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日光温室羊肚菌生产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2021-12-04刘月苹
刘月苹
羊肚菌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菌,北方日光温室羊肚菌种植时间一般在11月上旬,从播种开始,经过菌丝着床萌发、地表菌霜形成、菌霜消失的50~60天养菌阶段,次年元旦前后进入出菇管理,羊肚菌子实体发育需要经原基期、针尖期、桑葚期、幼菇期和成菇期5个阶段才能成为可供采收的商品,每个阶段的不当管理都能终止羊肚菌生长进程,造成栽培失败,其中以催菇和出菇期管理出现问题影响最大,可决定羊肚菌最终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种植效益。
笔者结合生产实践,针对北方日光温室羊肚菌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成因,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菇农朋友有所帮助。
1 日光温室种植羊肚菌易出现的问题
1.1 播种时间把握不准 温室种植羊肚菌,播种早,环境温度高,易造成菌丝纤细,生长力弱,且容易感染杂菌;播种晚,环境温度低,则出菇晚。
1.2 播种后菌种不萌发 一般播种1天后,纤细柔弱的菌丝即开始有生长迹象,播种后2~3天地表会稀疏地附着1层菌丝,7~10天后土壤表面的菌丝将形成菌霜。若播种后2~3天菌丝未萌发,不蔓延,7~10天后还观察不到有菌霜,说明菌种没萌发或萌发不良。
原因:一方面,菌种有问题,菌种质量不合格或菌种老化;另一方面土壤湿度不适宜,土壤湿度过大或过小,湿度太大影响土壤透气性,造成菌种供氧不足,湿度过小菌丝缺水,生长力弱。低温也是菌丝生长相对缓慢的一个原因。
1.3 外源营养袋使用时间不当 大量实践证明,在菌丝生长养菌阶段,使用外源营养袋补充营养,可促进菌核形成,是羊肚菌高产的基础。而生产中往往出现摆放外源营养袋时间不适宜的问题:摆放时间过早,菌丝未充分伸展到地面而深入营养袋内,在土壤表面长时间呈现半开放状态,外源营养袋容易被杂菌感染;摆放过晚,土壤中羊肚菌的菌丝发育缺少养分供给,菌丝易老化,也影响菌核的形成。
1.4 菌丝在土壤养菌过程中被杂菌污染 菌种培养过程中染菌,或播种时温度偏高、覆土不当,喜高温的杂菌快速生长,都会抑制羊肚菌的菌种萌发。细菌病害多发生在出菇环节,高温高湿天气助推细菌生长,细菌侵染菌柄使其变红、腐烂、发臭。
1.5 出菇时间不一致,出菇时间拉长
1)光照、温度不均,造成出菇时间不一致。同一时间播种的羊肚菌菌种,由于保温覆盖物和温室东西山墙遮阴影响,会造成温室内光照不均匀,温度、土壤湿度不适宜。播种后,需要达到一定的积温菌丝才能形成原基并萌发。如果光照和温湿度不合适,在土壤中开始萌发和生长形成菌丝的快慢就会有差异,从而导致一部分已经进入成菇期,一部分还在幼菇期,出菇时间不一致,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管理措施相差大。
2)未能正常实施出菇刺激。播种后,经45~60天发菌,菌丝会扭结成球,进入原基期。原基生成需要适宜的温湿度以及光照刺激。由于观察不及时,子实体原基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有些菌丝扭结成球,呈晶莹透明的米粒状,原基群体形成时间不一致,实施出菇刺激措施会伤及已形成的原基。
1.6 出菇期温湿度管理不到位,造成幼菇死亡或形成弯头菇
1)忽高忽低的温度、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易引起子实体瘦小、畸形,甚至幼菇死亡。
北方日光温室羊肚菌一般11月上旬种植,次年元旦前后基本完成养菌,开始进入原基形成期,此期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温室在有遮阳网覆盖的情况下,如遇突然降温或连续阴天或降雪,夜间温度常会降至5℃以下,低温高湿环境,常使已形成的原基或幼小的菇体受冻死亡,菇蕾幼小时,通风量过大会造成顶尖干死。
子实体最适宜的温度为10~18℃,温度忽高忽低,特别容易造成幼菇死亡。温度高,容易造成子实体灼伤,当温度超过25℃时,子实体会因为不耐高温而瞬时倒伏死亡。羊肚菌原基期、针尖期、桑葚期,如遇低温,或通风不畅缺氧,也容易死亡。
2)出现弯头菇。菌丝在原基形成前,如遇小型昆虫、蚯蚓等横穿碰断菌丝、咬断菌丝,子实体长出后受损的一边将无法形成组织,随羊肚菌慢慢长大,就会向被咬断的一边弯曲,出现弯头菇。
2 应对措施
2.1 适时播种 秋季室外气温下降到20℃时,为播种适期。
2.2 选好菌种 选用菌龄时间短、菌丝体健壮、生长势强、无污染的菌种,确保菌种生长势。一般以原种接种后25~30天的栽培菌种为好。如果是自育,最好在最适于菌种发育的环境下培养栽培种。播种后严控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
2.3 合理管控 使用外源营养袋是羊肚菌高产稳产的基础和保证。摆放外源营养袋的时间要根据菌丝生长状况来定,以土壤缝隙中的菌丝向上延伸到与地表相齐时较为适宜,一般在播种后7~10天。撤袋时间应掌握在菌核形成后期,及极少部分子实体形成初期较为合理。
放袋方法:用刀尖沿营养袋横轴方向轻轻插入形成小的破口,用拇指与刀片夹住破口处的袋膜纵向横撕,形成长10~15cm、宽约1cm的条状口,将开口面接触地面并用力压,使之与地面紧密接触。每个营养袋以袋为中心,在半径25cm范围内供应养分。
2.4 防控杂菌 播种前30天,温室内每亩施入50~75kg生石灰,土壤翻耕后暴晒;然后用3DT-480型土壤电消毒灭虫机对土壤进行电击,杀虫灭菌30分钟,杀死土壤中残存的害虫和病原菌;之后用旋耕机翻旋土壤,深度20~25 cm。间隔1周,再次电击处理,然后翻旋20~25 cm深,彻底消灭土壤中的虫菌。
土壤处理完成后,每亩撒施19-7-14氮磷钾复合肥15kg,检测并调整土壤pH值为6.5~7.5。外源营养袋后期感染杂菌,出菇前必须撤袋,出菇过程严防高温高湿。
2.5 刺激催菇 注意观察地表菌丝颜色,严格管控催菇刺激时间,待白色菌霜颜色褪变为浅黄褐色时可催菇,北方日光温室羊肚菌出菇时间一般在2月中下旬,最低温度5℃时。
羊肚菌播种之后,用黑色地膜将畦床覆盖,菌丝在黑暗环境养菌。因为覆盖地膜,其土壤水分会持续走低,经低温冷冻后直接撤除地膜进行光线、氧气刺激,揭膜后大水催菇,菌丝生长环境中初始的土壤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平衡被打破,充足的水分、氧气和低二氧化碳迅速大量诱发菌丝扭结原基形成。
如果菌种播种后不用地膜覆盖,畦床表面始终处于散射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养菌,可在白色菌霜褪变为浅黄色时通过低温冻结方式催菇:浇1次透水,保温被昼盖夜揭,直至土壤冻结10~15天。寒冷季节过后,保温被昼揭夜盖,保持出菇适宜的低温和湿度。冷冻前以防菌丝原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避免受不确定气象因素影响造成幼菇死亡。
2.6 稳定控制环境条件,避免幼菇死亡和形成弯头菇 催菇后,当畦床表面出现直径1~2mm白色水浸状羊肚菌球状原基时,适当增强光照,将遮阳网由棚膜外表面覆盖移到棚膜下,在散射光下使气温稳定在10~18℃,地温保持在12~16℃,避免阳光直射菌体。温度过高时,压盖保温被控温。
采用每次2~3分钟短时喷雾方式,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
出菇期需要充足的氧气,采用小风口长时间换气,晴天保持4~5小时通风时长,注意避免冷、热风直吹子实体。
播种前彻底杀虫,减少昆虫破坏菌丝,确保子实体各部位正常分化发育。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