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康养贵州背景下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1-12-05韦朝霞罗厚成
王 云 韦朝霞 罗厚成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贵州 兴义 562400 ;2.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贵州 兴义 562400 ;3.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贵州 兴义 562400)
一、背景
2020 年12 月,贵州省审议《“健康贵州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全力建设健康贵州。“健康贵州”的概念由此提出,从此贵州省正式踏上了康养贵州建设的道路。康养产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康养产业发展的根本,而康养服务人才的培养则是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健康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健康,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极具有专业性和特色性,是贵州省“养生”产业的重要服务专业,基于康养产业发展需求及专业技术服务人才的供给,有必要针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展开相关研究。
二、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近几年贵州省康养产业相关性研究主要为:黄巨鹏等(2019)通过分析慢性病与健康养生的关系、慢性病康养旅游产业在贵州健康产业中的核心地位,结合贵州省环境资源现状,提出慢性病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1]。张淑梅等(2020)以景阳森林康养基地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调查景阳森林康养基地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疗养设施利用率、疗养活动开展、周边旅游资源合作等方面为景阳森林康养基地的发展提供可行建议[2]。黄巨朋等(2019)通过对贵州省旅游资源概况进行梳理,根据市场对贵州省康养旅游需求以及贵州各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提出贵州康养旅游发展思路[3]。郭璐(2019)通过分析贵州省地方资源特色与优势,研究贵州省地方城镇优化康养环境的基本要求,提出打造贵州“康养+”之都的措施建议[4]。
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研究方面,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研究内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王大红等(2020)从岗位胜任力的角度探索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5]。第二,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司建平(2019)从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着手,深入分析健康服务于管理专业按年度、区域、院校类别的分布设置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经验,提供相应对策[6]。第三,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研究。张秀娟等(2018)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31 家健康管理行业相关机构代表,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健康管理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当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7]。第四,国内外启示性研究。周光清等(2016)通过客观对比国内外高校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现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提供借鉴[8]。第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丽等(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探索CBE 培养模式下的复合型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9]。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本研究以贵州省康养产业发展健康服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健康管理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法等方式,分析贵州省康养产业发展现状、贵州省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从而为贵州省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行建议。
本研究于2020 年6 月至8 月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对贵州省10 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研,涉及公立和民营医院,均为有效调研;另一方面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贵州省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实习或毕业生进行线上随机问卷调查(2018—2019 级),每个年级选取35 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剔除无效问卷9 份,回收有效问卷61 份。
四、贵州省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健康管理专业定位不准确,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不足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32.8%学生表示对于健康管理专业认同度低,原因可能涉及专业性质定性含糊不清、专业知识内容空泛、专业技能低、职业规划不够清晰等。除此之外,基于本研究调查结果,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总体呈现“高综合素质,低专业技能”的状态,44.3%的学生表示相关工作胜任能力一般,3.3%的学生表示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由此可见,各院校培养出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专业技能不足,还不能够全面满足贵州省康养产业发展需求,导致贵州省健康管理人力资源严重缺乏,贵州省健康管理事业发展滞后。
2.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对口率低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2.8%的学生将健康管理专业作为高考填报第一志愿,仅63.9%的学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或打算从事的工作是与健康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36.1%的学生表示不会从事与健康管理专业相关的工作,原因多为学生认为难就业、认为该专业学出来没有用、市场对该专业不了解、用人单位无需求、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没有考取相关的执业证书、职业规划茫然等,少部分学生表示就业不对口的原因是升学。同时,各调研医疗卫生机构虽然表示很重视健康管理,也会来未来引进健康管理人才,但实际上他们更愿意让临床知识相对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来从事该岗位,本次调研中,10 所医院均表示医院需要的健康管理专业类人才应考取医师资格证,但健康管理专业目前不能够考取医师资格证书,在各医院的认知里,健康管理专业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专业,在医疗卫生行业还是更需要临床专业的人才,只有具有临床技能的人,加之管理技能,才能做好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而事实上,为了支持健康事业的发展,给予健康事业正向的引导和人才储备力量,在“健康中国2030”出现的同时,教育部才开设了健康管理与服务专业,经过5 年的沉淀发展,效果甚微。
3.严重缺乏健康管理专业教师
据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有13 所高校设置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虽然专业建立起来了,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在探索中,但各高校缺乏健康管理专业教师的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多为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管理学等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与进修,在本次调研中有学生提出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甚至连专业教师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定位与就业方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部分院校为成立专门的健康管理教研室,将健康管理专业作为康复医学的分支纳入康复医学教研室,教育教学团队流动性大且不稳定,甚至存在将专业课交由不懂健康管理的老师来上,最终结果就是老师按照自己想法及思路来上,学生学习散漫、重点不清晰,毕业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低,行业认可度下降,就业与健康产业发展难以突破。
4.各院校健康管理支撑平台建设匮乏
通过调查发展,贵州省各院校健康管理专业支撑平台建设总体呈现资源匮乏、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教师培训、进修机制体制不健全。培训及学习进修机会少、内容形式缺乏创新、缺乏实地考察学习、部分院校专业教师身兼数职分身乏术难以提升专业能力;②教育教学实训室建设不健全、不完善,甚至部分院校未建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实训室,在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转化率低,关上书本就忘了的现象严重,这也是目前健康管理专业学生体现出“高综合素质,低专业技能”的主要原因之一;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基地。目前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单位为医院,但部分学生实习科室为科教科、医务科、病案室、导诊台等,极少部分学生会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临床科室转科实习;④贵州省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中有超半数的高校为高职专科院校,相较本科院校而言,高职专科院校一方面经济状况、综合实力、师资力量、平台建设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生源综合素质较差,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知识基础等相对弱势,这也给健康管理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及挑战。
5.健康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缺乏广度、深度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内,从总体上看,与健康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但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建设依然滞后,笔者通过资料收集法,进行简单梳理归纳,发现相关科学研究缺乏广度、深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多为重复性研究。很多科学研究存在借鉴、仿照等问题,研究重复性较强,横向研究较多且内容大同小异;②科研项目数量多,高质量、影响因子高的科研成果较少;③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科学研究数量和成果多,但成果转化率低未能给健康管理专业及人才培养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6.缺乏相应的制度办法及培养方向研判机制
通过调查研究及专家访谈,了解到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办法。2005 年劳动部正式发布“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2007 年成立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师分会,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同年教育部在高校专业目录中加入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017 年国家颁布的职业目录清单依然包含健康管理师这一角色,由此可见,我国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且稳定。但目前健康管理行业依然存在较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同时还存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对口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行业内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健康管理专业的误解,导致有部分培养出的人才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被淘汰流失,缺乏精准的职业定位,形成高校培养人才,单位不需要的尴尬局面。
第二,缺乏针对健康管理专业建设、专业方向及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及模式的研判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盲从建设,跟风建设。部分院校未理清健康管理的要素及核心内涵,其他高校建设有,我就建设,其他院校怎么建设,我就怎么建设;②盲目跟从其他同类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撰写人才培养方案。由于经验不足、把控力不强等问题,部分院校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网上照搬照抄、借鉴雷同等问题,没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适合地方建设、院校条件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脱离了自身实力、设备设置资源、技术力量、学生特点及需求、行业需求;③人才培养模式及内容默守陈规,缺乏创新创造,对行业前沿把握不准,导致人才培养滞后。
五、对策及建议
1.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对健康管理专业的误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认为健康管理专业学生应考取医师资格证的现状,笔者认为卫生行政主观部门应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健康管理专业的解释工作,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对健康管理专业的误解,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支持并促进健康管理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院校应尽量熟悉掌握医疗卫生机构对健康管理类岗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需求。
2.各院校要因地制宜制定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笔者认为一个专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符合前沿需求及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各院校应严抓死守省、市、州教育主管部门健康管理相关政策、方案、措施及要求的底线,旨在培养高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技能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要勇于、敢于打破传统,拒绝墨守成规,沉下心来做调查研究,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和撰写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牢牢紧跟科学前沿,及时准确把握行业需求,找准定位,抓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核心内容,联系理论与实践,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行业需求的、可持续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健康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及培训、进修机制
各院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健康管理专业教师引进机制及培训、进修机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建设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各院校应广纳贤才,在扩充专业教师队伍的同时提高教师聘任门槛,积极建设高质量、高要求、高学历的专业教师队伍,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涉及年龄、专业、职称、学历学位等内容,狠抓科学研究能力、授课质量、专业素养等;②科学合理管理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与淘汰制。将人才引进与人才综合能力相结合,逐步打破“铁饭碗”定律,实行淘汰制,各院校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创新创造教育教学模式,以老教师、高职称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以青年教师辅助老教师,将传统与创新、专业与创造充分结合,推动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建设高水平的健康管理专业科学研究团队。各院校应建立建设并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学术团队,负责健康管理相关科学研究,提升整体综合实力的同时,为健康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不断献计献策。④建立健全健康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培训、进修机制。基于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的不完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各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进修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外派专业教师去值得借鉴的院校、企业、健康产业进行培训、进修学习,及时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确保自身健康管理专业发展不过时、不落后。
4.优化及创新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首先,各院校要明确健康管理专业方向及内容,优化专业设置。笔者认为,一方面各院校要牢牢把握供需双方的关系,根据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专业建设内容及定位等,调整资源配置,对健康管理专业及课程进行优化,以促进健康管理专业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专业反馈报告机制,及时掌握专业、行业需求相关重要信息,便于动态管理和调整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除此之外,各院校还应思考建设健康管理重点专业或健康管理专业群,科学利用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源,抓牢重点,找到突破点,推动健康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提升生源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有15 所高校设置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笔者认为,就本科院校而言,在做好专业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健康管理研究生培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就高职专科学校而言,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来源主要有高考、分类招生考试、对口单招,生源素质总体较低。各院校可适当把控高考分数线,尽量提升生源基本素质,针对通过分类招生考试、对口单招升学的学生,各院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及情况,适当提高面试、考试的要求,从而提升生源质量。
最后,要狠抓突破,敢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院校情况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人才培养不仅关系着专业建设和人才质量,还与学校的发展及综合实力的提升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寓教于乐,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理念,创造教育教学方法。各院校应紧密“围绕”学生,因材施教,训练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输入奠定基础。要充分结合行业需求与学生特点,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慕课”、“互联网+”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各院校可加强“校-企”“校-产业”合作,培养订单式健康管理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校-产业”合作,各院校掌握行业需求,立足需求,“企”“产业”强强联合,培养一批订单式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采用实习前签约、实习期考核、毕业时监测,毕业后去签约单位就业服务的模式,一方面为康养贵州培养一批针对性强、技能好、综合素质高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家庭医生培养“搭档型”人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第三,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牢抓“产教融合”,重视技能培养。就高职专科院校而言,“学制短、课程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外出实习,大一、大二主要是专业课程学习,由于学习时间紧、任务重,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时常出现,各院校应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探索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教学的平衡点,建立实训室、实训基地等,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5.重视科学研究,推动成果转化
首先,应加强健康管理专业支撑平台建设。一方面,各院校应加强相关科研平台的建设,组建科研团队并不断提升其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康管理资源数据库,包括课程、培训、资讯、行业需求、健康管理大数据等,方便师生查阅相关信息数据,及时准备掌握行业新内容、新动态、新走向,实现“校园内资源共享,校园外资源共用”的良好“资源生态圈”。除此之外,各院校应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室,加大校企合作,提高实习岗位的针对性及专业性,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其次,应重视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推动成果转换。笔者认为,各院校应立足于健康管理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做好相关科学研究,避免重复的、低质量的、低水平的科学研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构思,多做可行性强、水平高、质量高的原创性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通过“校-企”、“校-校”、“校-产业”等方式,紧密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新格局,推动科研成果的转换与应用,提高科研成果转换率,将科学研究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