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2021-12-04姜延博
姜延博
(1.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性因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关键性作用呢?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便是其中关键一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主要体现在那些有计划、有组织,直接面向学生的教育,进而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这种教育方法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导性的灌输作用。受教育者思想觉悟的提升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都和显性教育的主要功能密切相关。隐性教育往往指向那些以间接含蓄的方式面向学生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之间各有利弊,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高度统一,达到较为理想的育人效果,特对其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和探寻。
一、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内涵的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中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两者之间的高度统一。当前,依然有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上述两者的统一性了解得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本质性的认知。显然,想要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就是要不断加深教师们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内涵的理解,从而才能有效地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
首先,需要让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区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日常存在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主要是由高校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大学生进行公开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借助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互联网平台等公开化的形式和手段向教育对象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目标与具体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通常以内在的、潜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领域之中,其核心目标就是要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总的来说,两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的两种教育方式,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后者往往潜隐在前者之中。比如,某高校在进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时,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外显的,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对知识的直观传授显然属于显性教育方式;但就传授者的个人特征(衣着风格、外貌气息、语音语调、个人魅力等)、教姿教态以及授课场景的布置等则并非同学们关注的焦点,且又不是公开的教育内容,这些显然属于隐性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这种区分能力。
其次,需要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理解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同处于一种矛盾运动之中,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并非总是直观显现的,而隐性教育并非永远是内在潜隐的。这就意味着显性教育之中有时也会含有隐性教育的成分,隐性教育有时也会强化显性教育的育人效果。隐性教育虽然是作为潜隐性的存在,但同样是可以被重点关注和精心设计的,其预期性、潜伏性意图可以得到明显增强,乃至可以通过量变的积累实现向显性教育的转化。同理,显性教育的内容在长期传递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人们思想观念之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进而实现向隐性教育的转化。这就说明,两者同处于同一对矛盾统一体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搞清楚这种内在一致性的关系,就难以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高度统一。
最后,需要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受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思政课改革创新如果想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其中的必备条件之一便是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势互补。这就意味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如果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认同、彼此支持的状态,就能够保证较好的育人效果。相反,当隐性教育提供的经验作为一种与显性教育及其动态趋势正好相反的因素而存在时,两者之间便会产生尖锐的冲突,相互遏制,破坏原有的互补关系,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注重教育的方法,激发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1],保证教育的质量;应该多参加与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主题直接相关的培训和学习,然后通过循序渐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来切身感受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进而不断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全方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环境,努力增强隐性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隐性教育所覆盖的空间范围广泛,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影响作用的时间也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因此全方面优化校园隐性教育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校园内多种环境资源是开展隐性渗透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载体对隐性教育效果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优化和利用好这些重要载体。
首先,要大力加强高校的精神环境建设。校园的精神环境代表了一个高校整体的精神风貌,主要包括“政治舆论、学术气氛、校风学风、心理气氛、人际关系、文化生活、组织气氛等等”[2]141。我们要挖掘并明确校园精神文化和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的内涵。这种宝贵的校园精神文化“弥漫在每个个体周围,使个体的言行举止都染上它的色彩,从而形成某种趋向和定势。这种氛围的辐射与传承,便形成学校的传统与风气”[3]。显而易见,这种精神和文化氛围便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不同高校的个性和特质也是通过这种精神和文化氛围体现出来的。“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是学校价值体系中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它从更广泛的层面内隐了一个学校办学的基本理想、办学的基本理念、办学的目的与宗旨,学校对国家、民族乃至于对整个人类发展使命等等。”[2]144这种隐形课程具体体现在一个高校的校训、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之中,以精神文化熏陶的方式无形地作用于高校校园内的每一名师生,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持续性的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构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们要构建好校园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重点就是要对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这些方面进行总体设计和构建,以期发挥出理想的隐性育人效果。
其次,要大力加强高校的物质环境建设。高校的物质环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需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精心的布置,进而具备一定的教育作用。“学校经过改造后的自然面貌、学校建筑设计、校园规划、学校教室内的设计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种总体的校园的景观和校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142实际上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校园物质环境的审美趣味、价值倾向和文化积淀能够让学生得到反复的感受和体悟,会促使学生形成与之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丰富自身的生活视野;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也会重视并不断维护和改进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在校园内,物质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性方式开展的又一重要资源。尽管高校物质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优质的高校物质环境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塑造却是不可或缺的,并且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对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参与度不断扩大,美中不足的是还没有体现出全员性的特点。高校应该采用多样有效的方式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到建设具有浓郁教育意义的校园物质环境之中,奖励那些被采纳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广大师生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建设校园内物质环境时,不仅校园建筑和景观的设计安排要疏密合理、色彩搭配和谐,更要注重价值导向、艺术审美、文化品位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的教育,同时还能陶冶其情操,娱乐其身心。此外,校园内物质环境建设应当朝着全方位覆盖标准进行构建,遍及校园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办公楼、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场所更要精心布置。
最后,要大力加强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高校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规范并制约着学生们的日常行为方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大力加强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对有效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不仅是高校各项工作能够正常运转和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还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可见,新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合理有效地用好这一资源。首先,我们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建构管理体系时,一定要融入科学的育人理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出发,制定符合时代新人成长规律和思想实际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进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其次,完善的制度执行和高效的管理需要通过流畅、透明、公正的实践过程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师生感受到公平,还要使师生发自内心接受,自觉地去遵守。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高度融合
一般而言,隐性教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渗透性和潜隐性,其中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出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效衔接。“渗透就是结合相关的过程和因素一齐起作用,体现教育渠道的多样性和细微性。”[4]渗透教育指的是有效地凭借文学、语言、艺术、科技等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潜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们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和领悟,使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升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就势在必行。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改革创新的某些方面显得力所不逮,而隐性教育方法不论在其具体特征和功能方面都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就非常必要和迫切。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好多人不再习惯接受过多的显性教育,对隐性教育的需求度不断提升。显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是十分必要的,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们想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中融入必要的隐性教学设计环节。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要注重显性教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在保证显性教学的主体性、计划性、知识性的前提下,要加大力度完善和改进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授课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隐性因素,必须使教育者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程作用的领域不只是包含认知范围,而且包含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活动乃至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领域”[2]93,教育者们应该使德育课程涵盖到学生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新时代的德育课程要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渠道,开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尤其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人文精神的传递、传播和创生,从而更好地发挥精神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教化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专业课程中加强隐性德育的渗透作用。专业课程教学同样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隐性德育渗透,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隐性教学设计环节使学生们不仅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方面,而且还在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凝聚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二,开拓育人途径,实现高校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相结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那些无意识、间接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主要涉及高校的物质环境层面、精神环境层面、管理制度层面等。与一般意义上的隐性教育不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以及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思想洗礼和价值引领。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与方式是多元化的,我们必须摒弃单一化思维。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坚持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课程思政所涵盖的教育教学比例远超于思政课程中的教育教学所占的比例。课程思政主要通过课程和专业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认同的融入至关重要,这样就能保证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同步融入价值观层面的引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熏陶和鼓舞。课程思政中的隐性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榜样示范性、平等交流性、灵活多样性等特征展现出来,从而实现对思政课程中的显性教育进行必要的补充和配合。
为了实现高校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相结合,就要保障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其他课程的教师队伍进行有机结合,全员全程参与到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之中。可以说,高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育才的功能,任何一位任课老师都应该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发挥好高校课程思政应该有的隐性教育功能。
四、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有益经验
一般而言,不同的社会制度必然对应着不同目标和不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也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都是对一般教育规律的反映,属于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这就意味着,我国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参考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经验。
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都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逐步形成的。资产阶级学校不仅存在直接德育课程,而且存在间接德育课程;不仅存在显性德育课程,而且存在着隐性德育课程。这些德育课程的建设给无产阶级进行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无产阶级德育课程并不是要废除德育课程教育这种形式,或者说并不是要否定德育课程教育的直接、间接、显性和隐性等形式,而是改变德育课程的社会性质,使之为无产阶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2]64
当然,想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经验就要对其教育模式和特征有着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当前,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关注4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隐性教育所发挥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具体表现在重视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注重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功效、重视社会环境所能发挥出的潜隐功效和重视宗教信仰的精神导向作用等方面;二是重点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建设,具体表现在核心明确、层次清晰、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入度不断提升等方面;三是着重采用效果明显、渠道广泛的教育途径,具体表现在教学场景的设置、校园文化的凝聚、现代化数字传媒手段的广泛应用等方面;四是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强调多元发展方式。
总的来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集中体现在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这些经验对我国进行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例如:美国高校德育“强烈的政治属性和价值观倾向正是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超越社会制度的普遍性,说明了其必要性。为此我们有必要研讨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育人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和措施,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5]60;英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渠道及教育方法更多的是采用隐蔽渗透的方式和途径,更加注重潜在的影响方式,而较少地使用显性的有领导、有组织的教育方式。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递或示范教育、期望、理想、礼仪习俗等手段艺术性地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相结合”[5]111;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段上特别注重渗透教育手段的运用,在具体做法上,比如使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与其他各科课程相配合,充分利用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对社会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重视在艺术、体育等人文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方法不一而足”[5]146;法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采用西方国家的现代教学方法,如人格品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等多种实施手段和方法。具体说来,有体现先贤智者深刻思想的说立教育、师生之间的启发式交流对话、学生之间的辩论和质疑等。在教学中注重各科互相配合,把抽象的理论融入鲜活的文化教育、历史知识传授之中”[5]169。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所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隐性教育的运用,甚至有些国家使用隐性教育的程度往往超过了显性教育的程度,并且采用较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其所表达的政治属性和价值观倾向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隐性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品德就需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发力和相互补充,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五、打造新型高校思政网络学习平台,增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伴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和现代大众传媒在我国已经得到普及,学生群体已经能够通过丰富的渠道接收到大量的网络信息。显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6],常规化的高校校园内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已经不足以满足新时代广大师生的学习要求,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高校思政网络学习平台就显得尤为迫切。客观地说,思政教育与商业文化有价值冲突[7],要想将网络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融入网络,而不是被动卷入网络”[8]。积极构建规范化的高校思政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不足之处。这一学习平台可以较为充分地使用网络学习资源,并积极向新时代发展的方向靠拢,从而增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学效果。
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为例,这个平台是中宣部主管的,涉及的学习内容都围绕着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展开。2019年伊始,“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正式上线,这个平台由PC端、手机客户端两大终端组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全体党员为受众,同时对全社会的公民开放,现在已经成为面向全社会的优质高效思政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强国”能够彰显思想性、新闻性、服务性、综合性等诸多服务特征,其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都有创新,其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也得以不断丰富。这一学习平台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为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型大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就迫切需要许许多多像“学习强国”这样的优质网络学习平台。无论在显性教育还是在隐性教育层面,这样的平台都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拓宽了原有的教育空间,而且有非常显著的网络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大势所趋,是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涵盖的德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在教育功能上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可以说,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为了强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效果,进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9],应当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内涵的理解;应当全方位优化校园隐性教育环境,从而有效增强隐性教育效果;应当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增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效果,尤其是要开拓育人途径,实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相结合;应当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有益经验;应当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网络思政学习平台,增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