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04周辉明
基金项目:文章是福建省南平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课题研究项目“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xsxgg2020016)成果。
摘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既取决于学生的个人思维模式、认知能力等智力因素,也取决于学习意志、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并且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它对学生未来进一步的学习以及终生发展起着长效作用,所以对认知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数学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学习状况的好坏关系着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否正确。因此,对初中数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和影响进行研究,进而改进和完善当前的数学教学方法,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成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非智力因素;认知;基础学科
一、 引言
长久以来,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包括记忆、分析、归纳、推理演绎等能力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数学学习的结果却出现较大的差异。由此可见,各种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科情感倾向、学习习惯等对数学学习的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就初中数学课程而言,其主要学习内容中包含了较多精确的数字、严格的公式、权威的数学理论,这无形中让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感觉数学课程非常“枯燥”,从而使得他们的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受到限制,不能完全发挥。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更要厘清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和影响,并将教学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和内涵
非智力因素本义是指人们在认识或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直接参与认知却在行为活动中自发形成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如情感、态度、精神等。将非智力因素结合教育进行研究始于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燕国材教授,他于20世纪80年代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文中明确提出:“学业上的成功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决定的,个人的性格、意志等因素能对学业上的成就造成巨大影响,在各类各级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抓学生的智力发展,尤其要注意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该观点提出后获得了我国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因为教育包含了“教授”和“育人”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不仅仅局限于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应通过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欣赏他们潜在的价值,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三、 初中数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是个体处于特定的学校(校内)或家庭(校外)环境中完成的,其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的影响因素,以及学习环境产生的影响因素,文章讨论的范畴是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一般认为,数学学习中的智力因素是在非智力因素作用下发挥的,如学生的学习意志坚定,则面对难题时就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钻研精神,其智力因素自然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约束和调节功能。现阶段,初中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数学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活动开展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驱动,如对数学知识有较强的兴趣爱好、希望解开复杂的数学难题等。这些明确指向的心理傾向都会促成学习动机的产生,驱动人朝着特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并给人带来相对愉悦的学习体验。
初中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首先,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外在的学习行动相互关联,学习动机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原动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克服数学学习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学习动机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可以引领数学学习。当学生循着“动机”所指引的方向不断去思考、探究时,即能触及全新的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表明,往往对数学有较强兴趣又或是较喜欢钻研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达到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地步。随着新知识的获得或具体问题的攻克,又会让学生内心获得成就感,这种情绪又会成为新的行为助推力,不断良性循环,由此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相反,数学学习的动机不强烈,自然会感觉数学知识十分枯燥乏味,并由此产生逃避、趋易避难的心理,最终导致数学学习的效果不佳。
(二)数学学习的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所具备的长期的学习行为,它往往由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决定。学习习惯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一是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中所积累、积淀而形成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给学生带来稳定的学习收益,并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终身受益。在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中,学习习惯会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比如有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在新课开始前便能提前预习,学习新课后能及时总结,并向老师请教学习中的疑难点,由此便能增强对新知的记忆和理解。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习惯拖延,新课学习后未能将知识及时地内化吸收,使得知识、技能上“盲点”的产生,学习后面章节的时候也不能将原有知识作为基础,最终导致数学学习的收益不佳。数学是人们用数学手段描绘自然界各种现象的一门科学,其专业性较强,所以数学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才能将分散的知识点逐渐积累,掌握完备的、系统的数学知识。
(三)数学学习的意志
意志是指个人支配、调节个体行为来达到某个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初中数学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为未来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初中生由当前的已知领域跨越到全新的未知领域,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解决问题时知识的导入方式、数形变换的规律等。每一项知识、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学习意志是否坚定就成为能否克服困难,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要素。教学实践表明,在学习中意志较坚定的学生往往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遇到困难时喜欢迎难而上,会调动自身和外界的所有积极因素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常说的具备“钻研精神”。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一旦遇到疑难知识点便会轻易放弃,久而久之数学成绩必然下滑,也会导致其数学学习信心的不足。因此教师必须向学生表明,学习数学即是在攀登科学的高峰,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奋发上进”的精神,最终才能克服困难,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四、 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教学策略
(一)以丰富的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数学是一门用数量、空间等信息变化来描述客观事物结构的一门学科,重在以推理、演绎等方式处理现实世界的所有问题,所以数学知识往往较为抽象、复杂。而初中生更倾向于用感性思维认识世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动机不强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厘清学生认知上的主要矛盾,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现状,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意愿。
以函数的图像教学为例,函数的内容已涉及高等数学的范畴,对学生而言理解较困难,教师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如电子白板动态揭示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函数原理的理解。比如讲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特性后,可让学生运用电子白板中的“拖拽”功能改变函数图像,显示屏上函数图像即可以动态的形式发生变化,有利于学生直观地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变化规律。又如可让学生用电子白板直接描绘函数图像,教师再通过编辑中的“批注”功能对画好的图像进行现场修改、完善,并将师、生所画的图像“重叠”展示,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对函数图像的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是严肃的,但教学的形式可以是生动、活泼的。教师在数学知识的导入、运用、拓展等环节将知识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学习行为之间产生链接,有利于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动机。
(二)以有效引导的方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督促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科学、长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改善当前的数学成绩,也能让学生终生获得学习的收益。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比”是在学生在掌握除法、分数运算后学习的知识,但是比又不止是一种运算,它还代表了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学习“比”其实质是由已掌握的运算到学习描述运算关系,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跨度。所以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让学生搜集父母亲的年龄、自己与同桌的身高等数据,并将二者列出进行比较,从而促进学生初步体会这种描述关系。而在授课完毕后,学生已掌握如何书写比的表达式,则可让学生搜集北京到上海、广州到深圳的里程数,以及高铁在两地运行的时间,然后运用比的表达式 s(路程)∶t(时间)计算出每单位时间内高铁所运行的路程(速度),最后比再较二者速度的快慢。教师通过有效引导的方式,合理安排好课前预习,或课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有利于促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逐渐积累便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意志力越坚定,其学习行动力也就越强。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意志可以起到凝聚、调控和改善学习行为的作用。初中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阶段,其身心发生都处于发育的高峰,在该时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各种难易不同的数学问题,有利于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意志。一般而言,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初期可设置一些与学生实际能力相互符合的题目,让学生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即能解决问题,并且以应用基本的数学知识为主。该阶段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的完成效果,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中后期则可拔高问题难度,以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目的。让学生经过钻研、协作或请教老师后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在该过程中不断战胜挫折,磨炼自身意志,最终激发出数学学习的潜能。
五、 结语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智力因素,也受学习意志、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因素是在非智力因素的环境和作用下发挥的,所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厘清非智力因素在数学中的价值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改进和完善当前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最大可能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吴惠珍.浅析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非智力因素及应对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9).
[2]许益平.重视非智力因素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
[3]韩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分析[J].数学大世界,2019(10).
作者简介:
周辉明,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吴家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