131992人、30875人、8659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拥有各自的语言,历史上彼此交错杂居、交往密切,生活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和相同点。此外,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各自形成了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的独特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深厚的人文特征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在新形势下,我们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变迁过程展开科学分析,应当将该过程置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充分认识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发展和变迁产生的深刻影响。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是贯彻和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重要举措,符合全面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针的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发展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在培育文化主体、丰富文化内容、展示文化的民族形式和地域特色等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当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一、社会转型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冲击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既有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具备民俗现代变迁的良好土壤。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的现代变迁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可能性。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拥有鲜活的生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文化变迁和社会转型时期,“滚雪球”式的效应使民俗文化变得更加复杂,也导致了进一步的、更加急速的变迁和调适。社会转型不仅改变了人们当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给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人类的任何进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取得的,社会变迁对民俗的挑战也是民俗获得发展的重大机遇。

鸦片战争后,清末的移民垦荒政策导致大量土地被侵占,不少民众被迫成为雇工。东北地区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奋起反抗,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积极在讷河、嫩江、莫力达瓦地区支持抗日联军,做好后援保障。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实现了民族平等,为各族民众争取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自治权利,实现现代化成为人们当时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此后二十多年,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先后成立。自此,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同其他民族享有同等地位,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我们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近年来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以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美丽文明、富裕平安、和谐幸福的莫力达瓦。基础设施扎实了,信息化建设丰富了,交通建设发达了,人民的腰包充实了,文化的发展就随之繁盛起来。2015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开展文艺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讲堂”,让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尤其是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直接面向基层群众传授技艺,让基层群众有机会接触、学习、掌握达斡尔族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使达斡尔族民间特色文化艺术真正在群众中得到传承。

当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走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拥有和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和便利条件。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发展,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主动调整经营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念,进一步缩小同其他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民族文化主动调适和优化选择的过程。一方面,现代文明提升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走进了电动化、机器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不仅村村通电、通路,而且部分民众拥有了和城镇人口一样的生活条件和设备。另一方面,现代化手段的不断介入也深刻地改变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总之,生产方式和社会转型引发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变迁之路,也是每个民族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文化自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变迁的内驱之力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初是由费孝通提出来的。通俗来讲,文化自觉就是利用已有的文化常识来认识、领悟并且诠释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现实为基础、尊重并且汲取其他文化之长处和经验,最终同其他文化融通而建构新的被自己熟练掌握的文化语境[2]。文化自觉,既是思想历练的过程,也是文化之间消融、解构、重建的过程。在全球化迅猛推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全面冲击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文化自觉在民俗文化变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同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更加密切。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逐渐从自在走向自觉,改变了原有自然渐变的轨迹,在文化传统的传承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他们有民间举办歌舞晚会,讲故事,开展体育、游艺等活动的传统,这些传统一直被完整保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0世纪70年代仍然有人讲民间故事、举办歌舞晚会,少年儿童仍然在玩“哈尼卡”(纸偶)、剪纸车马、打曲棍球、山上放爬犁、下围鹿棋等。随着高龄民间艺人相继过世以及民众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目前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延续,也增加了新的文化生活内容。

近年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重视文化发展,广泛建立文化站。例如,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文化站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达斡尔族农牧民文化生活的发展趋向,即从民间自发组织向专门机构组织转变、由少数几种活动内容向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转变、由传统方式向现代趣味转变。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各个文化站还搜集民族歌曲,利用冬闲时间请牧区著名民间艺人演唱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歌曲,录制盒式磁带供人们欣赏。文化站活动的开展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牧民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而且在维持社会治安、推动文化建设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饰可以直接体现一个民族的艺术审美和民族风尚,一些传统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成为文物,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把它们穿在身上,但是它们依然备受学者们和大众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人们穿着用狍腿皮制作的靴子“其卡米”。当时,达斡尔族妇女们制作的“其卡米”比较畅销,是她们收入的来源之一。20世纪90年代,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平时已经没有人穿传统的民族服装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制作服装为业的达斡尔族民众开始把制作民族服装作为营业的一项内容。他们制作的服装从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转向应用于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风采。这种展示突出了达斡尔族服装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艺术性,蕴涵了人们对民族服装标识作用的理解和民族文化的回归。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与其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模式化,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人民世代传承并且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一次变化后都呈现出新的自觉状态,表现出新的民族文化特征,文化自觉始终在发展过程之中。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已经在清代形成了建立在农牧渔猎多种经营基础上的民俗文化,发展至今既保留古老的民俗文化内容,又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加的新内容,具有综合体现并且融汇农牧渔猎经济的文化特色,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对人类民俗文化的独特贡献。

20世纪90年代,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生产方式的变革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变迁的根本因素。

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群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发的系统性谋生手段,反映了各族民众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调适并且利用历史自然资源求得生存的实践能力。历史上,生活地域条件等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讲,民俗文化的变迁离不开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农牧渔猎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多种经营方式的经济活动成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社会生活的物质来源,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依托。近几十年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多种经营经济被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取代,传统的狩猎、捕鱼、放排、制作大轱辘车生产经济不复存在,农牧业生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化、科技含量高、规模生产的农业经济正在成为主导经济,其他牧业和副业成为农业的辅助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发生改变,农业生产中荞麦、稷子、燕麦、苏子的耕种日渐减少,很多地方已经不再耕种这些植物,必然导致饮食文化中的传统主食成为历史。狩猎生产日渐消失,传统的以狍皮为衣、帽、靴原料的服饰文化,以兽肉、禽肉为饮食来源的文化,必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婚姻中新娘家用马套大轱辘车送亲的习俗由于生活中不再使用大轱辘车而改为用吉普车、小四轮拖拉机送亲等等。经济发展促进人们不断改善居住条件、衣食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文化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变革引发的民俗文化变迁,正在由多样性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多样性民俗文化向以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民俗文化转变。

其次,传统聚居状况的改变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发展和变迁的重要社会因素。

聚居地既是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社会条件,又是民俗文化得以存在的土壤。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封建军阀欺压和土匪侵扰抢掠使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流落到其他地方居住。有些人建立了新的村落,有些人迁入原有村落,随后,以单一氏族或者家族为单位建立村落的传统居住习俗逐渐被多个氏族或者家族成员共同居住以及不同民族成员共同居住的村落取代,社区结构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坚持民族特色和风格,成为许多现代文化载体和媒体传播、表现的内容。国家主导文化及国内通行的文化已经成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主导。民俗活动已经在向具有行政组织、内容形式大为开放的、丰富的文化事业转变,对思想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必然使文化自觉产生内在的动力。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累和传承,从生产经济到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印刻着民族的记忆,文化自身蕴含的精神气质是文化自信的灵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体现的民族精神,既是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价值准则的总和,又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体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文化自信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在于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3]。文化自信不仅为我们构筑了精神世界,而且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同其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借鉴和吸纳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也是促进自身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全球化背景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且为相关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带来新契机。面对文化全球化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竞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政治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在新时代,我们只有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看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近年来,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保存和发展相关民族文化的措施,通过文化立法、文化保护制度与政策、文化管理等手段,引导相关民俗文化的发展。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不断加大整理和挖掘达斡尔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力度,随着曲棍球、鲁日格勒、乌钦、扎恩达勒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尼卡、木库莲、摇篮、围鹿棋、达斡尔民居等十八项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始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地区旅游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民族文化,让旅游内涵更丰富,带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经济发展。居住在内蒙古根河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被称为“使鹿部落”,这里的鄂温克族民众以饲养驯鹿、狩猎而著称。目前,鄂温克族最后的女酋长玛利亚·索家中依然保留民族特有的很多传统用品,包括祖辈留下来的工艺器皿。玛利亚·索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仍然能够亲手用鹿皮线制作一些皮制的手套、小挎兜、首饰包等实用品和工艺品。

鄂伦春族是一个有鄂伦春语而无文字的民族,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为了传承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鄂伦春族聚居地区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办公室,组织专人负责抢救整理工作,重点抢救整理濒临消失的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文献和影像资料,开展鄂伦春族文化培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文化全球化的推动之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自觉投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发展事业,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文化的输出和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度。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非常重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制定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旗施行三件自治条例和三十三件单行条例,全面保障了这三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实现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最大保护和传承。

其次,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独有的魅力得以充分挖掘。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氛围中,获得的最直接的益处就是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国的民族文化最早被世界认识是《马可·波罗行记》(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在欧洲流行之后。自此,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色彩。随着中国的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华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迅速展开,中国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显示出夺目的光彩。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不仅向国内外文化市场推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的时代精神,而且展示了草原地域特色和具有民族风采的优秀文化产品,带来了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丰收。

再次,“互联网+”成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发展重要的技术条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场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丰富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传播形态和方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传播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大众化,“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新的交际手段,例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页等形式的载体,以及微博、微信、App等技术载体,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通过这些载体,以更加立体、丰富、多元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大众更容易接受这些民俗文化的内容。不仅如此,“互联网+”激荡起来的文化产业创新热潮,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契机。“互联网+”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实现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相关民俗元素融入当下的语境和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能性,不仅有助于促进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效果,而且能够推动文化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互联网+”提供了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跨界协同平台,将参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实践者、研究者、传播者、爱好者等分散着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发展既面临严峻的考验,又充满全新的机遇。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契机,以勇于开放的精神,既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用的精华,又要强调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使民族民俗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其实是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在新语境下的延续和升华。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共识性价值之一,就是文化多样性的维持和提升。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让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发展中传承并且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在整体上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维持和促进作出贡献。

四、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构成之一,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要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力培育良性的文化生态,树立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思想精华和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因此,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也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之后的相关工作里,我们应当以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全面了解为基础,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总体框架中认真梳理在保护、传承中面临的困难,以此探寻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实现方法。

第一,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意识。

民俗文化是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达斡尔族的艺术瑰宝乌钦,是达斡尔族值得骄傲和传承保护的文化形态,加强对乌钦的保护传承是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达斡尔族民众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对保护传承乌钦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进行广泛的传播,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提高了人们保护乌钦的主动性、自觉性、参与性,在达斡尔族民众尤其是青年人之中培养良好的保护传承意识[4]。我们要重点保护乌钦文化的原生态,以尊重达斡尔族的民族个性为基础,重视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保护好乌钦文化,为这一达斡尔族的口传文化开拓继续生存的文化空间。

此外,从整体性保护的价值来看,达斡尔族民众应当坚持自觉、开放、创新的保护原则,发挥多元文化精神合力,构建达斡尔族文化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保护传统文化形态之外,保护好作为文化传承纽带和载体的传承人也是一项关键工作。以乌钦为例,乌钦是一种活形态的艺术形式,是依托活着的人而存在的。从乌钦的保护传承来看,乌钦传承人不能出现断层和缺失。随着老一辈乌钦表演艺人的相继离世,乌钦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局面[4]。这种口传原始文化生态一旦绝迹,就会彻底消失在人类的历史记忆中,再无重生的可能。所以,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做好保护传承人的工作,这是乌钦能够继续传承的关键所在。

第二,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力度。

政府要在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理解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强化在保护传承中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思想意识、责任意识。构建政府主导、各方参与、有效协调的领导机制,充分激发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的能动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便做好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语言和民间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等工作,保护民间传承人和传统技艺老艺人,加强保护的时效性和指向性。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在传承保护乌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扩大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对外影响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让乌钦走进达斡尔族的千家万户,成为达斡尔族民众热衷的娱乐形式,进一步提高乌钦的对外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还可以成立了正规的乌钦文化研究机构,培养一批乌钦文化的青年中坚力量,打造深入研究达斡尔族文化的科研团队。

此外,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尤其是民族文化经费的投入,用于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场所和开展活动以及扶持民间工艺文化事业,促进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研究,让文化传承成为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应当制定起达斡尔族口传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相关针对性政策,尤其是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形成有达斡尔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体系。

第三,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

文化的一手资料很重要,通常也是最为珍贵的。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研究者首先要深入民族地区,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众同吃同住交朋友,收集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资料。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我们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让民间传统文化有效地、完整地传播。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声学数据库和录音录像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全面系统地记录和整理生存环境、分布情况、种类数量、保护现状、现存问题等,最大限度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口传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建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相关网站,让更多人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影音资料全方位了解相关的口传文化。

第四,我们要加强和保护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的传承机制。

我们要通过完善各项民俗的体制机制,实现全面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建立能够整体保存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书面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内容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我们在保护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进行对民俗文化现象的文本性记录,力求全面、真实地记录和整理,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田野研究基地,将田野作业常态化,为研究储备充分的文字、图像、文化实物资料。

第五,我们在保护和传承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过程中要重视学校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诸如语言、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方面民族文化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系统性示范教育。一方面,各民族院校要在提高日常教育质量的同时肩负起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的重任,有意识地让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口传文化,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邀请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各民族学生讲授口传文化知识,以便进一步强化各民族学生对本民族口传文化的传承力度。我们还可以组织传承人、相关专家学者、学校教师编写本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关乡土教材,讲授给在校学生和有志于传承口传文化的中青年,培养他们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兴趣,将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民俗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独特而绚丽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等同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自身的延续和升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无论对自身还是对所处的社会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要在继承和弘扬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文化创新,探索符合新时代发展规律的文化事业运行机制和文化产业经营机制。

总而言之,我们保护、传承、弘扬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俗文化,既要不忘本,又要开辟未来,善于继承,善于创新,尊重传统。我们应当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让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在内涵和表达形式上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并且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我们也要加强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力求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自身独特的文化。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刺绣艺术的社会学意蕴研究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