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我教学生涯的幸运之星
2021-12-04邓解芳
邓解芳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中学艺术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
从教30年来,我取得了一些成绩,数次站上代表中学音乐教学最高水平的殿堂,也收获了对艺术教师来说难得的荣誉。回顾多年的音乐教学之路,我要深深感谢昆曲的赠予:她不停地将全新的挑战带到了我的面前,又驱使我勉力前行,突破中学音乐教学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障碍,取得一项又一项成果。昆曲,可以说是我教学生涯的幸运之星。
“难以启齿”的雏声
2006年12月,我在准备参加江苏省高中音乐评优课活动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了昆曲。我敏锐地感觉到,昆曲是一个非常好的课题,我决定用一堂昆曲课去参赛。
在上昆曲课之前,我在学生中先做了调查,其中有一位学生用“难以启齿”来表达接触昆曲后的想法。我觉得这个词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学生面对昆曲时的心理状态。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何尝不是我这个为师者的心理状态呢?因为在那时,虽然我从事音乐教学十多年,还是一个越剧票友并有着很不错的越剧演唱水平,但我对昆曲的认知几乎为零,我应该如何开展昆曲教学呢?然而,喜欢挑战的性格帮助我做出了选择: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我开始努力学习昆曲,通过阅读书籍、看昆曲影像、向前辈请教、拜师学艺,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完成了昆曲知识和昆曲演唱的初步储备,试课也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响应,这大大增强了我上好昆曲课的信心。2007年5月,我携昆曲课《走近昆曲》参加江苏省高中音乐评优课竞赛。这堂课是江苏省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历史上的第一节昆曲课,在教学内容领域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获得本次评优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殊荣。
这不仅是我个人荣誉的最大突破,更让我认识到了昆曲课的价值,我开始在昆曲教材、教法上进行探索。2010年8月,我在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现场开设昆曲教学公开课《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站上了中学音乐教学展示课的最高殿堂。
回顾这一阶段的昆曲教学,事实上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材教法上都比较粗糙。只因大家都觉得我在教学中范唱的昆曲片段特别好听,掩盖了我在其他教学方面的短板。
求索创新的收获
第一阶段的昆曲教学源起于一个比较现实的策略性选择,是一种对新生事物的自发冲动。在2010年以后,我对自己的昆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了教学教法的自觉求索过程。
普通高中的昆曲教学,既没有专业的教师,也没有成体系的教材,同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这决定着我们不能照抄传统的教学法。我们要走一条符合普通高中实际的昆曲教学之路,而这条路的核心就是唱法教学。通过反复学习和深入思考,我决定尝试通过引入音乐要素来辅助昆曲教学。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初步构建起普通高中昆曲音乐课堂教学的完整授课流程及新教法,这些内容有效地克服和解决了昆曲教法唱法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16年,我应邀走进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教学直播间,与大家分享我的昆曲课《昆剧,中国古典戏剧艺术之最》。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音乐教育家王安国先生高度评价称:“这是一节堪称范例的高中音乐课,是一节在选材、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设计和流程、学生学习状态、教学实效、教师专业修养和人文素养以及课堂把控能力等方面接近完美的优质课。”
在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同时,我的教学科研也步入了收获季节。2012年12月,我主持的课题“普通高中昆曲教学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体、卫、艺专项课题(2017年12月结题)。2013年至2016年,我编著普通高中昆曲专著(教材)《水乡昆曲韵》,已于2016年3月出版。我还撰写了多篇昆曲教育教学文章,先后发表于《江苏教育》《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期刊。
昆腔合唱的新地
通过将近十年的努力,我校高中昆曲课堂教学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我并没有就此止步。2017年,我在思考一个新问题:能否将昆腔引入合唱?这样的思考并非无中生有,而源自我自身的教学实践,有着扎实的现实基础。一方面,昆曲教学日益深入拓展,正寻求一个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我所指导的昆山中学学生合唱团屡获省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大奖,也正寻求新的挑战。
2018年3月3日,由我提供创意、上海音乐学院徐坚强教授改编的新型合唱曲——昆腔无伴奏混声合唱《皂罗袍》完成!这是第一首运用昆腔元素为高中学生量身定制、改编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目。这首作品对演唱的音准、音色和整体艺术气质、风格有严格而特殊的要求,对于我和合唱团都极具挑战。2019年4月,凭借这支合唱曲,昆山中学合唱团一路过关斩将,首次登上了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最高舞台——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得到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2020年9月,作品《皂罗袍》入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合唱新作品名单,站上国内合唱艺术的最高舞台。近两年来,《皂罗袍》参加了市内外十多场大型演出,几乎每一场演出都引发了近乎轰动的效应,她所演绎出的昆曲之美、合唱之美给听众带来了无尽的享受。
昆曲给予我很多,可以说昆曲之美是我灵感的源泉;而阐释这种美是我不辍前行的动力。当下,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我,仍在酝酿我的昆曲教学的下一次突破:我想实行走班教学,在全校、全昆山的中学普及昆曲课;我想更深入地学习昆曲唱腔,实现音乐要素教学法和“学院派”教学法的更好融合;我想进一步地推进昆山市昆曲联盟学校的运行,普及昆曲教学;我想尽早将昆腔合唱套曲学生版《顾炎武》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