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烂脖子病发生与防治
2021-12-04尹同萍
尹同萍
山东莱州是我国生姜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近几年,随着面积逐步扩大,连年种植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一些病害尤其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生姜烂脖子病就是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生姜产量和品质,严重地块甚至绝产。笔者结合多年基层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经验,总结了生姜烂脖子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1 发病症状
生姜烂脖子病由群结腐霉引起,也叫茎基腐病。在山东莱州地区,一般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
发病初期,首先在茎基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渍状斑,病斑逐渐扩大,发病后病斑环绕茎基一周,致根茎基部腐烂。
植株地上部先在最下部叶片上表现症状,一般从尖端和叶缘褪绿变黄,并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随病情加重,病株上部叶片变黄枯死,严重时整株枯死。
刨根检查,可见地下块茎褐变,根系短而少,一碰即脱落。湿度大时,扒开土壤 (一般地表2cm)可见白色棉絮状物,这是病菌产生的菌丝体。
该病随灌溉水、雨水和农事操作而蔓延发展。病情稍轻的,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姜或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遗落土中的生姜病残体上越冬。在温暖地区,游动孢子囊及其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可以借雨水溅射,或随着灌溉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一般在日暖夜凉的天气和低洼积水、雨后排水不良的地块,或土壤含水量比较大、土质黏重的地块有利于该病发生。大水漫灌地块发病后能加速蔓延。
种植带病的种姜发病早并且严重,连作栽培造成土壤中病原菌不断积累,条件适宜时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
化肥施用过量,尤其偏施氮肥,易导致土壤盐渍化、酸化、板结等,使生姜植株根际环境恶劣,吸收养分和水分受阻,造成植株长势衰弱,抗病抗逆能力差,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3 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姜种。姜种要单独收获,单独存放,避免交叉感染。催芽种植前,可用铜制剂等杀菌剂浸种杀菌。
2)及时换茬轮作。该病菌寄主范围广,注意不能与花生、瓜类等作物轮作。但该病菌一般不侵染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可以轮作。
3)选好种植地。选择透水透气良好的沙质土壤种植,地块要旱能灌涝能排。可开沟起垄,以利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4)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用量,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提高植株抗逆性。
5)尽量选择滴灌或微喷灌。避免大水漫灌,有条件的选择滴灌或微喷灌,既可节约用水,又可减少大水漫灌带来的病害传播和蔓延。
6)经常巡查。一旦发现病株及时处理。将病株拔除带出田块烧毁,禁止随地乱扔。轻病田发现并清除病株后,要及时用药,可用喹啉铜等铜制剂和甲霜恶霉灵混合液对植株灌根,间隔5~7天灌1次,连续用药2~3次,可起到防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