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赋能区域经济韧性新动力的耦合探索及建议

2021-12-04荆林波

关键词:共创韧性工业

赵 坤 孙 锐 荆林波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28; 2.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3.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福建泉州 362021; 4.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北京 10073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历史性机遇,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阶段。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十四五”期间加速制造业向智能引导、推进万物互联转型的强大引擎。积极探索并构建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快平台主体间价值共创过程转换,对于工业互联网向“平台+行业”“平台+双链”“平台+生态”等体系化推进,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也具有可实现性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工业互联网驱动区域经济韧性的认识

自2017年 《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工业互联网如何驱动提升区域经济韧性,驱动源是否已发生变化,旧动力、新动力各是哪些,是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造成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用工荒加剧和供应链考验升级。但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为我国企业进一步开展数字化应用和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市场发展机遇,有力地推动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线上”和“工业互联”为两大主要特征的“场景式”转型升级变革,帮助疫情期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可以预测,在后疫情时期,工业互联网也将进一步成为加速我国数字化转型,促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优选项”。

发展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既要发挥工业互联网自身跨行业化、垂直行业个性化等特点,又要兼顾我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异质性现状。当前,受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社会资本和金融产业集聚等多种因素影响[1][2][3],我国各地区在这些因素中的人才、资金、制度等投入水平不同和发展模式依赖,造成区域经济韧性存在非均衡差距。“十四五”时期,以工业互联网和数字智能技术为创新引领,是提高区域技术水平、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发展等要素耦合进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的有效途径。

(一)工业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及演化规律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这一概念最初由GE于2012年提出,随后AT&T、Cisco、GE、IBM和Intel等五家企业共同组建了工业互联网技术合作协会(IIC),将这个新概念进一步推广了开来。[4]工业互联网的特点包括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5]工业互联网将人与计算机连接,软件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重构全球产业,这将为企业和经济提供新的机遇。[6][7]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左右,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保持6%。[8]截至2021年1月,我国已有30多个省市明确对“工业互联网”方向的政策支持。据专家预测,2025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高达10.8万亿元。[9]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理论及实践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主流的观点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在于结合,是工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工业中人、流程、数据和机器的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再造”,必须通过工业知识再生产、工具再生产、数据再生产等方式注入到主要工业流程中,才能提高效率。因此,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围绕核心生产环节价值共同创造的实现过程,即价值共创。工业体系中所存在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差距、应用场景差距等诸多客观因素,迫使制造业巨头、网络科技平台公司、工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者等从自身在产业链中位置出发,探索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10]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特征首先是突破行业边界。从国内外发展来看,工业互联网的主战场在实体经济,制造业“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或者上下游产业渗透,行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工业互联网在不同行业间融合应用需要持续发力,不断突破行业技术壁垒和数据共享障碍。其次是突破产业链边界。如同消费互联网要拉近用户、供应商等上下游产业共同参与用户价值创造,工业互联网在企业上下游产业形成突破。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实现面向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延伸,以产业链条参与竞争。工业互联网正使得中国的制造业朝着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方向迈进,开放和整合协同了企业、产品、用户等全球化产业链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构建了以大量数据为基础的企业生态和运营能力。再次,是突破人机边界。工业互联网连接人、机器等各类工业要素,并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创造了人、机器和物体之间的新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人机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突破了既往的人机交互模式,在设备自主化、生产协同运作化等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打通,建立业务的互联互通,全面消除人机交互之间多余的载体。

工业互联网的演化遵守工业基本规定和规律,需要从工业和互联网两方面来理解。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于企业信息化,通过IT通讯技术与企业相关业务的叠加,目的是使运营效率提升,例如,根据现有数据减少工厂故障,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的生产力等等。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普及和IT通讯技术的发展,工业互联网将价值链向企业上下游扩展,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助力制造业走服务化,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互联网在这一阶段的卖点是为产品和软件提供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和软件销售给用户。如宝钢的宝信、一汽的启明星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它不仅服务于自己的业务,而且还通过扩展价值链上的上下游项目来创造收入。那么,从长远发展来看,工业互联网将是对行业全数字化进程的普遍赋能,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采用结果加载模式,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强融合。如电影院根据脸部辨识系统统计的笑容次数收费,软件公司为某汽车公司提供保障服务,对汽车行驶中出现的机器运行故障负责。

(二)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及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发展困境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初由Holling在1973提出,作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框架,近年来逐渐被运用到区域经济研究领域。[11]目前,韧性这一概念已经超越了“绿色”“可持续”和“智能增长”的概念,尤其是袭击全球的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理论及实践层面对于韧性的研究将加快推动区域空间的规划、发展和重构。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内涵外延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12]当前主流是借助演化韧性思想,从动态演化的视角定义区域经济系统面对冲击扰动的韧性能力。[13]主要包括危机抵抗性和适应恢复性两类关键过程。[14]Martin则确定了抵抗力(对经济冲击影响的敏感性)、可恢复性(恢复的程度和性质)和重新定位/更新(一个地区适应冲击并返回其长期增长路径的能力),是区域经济韧性的三大衡量因素。[15]总而言之,区域经济韧性至少包括两个维度:冲击被减弱的程度,以及冲击后区域经济恢复到正常增长路径的速度。[16]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区域经济韧性越来越受到我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对于增强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17]目前,美、英、德、法等国家已经建立了与区域经济韧性评价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小组[18][19][20],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已经走在时代前列。因此,及时总结我国区域经济韧性特点,剖析“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韧性面临困境,探索增强区域经济韧性的途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1年6月8日,央行官微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指出,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区域协同发展稳步推进。但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受到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社会资本和金融产业集聚等多种因素影响[21][22][23],各地区在这些因素中的人才、资金、制度等投入水平不同和发展模式依赖,使得当前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呈现异质性格局,整体处于非均衡状态。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发展困境:

1. 区域系统间“伪协调”问题拉大不同区域经济韧性差距。从我国金融发展体系、创新经济发展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评估指标框架体系,进行区域经济韧性的相互关联识别和三个体系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个省份的经济韧性普遍比其他地区各个省份高,西部经济区平均经济韧性最低,中部地区经济韧性处于低水平但有小幅提升趋势,东北经济区经济韧性处于低水平且波动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的金融发展体系、创新经济发展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同,除东部经济区为优质耦合外,中部、西部及东北三个经济区均存在“伪协调”现象,各系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24]换而言之,区域系统间“伪协调”问题可能会拉大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韧性的差距。

2. 局部区域经济韧性不可持续与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低端化。打造一个具有强大韧性的区域经济结构,既是推动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创一个以国内流通贸易为主体、国内外经济双循环相互推动和促进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的需要。然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特别是经济韧性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往往要投入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这种过度资源依赖由区域经济结构决定,短期内难以改变,区域在面临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竞争压力时往往力不从心。同时,一些区域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依靠简单地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来获取经济的表面增长的现象。短期来看简单地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虽然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回升,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比较优势,很有可能会因为错失新旧两种经济动能相互转换的契合点,导致自己的比较优势逐渐落伍,造成区域经济韧性脆弱单薄和不可持续无法适应新发展格局。

3. 区域经济韧性长效提升与政策依赖两难突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创新驱动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目标,以互联网和数字智能技术为创新引领,为持续构建有韧性的区域经济格局指明了发展方向。区域经济韧性长效提升离不开区域技术水平、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发展等要素耦合,迫切需要地方行政板块为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和引导。因此,在面临市场或者经济动荡时,企业主体除了需要依靠自己的抵抗能力,也同样离不开地方政府层面在科技、科学、财税等诸多方面的政策和扶持。特别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各种财税补贴和减免措施,为企业松绑减负,帮助企业度过困境。但区域大企业始终是政府的主要抓手,国家及各级政府采取树标杆、避免“撒胡椒面”等倾斜性政策支持有利于引导区域经济走向,也容易导致区域经济无序开发和出现不正当竞争现象。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技术、科技、金融等优惠政策,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区域或区域内企业形成攀比心理,出现“等靠要”的行为。

(三)工业互联网是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因素

1. 工业互联网夯实区域共性基础条件释放区域数据潜能。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工业互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明确将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相对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其他新型基础设施而言,工业互联网主要体现在通过新技术、新要素形成区域新制度、新模式、新业态,所构建的是区域加快企业实现智慧转型的数据支撑。就好比企业的身体经脉,让数据信息在企业上下游链条中快速高效流动、广泛汇聚与深度挖掘,充分释放数据潜能。就短期而言,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建设有助于减少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减轻区域经济增长的压力,带动区域内就业的增长;从长期看,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有助于壮大和夯实区域共性基础条件,推动国家和区域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大中小微型企业的融合发展,催生新增长点。

2. 工业互联网推动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筑牢区域实体经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经济发展以实体经济为重点,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在世界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均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制造业技术作为其数字化向信息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石与关键途径,正在推动着生产方式的重大改变。从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多个领域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一是工业互联网通过推动形成基于数据和知识的精准化制造,帮助制造业企业快速响应不同类型生产要求,进而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显著提升,增加企业市场敏感性、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抗压力。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了制造业上下游各类系统、数据的区隔,成为加速带动区域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有利于“补链”“扩链”“强链”形成国内制造业的大循环,增强区域经济危机的抵抗力和韧性。三是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实现与需求相适应的价值创造变革,打造制造业新型服务型智能制造,形成工业电子商务、数据共享平台、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并带来制造系统的重大变革。

3. 工业互联网打造区域高韧性企业形成区域高质量经济生态。目前,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类产品数量已超269个,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个。[25]其中,2020年12月底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达15个。平台建设方主要是大型或知名企业,既有BAT、华为这些基础设施层面的企业,也有用友、浪潮等传统信息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客户资源),还有专门针对制造业企业、装备制造等特色行业的企业(如海尔、徐工、航天科工等)。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除了自身具有高度市场敏感性和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韧性能力,也通过外部效应和集群效应带动所在区域高韧性企业发展。《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全国各大重点区域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以高韧性企业为代表的区域特色已初具雏形:北京—以解决方案供应商赋能形成高韧性企业集群为主要特色,广东—以产业链区域协同打造高韧性企业集群为主要特色,山东—以推进区域性和新旧增长动能变化转换打造高韧性企业为特色,长三角—以企业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集群为特色。“十四五”期间,我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区域特色格局,必将推动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带动新一轮都市圈发展,进而带动城市群和区域发展,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经济生态圈的重要推手。

二、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赋能区域经济韧性新动力的耦合探索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果显著,平台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和落地,在企业分布、行业分布及区域分布等方面呈以下典型特征:一是受资金、技术、人力等条件的限制,工业互联网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型或知名企业。二是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着眼于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26]《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白皮书(2020)》显示,在工业体系类目平台产品中,制造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占比高达46%,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从设备的远程运维、设备租赁、产融合作等角度进行切入。三是工业互联网区域发展格局呈典型块状分布。综合而言,我国工业互联网在平台核心技术积累、平台规模化推广以及基于数据的能力合作打造开放共享的价值网络方面尚任重而道远。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终极形态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系统支持下的拉式经济,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都可以智能满足,其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适当的价值共创模式推动,进而增强区域应对冲击的能力并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对于地区适应危机和变化、保障地区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工业互联网中,由于行业、设备和应用差异很大,消费互联网中消费者的同质性流量优势被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异质性消解。[27]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更需要成功的价值共创模式来推动。

现有关于价值共创模式的研究,对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共创模式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就价值共创理论而言,尚存在理论滞后于管理实践、脱离管理实践,以及鲜见关于价值共创过程演进路径研究的问题。[28]从国内外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演变来看,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分别对应价值共创理论的“共同生产”和“使用价值”。因此,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划分与价值过程分析,可以帮助构建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共创模式。

(一)工业互联网基于“联结”的交易驱动价值共创模式:驱动区域经济韧性的主体耦合

基于“联结”的交易驱动价值共创模式,发生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初级搭建阶段。就区域经济韧性的主体构成而言,有4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和用户。这4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普通的以交易为基础的供应链关系。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参与交易频次增加,以生产为中心的厂商发现通过建立简易的工业互联网可以提高合作效率和运营成效。所以,在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出现较多的以生产商为中心的简易工业互联网,将其他3个利益相关者以联结方式耦合起来,架构一个基于“联结”的交易驱动价值共创模式。在区域经济系统中,这是一种普遍存在和区域经济韧性主体间初级的耦合方式。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发展不平衡,较多是源于主体间缺乏有效的信任机制和物联网技术的底层基础不牢固。在区域平均经济韧性最低的西部地区,推动建立基于“联结”的交易驱动价值共创模式,有利于从主体合作层面建立垂直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更多区域经济增长突破点。

(二)工业互联网基于“联动”的业务驱动价值共创模式:驱动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耦合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系统平台的不断迭代,也即增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业务交易量,而增加业务交易量就必然考虑平台联结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活力共享-价值共享”,形成基于“联动”的业务驱动价值共创模式。这种业务“联动”既可以增加主体间的交易信任,又能够触发工业互联网平台、老用户和新用户互动,设计接入增值业务。经过不断迭代,助力工业互联网从初级版升级为中级版。“联动”贯穿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的全过程,在区域经济系统遭受冲击前,“联动”机制通过主体间信息有效传递,承受大量变化并保持控制功能和结构不变,避免区域经济系统过于波动;在区域经济系统遭受冲击过程中,“联动”机制通过迅速、多样化的响应措施,如新业务接入和新业务产生来实现对外在冲击的恢复;而在区域经济系统遭受冲击结束后,这种“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和增加学习、适应能力,触发区域经济系统进行更新或重组。“十四五”时期若区域经济系统能够立足于缩小区域间应对环境冲击、适应危机和变化的差距,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推动打造基于“联动”的业务驱动价值共创模式,有利于提高区域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和高质量发展。

(三)工业互联网基于“联体”的生态驱动价值共创模式:驱动区域经济韧性的生态耦合

在区域经济系统中,随着基于联动的价值共创模式的连续实施,与平台联结的企业数字化程度逐步提高。主要表现:(1)区域经济系统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增强;(2)区域经济系统内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联结企业的数字化价值增长、数字化业务增长程度不断加快;(3)区域经济系统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共创渐入自组织、自循环的佳境,成为价值共创共享的“联合生态体”。不同于“联动”这一层面的以平台联结企业为主要载体,“联体”的主要载体指的是整个地区性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其中的微观系统(包括个人)、中观系统(包括联体企业)和宏观系统(包括政府、社区、制度等)与平台之间进行了融合、互动,缺一不可。当前,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工业互联网,正走向以“联体”的生态驱动价值共创模式驱动区域经济韧性的生态耦合,进而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生态发展。构建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生态,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分工合作,也有利于解决资源配置、要素流动、重复建设等问题,对于区域平稳渡过危机时期实现经济“软着陆”,保持区域社会的稳定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工业互联网“三联”价值共创模式:围绕区域价值实现和韧性实现过程演化

我国区域经济系统中的“联结”“联动”“联体”价值共创模式是动态演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初级的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并不是被消除,而是被后续更高级的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吸纳和融合。所以,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经济系统内一定是多种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共存:初级阶段的工业互联网以大型实体企业或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为中心,通过交易联结所在区域经济实体,形成稳定联结模式汇聚企业并拓展疆土。区域创新业务的发展,必然要求工业互联网主体与用户、合作伙伴之间的紧密联动,带动新用户新业务的产生,也即能够给区域用户及合作伙伴创造新的价值。因此,这一阶段的工业互联网联动价值共创模式也包含了联结模式,或者是联结模式的升级版。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系统而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终极阶段必然不止步于“点”或者“面”这一层级,而是在于区域系统生态层级中所有主体的价值增值,区域内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升到自组织的价值共创活动。基于区域价值所实现的演变过程,助力区域内的大企业在未来几年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区域内众多中小企业也将从中获益,进而推动区域内的实体经济向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推动区域内形成强势的国内市场。

三、以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建议

将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作为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新动力,需要着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锚定区域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的发展阶段,牢牢把握模式匹配与边界问题,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等多措并举,推动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及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注重区域经济韧性顶层设计

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经验来看,工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对工业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普遍遵循由市场主导、企业主导以及需求主导,然后上升到工业互联网战略。政府部门过多的管理和干预,可能严重扭曲市场的信号,降低竞争的效率和误导区域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发挥政府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推动、倡导与引领等方面,基于新发展理念进行顶层设计,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规则制定以及国际协调等途径,为实践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创造适宜的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正在进一步融合并取得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工业互联网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驱动力和渗透性。对区域经济韧性顶层设计,必须进一步瞄准“卡脖子”领域加大攻关力度,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就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开展攻关合作。应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支持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同盟建立价值共创模式评判标准,推动数字新技术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中的应用与推广。要以大型实体经济产品互联网及其他实体经济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大型实体经济互联网平台促进大型实体经济产品的创新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工业互联网垂直领域应用,持续促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区域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生态体系,系统化提升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二)建立模式治理机制,形成区域经济韧性健康环境

当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时期到高质量发展时期的重大转变,迫切需要通过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新的增长潜力。[29]建议立足于缩小国家和区域之间应对环境冲击、适应危机和变化的时间差距,准确把握我国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技术特征和新趋势,制订一套符合我国区域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在各个区域之间实现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并按照分类制定的方式采取不同的模式治理策略。应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与区域经济韧性测度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30],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工业互联网与经济韧性的差异。不断从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治理和区域制度层面,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应对新发展格局下的系列挑战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锚定模式发展阶段,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路径

要深刻认识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演化的“联结”“联动”与“联体”的阶段特征,深刻把握不同模式阶段的发展规律。对于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欠发达地区宜重点构建“联结”的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重点集中在区域经济系统的“提升运营效率”诉求,把发展垂直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孵化本地化产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通过不断整合区域垂直化和本地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所需的创新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现代化注入新活力;对于我国区域经济韧性中等发达区域宜重点构建“联动”的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持续推动老用户“联动”、发展新用户,以及开发新业务增量或新业务,作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抓手。打造支撑全社会人、机、物等制造资源泛在连接、灵活分配、聚合和共享的重要基础设施,为“拓链”“强链”等提供有力保障[31];而对于我国区域经济韧性较发达的地区,宜推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共享价值创造“共同生态系统”,加快产业链融合向跨界融合和跨界融合互补转变,积极联合周边区域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生态圈。

(四)把握模式匹配边界,推动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

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之间应对市场冲击与保持经济稳定性能力的差异,并将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区域经济系统匹配,才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韧性,反之可能造成新的脆弱性问题。当前,我国区域经济韧性呈现异质性格局,总体上处于非均衡状态。推动并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同价值共创模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是当务之急。要降低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减少因区域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与区域经济不匹配问题。同时,大力提高整个区域信息产业和地区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综合数字化区域边界管控能力和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整个区域实体经济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居民就业结构的科学合理化和有序现代化。进一步强化工业互联网价值创造模式,解决区域分工合作资源配置不畅、要素流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化解合作分工和重建存在的问题,帮助区域顺利应对危机,实现经济“软着陆”,维护社会稳定和区域互补性与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模式国际接轨,提高区域经济外部对冲能力

在构筑牢固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安全屏障的前提下,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服务业以及应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的发展路径和经验,并为我所用。鼓励我国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联合参与工业互联网相关国际标准研制,推动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与发达国家接轨,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工业机制建模、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质量控制和工业应用开发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领域,积极落实引进战略,支持国外工业互联网知名企业参与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体系与应用的合作。同时,加快人才支持创新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多方面举措并举从而走出独具我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价值共创模式发展道路。

注释:

[1][21] 郭 将、王 蓓:《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经济论坛》2020年第8期。

[2][22][24] 张 振、赵儒煜:《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21年第3期。

[3][23] 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经济地理》2017第10期。

[4] Qin, W., Chen, S., Peng, M.,“Recent Advances in Industrial Internet: Insights and Challenges”,DigitalCommunicationsandNetworks, vol.6, no.1(2020), pp.1-13.

[5] Garcia-de-Prado, A.,Ortiz, G.,Boubeta-Puig, J., “Collect: Collaborative Context-aware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for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 vol.85(2017), pp.231-248.

[6] Manavalan, E., Jayakrishna, K.,“A review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embedde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for industry 4.0 requirements”,Computers&IndustrialEngineering, vol.127 (2019), pp.925-953.

[7] Koulamas, C., Kalogeras, A.,“Cyber-Physical Systems and Digital Twins 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Computer, vol.51, no.11(2019), pp.95-98.

[8] 前瞻产业研究院:《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 2020年12月11日, http://www.elecfans.com/d/1415970.html,2021年6月 5日。

[9] 前瞻产业研究院:《工业互联网获政策鼓励 市场规模将达10.8万亿》,2017年12月7日, http://www.mei.net.cn/yqyb/201712/759547.html,2021年6月 5日。

[10] [27][28] 马永开、李仕明、潘景铭:《工业互联网之价值共创模式》,《管理世界》2020年第8期。

[11] Holling, C.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AnnualReviewofEcology&Systematics, vol.4(1973), pp.1-23.

[12] Christopherson, S.,Michie, J.,Tyler, P., “Regional resil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CambridgeJournalofRegions,EconomyandSociety, vol.3, no.1(2010), pp.3-10.

[13] Simmie, J., Martin, R.,“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CambridgeJournalofRegions,EconomyandSociety, vol.3, no.1(2010), pp.27-43.

[14] 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关皓明:《韧性概念演变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人文地理》2019年第2期。

[15] Martin,R.,“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ournalofEconomicGeography, vol.12, no.1(2012), pp.1-32.

[16] Palekiene, O., Simanaviciene, Z., Bruneckiene, J.,“The application of resilience concept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text”,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 vol.213(2015), pp.179-184.

[17] Peng, C., Yuan, M., Gu, C., Peng, Z., Ming, T.,“A review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resilience”,SustainableCitiesandSociety, vol.29, no.1(2017), pp.86-96.

[18] Malik, P.K., Sharma, R., Singh, R., Gehlot, A., Satapathy, S.C., Alnumay, W.S., Pelusi, D., Ghosh, U., Nayak, J.,“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Industry 4.0: State of The Art”,ComputerCommunications, vol.166, no.15(2021), pp.125-139.

[19] Kitsos, A., Carrascal-Incera, A., Ortega-Argilés, A., “The Role of Embeddedness on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Evidence from the UK”,Sustainability, vol.11, no.14(2019), pp.1-19.

[20] Tóth,B.I.,“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s, empirics and a critical review”,MiscellaneaGeographica.RegionalStudiesonDevelopment, vol.19, no.3(2015), pp.70-75.

[25] 武汉大学工业互联网研究课题组:《“十四五”时期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20年第5期。

[26]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走深向实》,《人民邮电》 2021年2月24日,第3版。

[29] 楠 玉、刘霞辉:《中国区域增长动力差异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3期。

[30] 李 君、邱君降、柳 杨,等:《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第12期。

[31] 赛迪智库工业互联网平台形势分析课题组:《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形势展望》,《软件和集成电路》202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共创韧性工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共享丰收喜悦 共创美好生活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共创美好生活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