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探讨
2021-12-05王玉凤杨青山李白坤
王玉凤 杨青山 谭 辉 刘 莹 李白坤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师课堂教学的直接优势性与信息网络技术背景下线上学生自学的便捷性进行有机结合,为探索中药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1]。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覆盖区域逐渐扩大,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00 后的大学生更是成为利用网络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问题的主导者。在网络知识爆炸的时代,00 后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各大院校老师的授课内容,同时,网络上也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如电视剧、电影、游戏、网红主播等能吸引同学们兴趣的内容,对于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很容易一拿到手机就想看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以致于将学习抛之脑后,成绩一落千丈,针对这种现象,很多老师在网络课程建设中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丰富课程内容,降低课程的枯燥,使学习更加有趣。我校中药学教学团队在中药学线上与线下教学中,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望与同行共同切磋。
一、线上视频知识与趣味兼顾
中药学是一门讲述中药来源、产地、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对于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学好中药学,对中药的功效、应用了如指掌,才能在临床上游刃有余地应用中药,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学好中药学,对中药的性能特点铭记于心,才能在以后从事中药生产、研发、销售中药时得心应手。中药学和许多专业课一样,内容多,较枯燥,需要记忆的很多知识点没有规律性,导致学习难度较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中药学网络课程建设中,我校中药学教学团队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集体备课,充实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同时在网络课程建设时尽量贴近生活,与临床用药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学习兴趣增强。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来源于自然界。在我们生活的小区,公园,学校等经常看到一些花花草草,生活处处有中药,因此,在中药学视频的制作中,讲述中药时附上中药图片,如讲述马齿苋、蒲公英、生姜、藕节、龙眼肉、大枣等中药时加上图片,立即拉近了中药与学生的距离,原来这些常见的草都是中药,都是可以治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讲述麻黄、桂枝、生姜、栀子、金银花、巴豆、藿香、苍术、附子、三七、艾叶、牛膝、朱砂、鹿茸、人参、五味子等中药时插入同学喜欢看的电视剧情节,使内容枯燥、抽象的中药功效、应用或使用注意等知识点与剧情贴合,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记忆中药的功效、应用有一定的帮助。案例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开放、互动以及启发的特点,被认为是目前教学界中影响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2]因此,在讲述柴胡、黄芩、大黄、薏苡仁、茵陈、香附、天麻等药物时插入名老中医治病的临床用药经验的视频,不仅是对名老中医用药经验的传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在讲述菊花、黄连、青蒿、茯苓、白芍、甘草等中药时插入其来源、产地、炮制等视频,使同学们对中药的生长习性与其功效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了解,中药是其本身为适应环境而具有了一定的功效,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了它的功效,从而在临床广泛应用,在学习中药功效与应用时更容易理解,也逐渐懂得中药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类应当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总之,将中医药的优秀纪录片,如《本草中国》《本草中华》等,电视中医药保健节目、电视剧、电影、小品等节目中与中药教学目标一致的片段进行剪辑,插入到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轻松愉悦地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3]而且从中药的实际应用中增强专业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在讲述中药学总论与概述时,内容相对更枯燥,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反复说教,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为总论和概述理论性较强,又在学习药物之前,总论和概述讲不好,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中药学课程网络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因此,可加入一些和中药相关的小故事或者临床报道,增强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视频时也感觉挺有意思,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线上测试强基础,线上讨论拓深度
同学在观看网络视频时每5 分钟左右会出现一道与前面所讲内容相关的测试题,多是选择题或判断题,答对测试题后才可以继续下面的学习,不仅是对同学们是否在看视频的一种检测,也是对基础知识或者重点内容的一次复习,增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在一个章节的视频学习结束后安排有章节测试题,再一次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在所有视频学习完成后有期末测试题,通过反复多次的测试,使同学们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了清晰的理解与记忆。
在线上学习中安排有问题讨论版块,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班级所在的网络讨论版块进行问题讨论,在学习中有不懂的环节或知识点可以发布到讨论版块,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将自己在中国知网或其他文献资料中查阅到与中药相关的新发现、新观点等与同学、老师分享。授课老师也可在问题讨论版块发布课后拓展知识的作业。同学、老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使得中药学课程网络学习氛围更为增强,学习兴趣逐渐提高。
三、线上单列常用药用植物、饮片辨识及药食两用中药讲解
在我校中药学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将常用药用植物与饮片的辨识制作成视频,线上为同学们讲解,在学习网络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对常用药用植物与饮片的性状鉴别特征也有一定了解,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医药爱好者通过学习可以避免上当受骗,如天麻、人参、西洋参等保健食品,为名贵药材,常作为药膳的主要原料,但很多人可能会买到伪品天麻、人参、西洋参,因此,在中药学网络教学中加入常用药用植物与饮片的性状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将药食两用中药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讲,不仅同学们可以清楚的了解药食两用中药的功效应用,同时也为中医爱好者网络学习中药时提供方便,也浅显易懂,对于宣传中医药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四、线下授课多模式,实践与理论并行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掌握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中药植物与饮片的辨识能力,在以后中医临床工作中才能通过辨证论治来应用中药为患者治病,具有一定的饮片辨识能力也避免在用药时出现用药错误,具备正确合理应用中药治病的能力。
在课堂理论授课时,由于部分知识点在网络视频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如果重复的为同学们讲解,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针对这种现象,授课教师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一周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成立学习小组,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制作PPT 课件,并进行课堂汇报,老师点评的学习模式,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如蒋志滨认为:“让学生驰骋于互动、交流、开放的中药学教学中,享受中医中药带来的快乐。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播,也要又重视能力培养,还要重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4]
针对网络视频没有讲过的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中药植物、药材、饮片图片,让同学们对中药的性状特征有一定了解,使得同学们对中药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在PPT 课件制作时可以加入与中药有关的诗词、传说等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让同学们认识到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古代不仅文人学士知道中药的功效,普通老百姓也对中药的功效有些许了解,如针对风寒感冒的轻证,多用生姜大葱萝卜汤来治疗,而现代多数年轻人一旦有点感冒就到医院应用抗生素治疗,中药的传统有效、简单的方法却渐渐被遗忘,通过结合中药文化讲授中药,增强专业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在线下教学中,除了理论课教学之外,还要重视植物与饮片的辨识教学,当然每个地区的植物分布不同,北方有的中药在南方可能很难寻觅,所以在中药植物的授课时,主要针对本校药用植物园中的中药植物给同学们讲解,让同学们首先对本地区主产的药材有深刻的印象,一方水土一方人,本地区的中药在治疗本地区的疾病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地区的中医在应用这些中药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药饮片的教学中,需要对全国各地的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特征进行认真讲解,尤其是药材或饮片的专属特征,如桔梗、黄芪、板蓝根具有“金井玉栏”特征;三七具有“铜皮铁骨,狮子头”特征;防风具有“蚯蚓头,铁扫帚”的特征等,同学们掌握了药材或饮片的专属特征,为以后临床工作快速辨别药材的真伪奠定一定基础。
五、课程考核多形式,成绩评定平时与期末兼顾
在中药学课程考核方面,将平时网络视频学习、网络测试、网络问答纳入平时成绩,中医班占总成绩的15%,中西医结合班、针灸推拿班、中药班占总成绩的30%。另外,中医班考核中药饮片辨识,占总成绩的15%,考核方式是从100 味常用中药中随机抽出5 味中药进行辨认,写出药名及分类或功效。中药饮片辨识考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与同学是否幸运有关,随机抽到的中药饮片不太熟悉的话就很难通过,也使考试具有了一定的趣味性。期末考试主要以试卷方式进行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不断促使同学们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记忆,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中药学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中药学知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的职业素养,同时,在授课中授课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授课水平也逐渐提高,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