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徐枕亚研究的回眸与反思

2021-12-04李宗刚钱瑶瑶

关键词:研究

李宗刚 钱瑶瑶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徐枕亚是早期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家,曾创作《玉梨魂》《雪鸿泪史》《余之妻》等小说,以及杂著《枕亚浪墨》《情海指南》等,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基于其自身经历写成的《玉梨魂》,发行之初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张静庐曾说:“我们如果替民国以来的小说书销数做统计,谁都不会否认这部《玉梨魂》是近二十年来销行最多的一部。”[1]《玉梨魂》还被翻拍成电影,改编为话剧等,徐枕亚也因此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开山鼻祖,徐枕亚的《玉梨魂》及其“鸳鸯蝴蝶派”作家的身份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关注的主要方面。徐枕亚曾担任小学教师、《民权报》编辑、中华书局编辑、《小说丛报》主编,后来自办清华书局,并创办《小说季报》等,徐枕亚的教学、编辑生涯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界关于徐枕亚及其作品的阐释一直连绵不断,通过读秀学术、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检索等途径,发现近十年来关于徐枕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有期刊论文46篇,学位论文5篇,相关研究著作29部,资料汇编1部。[2]与民国初期徐枕亚的文学成就和《玉梨魂》等作品广受热捧的鼎盛场面相比,现今关于徐枕亚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并不热烈,但是相较于20世纪中后期的研究情况,近十年的徐枕亚研究有较大进步。学界目前对于徐枕亚的研究涉及角度较多,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一、徐枕亚代表作品的文本本体分析;二、徐枕亚作品的传承、传播研究;三、徐枕亚生平身世及报刊活动研究。其中关于徐枕亚作品的传承研究和文本分析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多,研究最为深入,其他研究方向则有待学者们挖掘。

一、徐枕亚代表作品的文本本体分析

关于徐枕亚代表作品的文本本体分析研究成果较多,主要集中于对《玉梨魂》的文本分析,人们主要从《玉梨魂》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意象形象分析等方面展开。也有少数文章分析了《雪鸿泪史》《自由鉴》等作品,提出了较有新意的见解。

在徐枕亚代表作品的文本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魏绍昌、程致中、刘扬体、栾梅健、李青果、胡焕龙、李宗刚、郑逸梅等。魏绍昌的《我看鸳鸯蝴蝶派》[3]最初于1992年在台湾出版,2015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重新排印出版,该著作介绍了徐枕亚的生活感情经历、《玉梨魂》的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等,其中重点突出了《玉梨魂》的文本艺术分析,在早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普及价值,近年来重新出版可见其学术意义重大。程致中的著作[4]中收录了其1994年撰写的《落魄名士的哀情之歌》,该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结构形式、社会背景、文学发展潮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玉梨魂》,奠定了《玉梨魂》早期研究的学术基础,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刘扬体的《随心起舞:刘扬体文选》卷二《“鸳鸯蝴蝶派”新论》[5]是将其1997年出版的著作重新结集出版,书中的《玉梨魂》研究文章颇具理论深度,从徐枕亚的经历、《玉梨魂》的爱情悲剧、作品的评价角度、艺术手法及张力、作品局限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抨击了部分学者所言的《玉梨魂》“维护封建礼教”“麻痹人民的反封建意志”等观点,认为不应脱离时代和社会实际评价《玉梨魂》,对《玉梨魂》的正名做出了重要贡献。李青果[6]认为从《玉梨魂》到《雪鸿泪史》体现出从爱情到革命的重要转变,其中蕴含着男女与英雄、爱情与国家的主题思想,该研究将眼光从爱情上升到革命与国家,对小说内蕴作了进一步的提炼与升华。胡焕龙[7]着重从情感维度挖掘《玉梨魂》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认为其促进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启蒙和情感解放,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深广的社会情感基础,该研究从情感意义角度对《玉梨魂》贯通历史传统与“五四”精神的重要价值作了新的判断。李宗刚[8]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又挖掘了《玉梨魂》中爱情与礼教的矛盾悲剧、“围城”哲理以及社会价值意义等内涵,从古典意象、传统叙事、道德说教等维度分析了《玉梨魂》的诗化品格,并结合作家情感体验深入阐释了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其中基于心理学的“围城现象”的哲思性解读值得关注。李宗刚在参编的著作[9]中以12页篇幅深入探讨《玉梨魂》的创作特色和诗化品格,书中认为“《玉梨魂》以其深刻的反对礼教的文化立场、深度的人生哲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源远流长的诗化品格,给现代中国文学以深刻的熏染”,进一步彰显了《玉梨魂》丰富的文学价值。李宗刚在另一部参编的文学史教材[10]中对《玉梨魂》的故事情节、艺术形式、思想内涵、地位评价等诸多方面展开分析,并特别指出:“以《玉梨魂》为代表的民初言情小说正是适应了过渡时代读者阅读的心理期待而生的,是文学创作对社会变迁的一次真实的回应,其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评述作为文学史知识传授给部分高校学生,对学生走近《玉梨魂》等通俗文学作品具有支撑作用。李玲[11]从性别视角的男性至情观与婚姻恋爱观出发,重新审视《玉梨魂》的思想主题以及民初文学情爱观念的变化,深入挖掘文本的男性忠贞内涵,认为《玉梨魂》在肯定男性忠贞之情与认同儒家正统家庭观念之间形成了辩证平衡,这一创新性解读打破了传统认知。栾梅健长期致力于通俗文学研究,在徐枕亚相关研究中多有建树,近十年来最新代表性成果[12]是从白梨娘的言行举止与思想维度切入研究《玉梨魂》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属性,认为《玉梨魂》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已经具有“惊世骇俗的现代特征与进步意义”,但是徐枕亚面对内外压力,没有完成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与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挑战”,由此得出《玉梨魂》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意义的文学作品的结论,该研究进一步厘清了《玉梨魂》的文学史属性,为奠定该作品的文学史地位作出了贡献。李钧在参编的著作[13]中对《玉梨魂》作了较详细的阐释,他从中西比较、古今对比、婚姻自由主题等角度深入研究,认为《玉梨魂》是“现代中国通俗小说、爱情小说的滥觞”,“堪称现代章回小说的典范”,进一步提升了《玉梨魂》的文学史价值。李钧之后在论文[14]中以徐枕亚的《玉梨魂》《雪鸿泪史》为例论述了其作品中所体现的问题小说、文人小说、诗化小说、性格小说等特征,该文认为《玉梨魂》和《雪鸿泪史》关注了婚姻自由、女性解放、民族革命等社会问题,语言、文体形式等艺术手法融汇中西。作者以审美的眼光对两部作品的文本内涵与价值的阐释,对读者进一步理解徐枕亚文学史地位具有积极作用。另有一些学者分析考证了徐枕亚流传较少的作品,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补遗作用,如郑逸梅著作[15]中录存介绍了徐枕亚的几本笔记:《哑哑录》《懵腾室丛拾》《辟支琐记》等;徐俊西主编的著作[16]中收录了《玉梨魂》全文,更重要的是辑入了多位文人的题词;《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集》[17]中收录了徐枕亚的《草付道人》(附:《令狐康事》);宋清秀[18]通过作家生平经历及文章细节等考证淮山棣华园主人的《闺秀诗评》与苕溪生的《闺秀诗话》之关系,认为《闺秀诗话》一定借鉴过《闺秀诗评》,并据此推论《闺秀诗话》的作者是徐枕亚;任翔、高媛主编的著作[19]中收录了徐枕亚所作的《中国新侦探案》序、《通草花》(节选);郭清杨、赵洪星[20]分析了《自由鉴》中方慧兰悲剧命运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封建礼教思想批判不足等局限性,关注到了少有人提及的《自由鉴》,填补了徐枕亚作品研究的空白领域;黄恽的著作[21]中有一篇文章《“抄袭家”徐枕亚》,以名人轶事的方式讲述徐枕亚的《雪鸿泪史》曾抄袭他人诗作以及徐枕亚有鸦片瘾的经历,虽是负面的描写,且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对于后世研究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张振国的著作[22]中详细介绍了《枕亚浪墨》四部集子的作品情况等。有关徐枕亚的资料汇编主要有魏绍昌主编的《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 3》[23],其中有《玉梨魂》书目资料的目录检索,发挥着工具书的作用,对提升《玉梨魂》的文学史地位具有重要价值。

整体来看,关于徐枕亚代表作品的文本本体分析研究文章较多,尤其是对于《玉梨魂》文本分析已相对成熟,难以再出新意,下一步可以从宏观文学视野、现代文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论等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加强《玉梨魂》的本体研究、关联性研究和传播接受研究等;对于徐枕亚作品的补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该方面成果还不丰富,亟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阐释。

二、徐枕亚作品的传承、传播研究

徐枕亚的创作正处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徐枕亚作品既传承中国古典文学文脉,又吸收西方现代文学营养;同时,徐枕亚作为通俗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又广为后来文人借鉴模仿。在读者群中,徐枕亚的作品名噪一时,尤其是《玉梨魂》行销海内外。当下,徐枕亚作品仍然是一些学者关注的重要文学对象,其意义和价值不可小觑。学者们关于徐枕亚作品的传承研究主要从其对古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借鉴以及后世文人对徐枕亚作品的摹仿等角度展开,关于徐枕亚作品的传播研究多从《玉梨魂》改编电影、徐枕亚作品的海外翻译以及百年传播接受等研究出发,为徐枕亚相关研究拓宽了领域,推动了徐枕亚研究的深化。

关于徐枕亚作品的传承研究。首先,关于徐枕亚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研究多从抒情性传统与《红楼梦》等作品比较的角度展开,如金德芬[24]认为《玉梨魂》的人物形象及情感叙事借鉴了《红楼梦》,不过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借鉴,对于深层次的悲剧却没有深刻领悟,该研究对《玉梨魂》的局限性作了深度分析,从侧面印证了《玉梨魂》在经典化过程中的阻碍性因素;柏英杰[25]论述了徐枕亚的《玉梨魂》《雪鸿泪史》《双鬟记》等多部作品对于《红楼梦》的借鉴,进一步丰富了徐枕亚对古典文学的传承研究,也为研究中国小说发展流变提供了有力佐证;陈建华[26]从抒情传统与古今演变的视角对《玉梨魂》作了深入分析,运用西方理论进行全新解读,阐述了视觉技术现代性对于抒情传统的影响,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其次,关于徐枕亚对西方文学的借鉴研究多与《茶花女》等作品比较,如禹玲[27]将徐枕亚《玉梨魂》等鸳蝴派作家作品与西方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逸事》《迦茵小传》作比较,从思想观念、人物塑造、艺术风格三方面展开论述,对于中西方文学借鉴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张治[28]认为《玉梨魂》的倒叙手法和日记体形式模仿了《茶花女》,该观点较为中肯;陈瑜[29]以《茶花女》的言情资源为基础,从人物心理、言情模式、抒情手法、主体意识觉醒等角度重新考察了《玉梨魂》的言情特征,具有较高的创新价值。最后,关于后来文人作家借鉴模仿徐枕亚作品的狂潮,许多学者对该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杨联芬在著作[30]中论述了徐枕亚及其作品对于鸳鸯蝴蝶派及“五四”新文学的影响,《玉梨魂》的文坛影响、情感内涵、语言艺术形式等,对徐枕亚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客观的评价;王恒展[31]梳理了近代新体文言小说的发展情况,认为徐枕亚的《玉梨魂》作为新体文言小说代表引发了后世文人对该文体形式的广泛模仿,推动了徐枕亚作品文体形式方面的影响研究;鲁毅[32]通过比较徐枕亚等老派鸳蝴作家与包天笑、周瘦鹃等第二代鸳蝴作家的创作,论述了鸳鸯蝴蝶派的历时性嬗变,从宏观维度论证了其内部的传承与借鉴;赵艳红著作[33]中简述了徐枕亚和周瘦鹃相似的悲惨爱情故事,以及这种爱情经历对于他们写作的影响,简单评述了二者的文学影响关系;王木青[34]论述了徐枕亚及其《玉梨魂》对张恨水作品艺术形式的多方面影响,甚至徐枕亚的爱情故事还作为张恨水小说素材编写其中,该研究拓展了徐枕亚与张恨水的传承研究;陈建华[35]在革命与共和的转型语境中重新考察《玉梨魂》,着重论述其主题建构、私密领域倾向及对民初文学的重要影响,推进了徐枕亚作品与民初文学的系统研究。

关于徐枕亚作品的传播研究。首先,在研究徐枕亚作品改编电影方面,李斌[36]从《玉梨魂》电影的影响、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哀情电影的艺术形式等方面深入挖掘,在传统文化与通俗小说的语境中剖析以《玉梨魂》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电影的本土性与民族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意义;沈姝乐[37]以《玉梨魂》电影为中心,从社会背景、哀情小说创作、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路径、早期哀情电影评价等方面对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哀情片作了专题论述,推动了该方向的深入研究。其次,在研究徐枕亚作品翻译方面,阮秋贤[38]基于丰富的史料论述了徐枕亚小说在越南的译介情况,并指出在越南徐枕亚小说被广大知识分子认为是“新文学”,此观点与当时国内“五四运动”文人批判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景象相差甚远,该研究为徐枕亚作品的翻译研究和文学史地位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陈思和的著作[39]中收录了阮秋贤有关徐枕亚翻译研究的文章,该文将徐枕亚与鲁迅在越南的译介情况作比较,突出越南文坛的中国“新文学”现象以及徐枕亚的“新文学”意义,对中国新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性差异进行了深刻反思,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考。最后,在研究徐枕亚作品的传播与读者接受方面,胡安定[40]以《玉梨魂》的版权之争为例探讨了现代版权制度的发展和职业作家的形成,从版权角度对作品史料进行了挖掘,侧面印证了《玉梨魂》发行之初的辉煌场景,呈现给我们新的研究视角;李宗刚等人[41]基于调查数据研究《玉梨魂》百年传播接受情况,认为《玉梨魂》传播与读者接受变化的原因是历史文化语境的变迁、文学知识谱系的更迭、语言符号系统的更新、通俗文学教育的地位变化等,应该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经典作品,该文章从文学、传播学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对推动通俗文学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整体来看,关于徐枕亚作品的传承研究较为丰富,研究角度多元、研究视野宽广,学者们不仅研究作家作品本身,而且将眼光拓宽到文学流派发展、文学谱系变迁等多种角度。该方向领域的研究比较宏观系统,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为我们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徐枕亚作品内涵、文学史价值等,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徐枕亚作品传播方面的研究仍有许多可挖掘的空间,该方面的研究情况与徐枕亚作品当年改编、翻译、传播的盛况有着较大悬殊,我们应重视《玉梨魂》的传播发展研究,进一步推动其在当代读者群中的传播接受,从而对《玉梨魂》的经典化进程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三、徐枕亚生平身世研究及报刊活动研究

关于徐枕亚生平身世及报刊活动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其丰富的感情经历是其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也是后人的研究焦点。不过徐枕亚作为期刊编辑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等问题,鲜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该课题值得深入挖掘。

张永久[42]以散文式的笔法描绘了徐枕亚与《玉梨魂》相勾连的三段悲情故事,徐枕亚与陈佩芬的才子寡妇之恋,被揭穿后两人被迫分手,陈佩芬将侄女蔡蕊珠许配给徐枕亚,这段经历便是《玉梨魂》的现实写照,蔡蕊珠与徐枕亚结婚后好景不长,蔡蕊珠在家庭纷争中含病而亡,后来状元之女刘沅颖在读过《玉梨魂》和《悼亡词》后,对徐枕亚爱得不可自拔,费尽周折终于与徐枕亚结婚,但是婚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刘沅颖英年早逝,而后徐枕亚一蹶不振,孤独终老。该文章以感性的笔触较为详细地讲述了徐枕亚的人生情感历程,是较早介绍徐枕亚情感经历的文章。常熟日报社编写的著作[43]中收录了王文衡回忆徐枕亚的文章,其以义子的身份视角讲述了徐枕亚的生平故事,大体情节与张永久文章相差无几。王吴军的文章[44]简要讲述了刘春霖中状元、徐枕亚与状元之女刘沅颖成婚的故事,但该文与张永元的文章中关于刘春霖对于女儿与徐枕亚婚事的态度描写截然不同,张文中认为刘春霖本看不起徐枕亚,不同意二人的婚事,后来徐枕亚拜樊云门为师,樊云门从中搭线劝说才成就二人的婚事,而王文中则记叙刘春霖读完《玉梨魂》后拍案叫绝,非常欣赏徐枕亚的才华,便托人去找徐枕亚,为女儿说媒;还有张文中记叙徐枕亚与刘沅颖结婚时,徐枕亚三十六岁,刘沅颖小他十岁,婚后二人分歧较大,颇多争吵,而王文中记叙二人结婚时徐枕亚已近五十岁,而刘沅颖才仅二十多岁,不过这对老夫少妻非常恩爱,日子过得很幸福,这两篇文章关于徐枕亚与刘沅颖爱情婚姻故事的描写差距较大。李海珉的文章[45]着重讲述了徐枕亚的三段爱情故事,文中大量引用徐枕亚与陈佩芬的往来信件以及徐枕亚的诗词对联,还有函札和作品手稿的照片,诸多详实的史料和细节作支撑,使得这篇文章更具真实性。同时,李海珉的文章也是对张永久和王吴军的文章分歧的回应,相比较而言,李海珉与张永久的观点较为一致,描写的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但是李海珉文章中细节更加详实,历史还原度较高,值得广大研究者仔细品读。不过李海珉文章与王文衡文章中有关时间点的描写有个别出入,如王文衡的文中写道“1935年沅颖携子南旋”,而李海珉的文中写道“1932年冬,在徐枕亚的一再邀请下,刘沅颖带着儿子南下常熟老宅定居”,由王文衡和李海珉两篇文章相互印证来看,徐枕亚的情感经历已基本清晰,一些时间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

徐枕亚的工作经历主要在报刊行业,这对其从事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徐枕亚编辑的报刊研究也成为徐枕亚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些从侧面印证了徐枕亚的生平经历,为徐枕亚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和依据。关于徐枕亚编辑的报刊研究主要成果有:郑逸梅著作[46]中有一篇文章《徐枕亚和〈玉梨魂〉》,概述了徐枕亚在《民权报》、中华书局、《小说丛报》《旭报》《小说日报》《小说季报》等的编辑经历及其主要创作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丰富了徐枕亚的报刊活动研究。薛超睿的硕士学位论文[47]中对徐枕亚的生平经历、办刊历程、编辑工作、作品创作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并将徐枕亚在《小说季报》上发表的作品作了梳理,列举了《匾》《让婿记》及徐枕亚的补白之作等,对徐枕亚的报刊活动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王凤仙[48]以徐枕亚《雪鸿泪史》《白杨衰草鬼烦冤》等作品为例论述了《小说丛报》中辛亥革命叙事的多种表现,深入挖掘了徐枕亚对《小说丛报》中文学作品的重要贡献及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徐枕亚作为19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作家,尽管较之鲁迅要晚出生,但是,徐枕亚为什么没有如鲁迅一样完成现代转型?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也鲜有从现代教育的维度予以阐释的佳作。李宗刚对此问题有所关注和研究,他在2016年结题的国家课题《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了该问题,并初步作出了阐释,认为:“徐枕亚在同时代的其他人已经接受新式教育熏染的情形下,依然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样的教育上的毫厘之差,便导致了他们未来人生的千里之别。”从现代教育的角度观照徐枕亚现代转型的桎梏,为学界提供了一个新的问题视角。

整体来看,关于徐枕亚生平及报刊活动研究的成果较少,主要集中于徐枕亚的爱情经历,也有部分学者涉及徐枕亚的工作经历。关于徐枕亚生平及报刊活动的研究还有较多的可阐释空间,需要挖掘和研究更多的史料,使徐枕亚的形象、经历更加丰满立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徐枕亚的作品等多方面的研究。

徐枕亚是近现代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作家,其创作的通俗文学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价值,对后代文人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语言符号的更新等,徐枕亚与当代读者之间的距离愈发疏远,所以进一步挖掘徐枕亚的文化价值、研究其接受情况的变化之由、推进其文学作品经典化等学术问题有待当代学者去研究、发现与阐释。同时,应加强徐枕亚报刊活动研究,该方向由于史料较为贫乏,研究难度较大,我们需要提高史料挖掘能力,钻故纸堆、坐冷板凳,努力为徐枕亚研究拓展新的空间。

注释:

[1]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4页。

[2] 该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8月5日。

[3] 魏绍昌:《我看鸳鸯蝴蝶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4] 程致中:《现代文学风景谭》,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5] 刘扬体:《随心起舞:刘扬体文选》卷二《“鸳鸯蝴蝶派”新论》,北京: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公司,2017年。

[6] 李青果:《情感·革命·国家——徐枕亚〈玉梨魂〉〈雪鸿泪史〉及其周边》,《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7] 胡焕龙:《〈玉梨魂〉:打开现代国人情感解放的“潘多拉盒子”》,《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8] 李宗刚:《〈玉梨魂〉:爱情悲剧和人生哲理的诗化表现》,《文艺争鸣》2010年第21期。

[9] 朱德发、魏 建:《现代中国文学通鉴 1900-2010》(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6页。

[10] 魏 建、吕周聚:《中国现代文学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33页。

[11] 李 玲:《哪一种传统观念?哪一种现代意识?——〈玉梨魂〉的男性至情观》,《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2] 栾梅健:《相思寸寸灰——再论〈玉梨魂〉的文学史属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第8期。

[13] 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史精编 1900-2000》,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

[14] 李 钧:《取今复古 返本开新——徐枕亚创作新论》,《理论学刊》2013年第7期。

[15][46] 郑逸梅:《芸编指痕》,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

[16] 徐俊西主编,栾梅健编:《海上文学百家文库 28 徐枕亚 吴双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17]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集》(下),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

[18] 宋清秀:《〈闺秀诗话〉与〈闺秀诗评〉关系及作者考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9] 任 翔、高 媛:《中国侦探小说理论资料 1902-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0] 郭清杨、赵洪星:《禁锢与自由:女性的时代悲剧——徐枕亚〈自由鉴〉及其他》,《大众文艺》2014年第16期。

[21] 黄 恽:《燕居道古》,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

[22] 张振国:《民国文言小说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年。

[23] 魏绍昌:《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 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24] 金德芬:《论〈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25] 柏英杰:《〈红楼梦〉与徐枕亚的长篇小说创作》,《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

[26] 陈建华:《抒情传统与古今演变——从冯梦龙“情教”到徐枕亚〈玉梨魂〉》,《文艺争鸣》2018年第10期。

[27] 禹 玲:《西方言情小说译作对鸳鸯蝴蝶派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32期。

[28] 张 治:《〈巴黎茶花女遗事〉与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上海文化》2012年第5期。

[29] 陈 瑜:《〈玉梨魂〉的“言情”再解读——从写情的角度看〈玉梨魂〉对〈茶花女〉的改写》,《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30] 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1] 王恒展:《近代“新体文言小说”散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2] 鲁 毅:《苍凉的沉落——论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的转型与作家心态》,《东岳论丛》2011年第6期。

[33] 赵艳红:《中国文学简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

[34] 王木青:《张恨水对徐枕亚小说的传承与改良》,《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5] 陈建华:《民国初年的共和主体、私密文学与文化转型》,《现代中文学刊》2017年第1期。

[36] 李 斌:《电影史上的〈玉梨魂〉》,《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37] 沈姝乐:《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哀情片》,《东南传播》2015年第11期。

[38] 阮秋贤:《越南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接受观念研究——以徐枕亚、鲁迅、莫言的译介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3年。

[39] 陈思和:《史料与阐释》(总第4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40] 胡安定:《〈玉梨魂〉版权之争与职业作家的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2期。

[41] 李宗刚、钱瑶瑶:《历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通俗文学传受兴衰——基于〈玉梨魂〉的探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8期。

[42] 张永久:《伤心人别有怀抱——徐枕亚的情爱小史》,《书屋》2010年第7期。

[43] 常熟日报社:《江南记忆 常熟的那些人和事》,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

[44] 王吴军:《末代状元和民国言情作家》,《文史春秋》2012年第7期。

[45] 李海珉:《徐枕亚,鲜为人知的鸳鸯蝴蝶泪》,《档案春秋》2013年第3期。

[47] 薛超睿:《〈小说季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大学,2011年。

[48] 王凤仙:《论〈小说丛报〉中的辛亥革命叙事》,《东岳论丛》2014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造价超预算预防管理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