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一体化”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实现校企共赢
——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为例

2021-12-05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郑孝全邹翠兰何玉广

亚太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一体化产教职业院校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郑孝全 邹翠兰 何玉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近年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与合作企业的共建过程中,探索出了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办学模式,借助上级政策的扶持和帮助,让“产”与“教”、“校”与“企”在信息、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各自优势,为企业和社会持续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内涵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内涵丰富,涵盖多个层面。

(一)合作拟定培养方案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商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四个模块,确保培养的学生既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又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二)合作拟定教学计划

按照企业一线岗位任职技术需求,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双方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及项目化教学标准。共同编制校本教材,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涵盖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指标、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等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技术标准、理论教学与产品生产的紧密衔接。

(三)共同组织实施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精心挑选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开展课堂教学,侧重职工素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宣讲及业务培训,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营造了“一入学校门,就是一家人”的良好环境。

(四)共同安排实习就业

按照教学计划,毕业生提前一年到企业参加顶岗锻炼。校企双方制定顶岗实习计划,确定实习内容及进度,认真实施“双导师制”,分别配齐校内理论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校企分工协作,共同承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双主体”。

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重点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方面持续深化。

(一)政校企合作型的“正顺模式”

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校与莱芜正顺建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基地,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生产考核标准和学生实习实训融为一体,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又做好了技术管理、建筑特种作业等人员的考核培训,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二)科研带动型的“金威模式”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依托莱芜粉末冶金产业化基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了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专业团队研发了高性能粉末冶金模具材料等新技术。与邯郸市史威冶金设备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共同出资,股份制合作,在校内组建了金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高性能粉末冶金模具材料生产线。学生在企业化生产环境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实现了产学研用一条龙。

(三)服务带动型的“华贸模式”

依托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校与华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汽车维修服务中心,引入汽车4S店的技术和标准,校企双方合作组建技术指导团队,面向校内外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业务。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熟悉接车、客户交流、检测、维修、交车、结算等整套流程和企业环境,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汽车维修检测服务技能。

(四)产品研发型的“大峰模式”

与山东大峰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按照食品行业标准,学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了新产品研发与技术支持中心,集教学、研发、生产、销售和实训于一体。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研发团队,研发的新产品由团队指导学生生产,使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三、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的主要特点

(一)面向社会,服务企业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把为企业服务作为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主动为企业定制培养所需人才。通过校企双方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的“一体化”合作,不仅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二)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具体体现在:(1)校企双方联合制定育人目标,做到育人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2)联合搭建“一体化”教育教学实训平台,做到学习内容和企业生产深度融合;(3)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工深度融合;(4)联合组织顶岗锻炼,做到学生专业教学和用工技能鉴定深度融合;(5)联合打造真实学习场景,做到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对接。

(三)共管共育,贯穿全程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体现在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即从招生到入校后的教育培养,再到毕业就业各个环节。期间,学生按照校企双方预先制定的育人目标和培养方案,在学校完成必修课程并考试合格,再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顶岗考核合格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校企双方共管共育的育人机制逐步建立。

(四)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校企双方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在顶岗锻炼期间,企业允许学生多岗位轮岗,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各个生产环节和岗位技能。让学生感受生产情境,体验企业运作过程,熟悉生产岗位和管理制度,积累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毕业后顺利入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自身知识能力全面发展。

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基本路径

(一)共同推进优势专业培育及新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发挥着供给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应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突出优势专业的培育及新上专业建设,注重向师资培养、订单班培养、实训基地等方面拓展,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中开辟全新的职业院校发展道路。同时,从专业培育的角度出发,加强与社会大型企业、商会、赛事等平台的合作,涉及领域包括课程体系、教材编纂、师资团队、实训基地等。通过与优势专业教育资源的结合,提升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使之发挥出更强的专业影响力。近年来,伴随职业教育领域的快速崛起,各类职教集团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更加需要通过专业优势的凸显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提升专业建设的发展纵深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专业人才需求,填补各个行业、企业的人才缺口,真正使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挥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的应有价值。

(二)促进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创新模式发展

在国家职业院校“百万扩招”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必须坚持审时度势,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采取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专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市场需求等有机结合。注重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上的突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标准及工作体系,切实符合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及平台优势,在深度的校企合作中完成创新。比如,在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理顺职业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的关系,实施人才的定向培养和实践锻炼,建立更为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进行跟踪、回访、调查,形成强大的内在推动力,确保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具备针对性与实效性,使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更富成效。

(三)竭力推动校内外特色实训基地开发

校内外特色实训基地服务于职业院校专业发展,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提升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转化能力,借助专业化、系统化、实践化的平台,打造更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所谓特色实训基地开发,主要是围绕现代科技发展特点,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势作为支撑,打造高科技、智能化的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其专业培训能力。同时,在校内外特色实训基地开发中必须制定完善的基地建设规划、设备方案、资源开发、人员培训等方案,展现共建、共享、共管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功能,引入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可涉及产品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设计、智能检测与控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展现职业院校的专业科研能力。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为特色实训基地提供人才与科技的“软支持”,切实通过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解决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问题,开创互惠共赢的全新局面。

(四)结合实际需求拓宽市场合作领域

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应当建立在市场需求之上,尤其是在稳定原有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对市场新领域的拓展。积极采取走访调查、跟进服务、定期分析等方式,及时掌握合作的状态及市场需求,做好合作项目的立项、跟踪、调度、回访及推进,同时依托双主体办学、顶岗实习、专业练兵等形式,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实现合作领域的新突破。除此以外,还需要综合当前的合作要素进行分析,共同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特色实训基地开发、学生就业及质量评价等工作,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进程,真正使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形成互动。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市场专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创新合作方式的衔接和引领作用,建立全新的人才培育和供给优势。

五、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效凸显

(一)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以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为基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途径,推动学校专业及课程建设、教法学法改革、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同时,产教深度融合把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而且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育人质量等都有了明显改进和提升。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也源源不断地得到输送,真正在合作育人过程中实现了互利共赢。

(二)培养的毕业生适销对路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下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拟定,既充分考虑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充分顾及了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解决了企业“用工荒”等难题,同时毕业生也实现了体面就业、高质量就业,深受企业青睐和学校欢迎。因此,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的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远见性。

(三)校企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是校企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惠互利的全方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更体现在技术研发方面。近年来,学校和企业开展了很多科研合作,一线教师的科研能力从中得到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争取科研项目364项,累计争取资金近4000万元,获得国家专利625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主动为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30多项。企业也在科研合作过程中向学校投资,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促进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实训条件。

(四)合作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使企业得到了素质高、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员工,他们普遍对企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事业心,入职后工作认真负责,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校企双方的技术合作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品质量与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综上所述,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采取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和路径。以产业的发展需求带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全面创新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产学研新型职业教育生态,形成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一体化产教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