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本质大问题导学,构建深度学习数学课堂

2021-12-05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尚志中心小学吴银英

亚太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长方形图形深度

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尚志中心小学 吴银英

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大问题导学则是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一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的深层次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理解知识内容的本质,依据学科特点提炼深入探究的目标和主题,立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细致构思,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学生围绕挑战性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思维发展。关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大问题导学有效实施深度学习,笔者认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

一、提供多元素材,铺垫深度学习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参与学习,体验知识的培养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拓性精神。如教学三年级的“什么是周长”一课时,先展示主题并提出大问题:“关于周长你想知道什么?”从学生想了解的问题中选取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的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谈论大问题“面积是什么”,让学生在互补串联中构建面积的表征。然后设计比较周长大小的学习活动,先直观比较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大小,再请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相对接近的图形的大小。其次,出示两个比较接近的图形,当用肉眼无法直接比较图形大小时,为学生提供工具,剪刀、尺子、各类图纸等学习工具,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活动开始,教师布置活动任务,规定研究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探究。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以提升活动效率。第一个学生的方法是先把两个图形对齐,再用剪刀剪掉重叠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多余部分,然后用多余部分再次比较,从而得到长方形面积较大的结论。第二个学生是用方格纸测量,长方形有15个这样的方格,正方形有12个这样的方格,从方格数的数据来看,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大。第三个学生用的方法是借助网格进行测量,长方形是15个网格,正方形是12个网格。第四个学生用的是画格子的方法,只要画出一行和一列的格子数,就可以推算出有几行和几列,然后用行乘以列得到总数。从学生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基于大问题“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这个活动的探究是比较有效的。通过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给学生创造了实践、自主开发、相互合作的机会,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数学知识诞生历程。课堂探究过程表面平静,但学生的思维却得到充分展现。通过巧妙地运用所提供的材料,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形成数学学习的“内驱力”,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优化活动任务,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深度学习任务是指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按照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准数学的本质设计问题,基于问题导学有力助推学生深度学习。通过大问题导学吸引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引领下,让学生对主要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体验、理解和拓展,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围绕生成和理解“周长”的数学概念,设计了本课的主要活动,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测量图形一周的长度。学生先讨论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在同一张表中交换测量方法,然后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活动,最后向全班汇报和交流。从学生选择工具测量图形到学生汇报、交流,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和协助者。学生在相互补充、相互串联中逐步明确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汇报关于曲线图形“圆”的测量策略时,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展示“圆”转化成直线的视频,使做报告的学生有理有据,倾听的学生更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周长概念的核心本质,而且了解了周长概念的外延,成功建模周长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分解教学任务,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提炼学习数学的思路和方法,搭建数学学习桥梁。在探究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发展点”,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之间的距离,有效构建知识与经验之间的联系,促进深层次的学习。

三、践行小组合作,培养自主合作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这有利于改变传统师生之间单向的交流方式,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或多方交流,使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而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这一课时,本课知识的核心是认识长方形,教师预设本课的大问题为“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基于以上理解组织小组学习活动。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周围的长方形物体。课上,各小组先说一说所收集的长方形物体,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说明长方形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学生说用尺子量长和宽,可以得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的结论;另一个学生说对折法也可以得出两条相对的边相等,四个角相等的结论;第三个学生说可以用三角形中的直角来测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得出四个角是直角的特点。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的方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学将学生之间学习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群内合作”和“群间竞争”的关系,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反思,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在情感和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知识整合,提升数学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对一个重大学习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是建立一厘米的实际长度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环节的操作指导一定要细致、严谨、有效,最后要正确树立一厘米的长度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整合知识应用,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尺子上找一厘米,试着画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按住一厘米的棍子,轻轻地把手从棍子上移下来,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差值约为一厘米,或者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是多长,在与同学进行比较和核对后,将手势的长度调整到一厘米的精确长度。学生通过整合各种方法,逐渐将自己的知识内化,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数学思考和探究。另一个例子是五年级“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通过巧妙地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多元实践,引导学生的多元联系,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纵向建构、横向联系和多样化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渗透和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为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提供沃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关注数学的本质。通过对数学学科的深刻认识,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学,以大问题导学更好地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打造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数学课堂。为了让学生学会深入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对此加强研究和实践,不断奉献经验、积累经验,更好地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体验深度学习带来的数学学习乐趣。

猜你喜欢

长方形图形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分类数 不出错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