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2021-12-05福建中医药大学狄英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狄英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笔者尝试从供给侧改革创新视角出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扩大有效供给,提升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供需关系形式与特点
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蕴含着双重的供需关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所肩负的政治使命之间的供需关系;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同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创新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坚持思想引领性。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第二,遵循教育规律性。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供需矛盾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下面从供给侧四要素来具体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主体单一,全员协同育人格局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仍是以党团干部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广大专业教师和职能部门参与深度、广度有限,协同育人的效率、效益不高。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客体的群体特点和需求变化较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质量。当前的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检索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远超过教师,这无疑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储备和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向度的强制灌输教育已经无法适应他们的需求,他们对理论讲授和实际生活的结合提出更高要求,追求更为新颖和接地气的教育方式。
(二)思政工作教育资源和供给内容
第一,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例如,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和“双一流”高校对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在思想政治硬件、软件资源配置方面相对其他类型高校更有优势。再如,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招聘条件各异,队伍专业化水平存在不平衡。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给内容存在单一化、同质化与需求多元化、个性化之间的矛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不够,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配合不够,存在“两张皮”现象。
第三,专业课程资源发挥不够,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够。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不能融会贯通,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够。
(三)思政工作体系软硬件建设
第一,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硬件、软件投入不平衡,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硬件的投入力度,而软性文化投入相对较少。
第二,从横向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的经费投入力度与思想政治工作投入力度不平衡。各高校都在花大力气创建“双一流”学科,整合资源提升学科质量,对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干部考核挂钩不紧密,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没有建立,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追责问责机制。
第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政策落实情况存在不平衡。现实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职业定位不清晰、职责范围不明确、人员配备不齐、培训晋升通道窄、“用人”多“育人”少等现象。
第三,师生评价体系不健全。对于教师,当前的评价更侧重于“教书”,忽略了“育人”的责任;对于学生,当前的评价更侧重于“才”,对“德”的政策性鼓励不足。这种“所有评价分数化”的现象导致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功利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策略
(一)扩大供给主体
要扩大供给主体,必须首先要有制度保障。从全校层面设立大学生思政工作委员会,统筹大学生思政工作,建立起规范性制度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明确供给主体,细化供给职责,优化供给内容,强化监督考核。其次是要有平台支撑。设置专门工作室和办公室,配备相应设备,下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全员育人工作开展。最后要有榜样激励。要建立思政工作成果与教学学时或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机制。
(二)优化供给结构
一是改革课程供给结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方面,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加快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和创新课程建设。开设“中国系列”思想政治选修课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育的育人导向,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二是建立一体化供给格局。坚持一体化育人,就是要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坚持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挖掘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
(三)改进供给方式
一是信息化。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信息化平台,集信息采集、分析、跟踪、反馈等于一体,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劳,通过互联网对学生成长发展进行持续跟踪,再运用大数据建立动态模型,预判学生发展轨迹,为学生提供精细化诊断、精准化定位。
二是参与化。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理念的体现,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方面,拓宽参与渠道,创新参与路径。建立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进行听证,并对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反馈评议。另一方面,强化线上线下联动,保证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四)完善供给机制
一是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明确参与主体,细化工作职责;同时增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督导机构,督促检查协同人员及部门完成工作指标,进行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范围,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一方面从学生个人核心素养要求出发,修订现有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要求细化成课程、教材、学业质量标准;修订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将现行的一学年一次的综合评定改为过程化评价,强化德育比重,真正强化“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导向。另一方面,从双向出发评价思政工作质量。从正向引导的角度出发,高校以“十大育人体系”为一级指标,研究制定可量化、可评估、可推广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从反向倒逼的角度出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客观评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与学校干部任用和中心工作挂钩。
(五)创新供给路径
一要坚持根本目标,即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既满足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需求,又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要注重“两种能力”,既注重培养学术能力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又注重提升非学术能力等其他可迁移能力的学习培养。三要搭建“三个平台”,即专家化工作团队、信息化成长记录平台、个性化成长定制平台。四要把好“四个环节”,即坚持“四位一体”,服务学生全面成才,着力做好思想引导、学涯辅导、心理疏导、行为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