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县乌龙头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2021-12-04王小银
王小银
乌龙头为伞形目五加科 木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原产于林区或林缘区,集食用、药用、观赏于一身的珍贵植物。其嫩芽和嫩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含人体所需锌、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营养全面而丰富,被誉为“山野菜之王”。其根皮具有抗缺氧、抗衰老、抗肿瘤及解毒、活血、化瘀作用,是一种重要药材。其树形独特,伞形花序初花期翠绿色,盛花期米黄色,花叶黄绿相间,羽状复叶在秋季变成红色或绿黄色,枝条周身长满皮刺,落叶后形似“狼牙棒”,极具有观赏价值。
甘肃张家川县在大力发展农业“六大”产业和“五小”产业基础上,把开发利用乌龙头野生资源当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来抓,已初步形成规模。现就当前该产业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1 产业现状
2 存在问题
1)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做好保护是当务之急。多年来,林区野生资源因连年掠夺性多茬采收,挖取根蘖苗移栽,剥皮挖根卖药,加之冻害、干旱、没有及时更新复壮等致使林区资源濒临枯竭,局部水土流失严重,亟待加强保护。
2)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生产管理服务需求。乌龙头产业尚属起步阶段,技术力量不足,对原产野生资源品种、生物学特性缺乏系统调查和观察总结,对栽培管理技术缺乏深入细致研究,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生产服务需求。
3)栽植标准不高,管理不够精细。乌龙头采种难度较大,种子成熟度不高出苗率低。从东北外调无性繁殖苗木,因运输量大,苗木积压发热霉烂等影响栽植成活率。栽植标准不高,栽植密度不统一,管理较为粗放,园内草荒严重,植株长势差,生长参差不齐,缺苗断垄,园貌不整齐,产量效益低下。
4)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滞后,产业链不完整。目前乌龙头产业初具规模,随树龄增大,产量会逐年增加,补齐产后贮藏、加工处理和市场营销体系短板,延伸产业链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原始野生资源。一是对本地野生资源分布和品种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野生资源现状,划定保护区,进行必要的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二是对野生资源从萌芽力、单芽重、茎干皮刺大小、刺的有无等方面进行调查,筛选优良品种母本,进行人工驯化观察采种,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繁育,建立优良品种培育试验园区,便于品种改良和供应优质苗木。
2)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化进程。要把乌龙头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加强技术力量和经费支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实用新技术,进行反季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培训推广,使种植户精于技术,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二要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研究乌龙头根段扦插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解决良种苗木不足的问题。三要建立乌龙头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联社,以利于推广品种技术,交流种植经验,实施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四要建立生产保险机制,为乌龙头产业撑起“保护伞”,有效减轻晚霜、雹灾等自然灾害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保护生产者利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加快质量认证,打造知名品牌。一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扩大基地规模,确保生产质量。二是对育苗给予适当补贴,培育优质壮苗,提高栽植成活率。三是利用“张家川乌龙头”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关陇壹品”公用品牌影响力,对乌龙头产品进行“三品”认证,通过新闻报道、报纸、网店、自媒体和各种宣传推介会、农产品博览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利用张家川县在外地开饭店从业人员多的优势,不断扩大乌龙头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4)积极补短板强弱项,靠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一是组建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工艺,建设贮藏设施,购置冷链运输设备,重视乌龙头产品综合研发补短板,探索保鲜、脱水、腌制等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断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和本地蕨菜、香椿、苦苣等其他山野菜资源一起开发成系列产品。二是做好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和网络电商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把握市场脉搏,拓宽市场,提高产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