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建设的校本化建构*

2021-12-04张志强蒋桂林

江苏教育 2021年66期
关键词:教研组教研学术

张志强 蒋桂林

江苏省启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以来,我校通过深挖“四有”内涵,梳理办学传统,分析教师队伍现状,探索出一条“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的校本化途径,即建设具有学人品格、学术功底、学者风范的学术型教师团队,促进创新拔尖人才成长。

建设“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并非将工作重心由教书育人移向昌明学术,而是以学术的视野、态度、方法立身从教、立德树人,引领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成长。具体而言,即全体教师以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勇于担当为己任,“学”“术”并重,既注重“学”的探究、发明,又重视“术”的方法与实践,通过构建自迭代生长型样态,不断树立“典型”,让学术成为教育生活的常态。“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其根本是“学人”,即教师要成为追求真理、信仰、良知的终身学习者和探索育人方式、教学策略、学习规律的实践研究者;其载体是“学科”,即教师的发现、探索必须以学科教学实践为基础;其行为依据是“学理”,即教师的工作不能仅仅依赖经验,而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学习规律,有学理支撑。学术是将崇高的教育理想转化为理想的教育效果的途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经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如下建设重点:挖掘“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一校训的时代内涵,坚定教师勇担社会责任、善育民族英才的理想信念;将“诚、朴、雄、伟”校风贯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以师德风范熏陶学生,高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激发教师投身学科前沿研究的热情,引领学生不断探索,适应培育“社会中坚”和原创型后备人才的需要;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的方式倾注师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将“理想”“信 念”“学识”“仁爱”等标准,内化于心,行之以“学”,落实有“术”,引领新课改潮流,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

一、职初培训,促进“学术”转型

我校新进教师多为经过系统学术训练的研究生。因此,职初培训旨在促进“学术”转型,将关注点由“学科问题”转向“学科教学”“学科育人”“综合育人”,同步提升新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育人能力。课程体系包括“四位一体”的岗前自修、“三大素养”的集中研修、“成果导向”的实践培养。

1.“四位一体”的职前自修课程。

职前自修课程包括学校文化认同、学术经典研习、教学评价研究、教育生活体验等四个项目。学校文化认同,是学习附中校史,研读名师论著和《从附中走出的院士》,了解附中办学传统,唤起归属感、荣誉感和专业发展的自觉。学术经典研习,是由校长、教师发展中心、教研组联合推荐囊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岗前培训对教师自读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将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入职前即植入内心。教学评价研究,要求对本学科近5年高考试卷进行研究和评析,把握评价规律和发展趋势。教育生活体验,即安排新教师提前3个月跟岗实习,熟悉工作内容和学情。

2.“三维并进”的岗前集中培训。

岗前集中培训的重点在于引导新教师形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与实践能力的互动机制,学校开设了教育常规、教学能力和职业理解三类课程。教学常规包括教育法规、师德规范、教学礼仪。教学能力包括高效备课、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以参与式学习为主。职业理解包括成长交流、绘制职业成长树等内容,以沙龙式研讨为主。三类课程从制度、实践、愿景三个维度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角色。

3.“成果导向”的实践培养。

新教师正式上岗后,我们减少讲座式培训,强调德育、学科双导师对新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予以指导。考查方式由原来考勤制转为评审制,即更重视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具体而言,针对新进3年的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定期评比,以评促学,引导教师自查、自省、自励。评审内容包括组内汇报课展示、教育教学案例展评、常规随机课例评比、两字一话比赛、教案评比等。评比成绩计入教师成长档案,对其中卓越者予以奖励。

经过“学术转型”为导向的职初培训,我校新教师成长迅速,多数新教师3年能够顺利完成一轮教学,宋梦琦、项佳敏在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省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五位一体,开展深度的学术对话

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江苏省首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承担着培育一流人才的重任。因此,我校教师理应关注科学、人文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以更宏阔的视野和更前瞻性的眼光审视和重构高中课程内容,引领学生发展。我们邀请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师生对话,帮助教师提升道德良知、审美趣味和思维品质,避免知识结构固化。我们与著名高校、教科研单位、教师发展机构、结对学校进行全面深度合作,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

我们深知固化会阻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使命感的发挥,限制教师的生命成长和教育生活的质量,产生的最大威胁就是对教师创造性本质的遮蔽。安于模式、安于教材、安于惯常,会导致人麻木僵化。因此,“走出去”“请进来”可以在亲历认知落差的过程中找到兴奋点和成就感,不断复活创造的激情。我们邀请著名自动化专家陈杰院士、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周志华院士来我校介绍科技前沿动态;邀请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著名作家刘亮程为师生做读书交流;邀请著名课程专家陆志平、杨向东指导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另外,学校还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校举办的学术交流、短期培训,对接先进教育理念。

“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创建以来,我们共有11项省级以上课题开题结题,1项国家级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成功立项,内容涉及全科阅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高阶思维的培养、理科课程内容的重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素养测评的实践、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建构、学术型教研组的建设、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等。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搭建与高校、教研室、教科所、教师发展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术交流的平台。教师经专家指点发现教学中常见问题的症结,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学术成果;专家在与教师对话中收集到一手资料,让研究更接地气。这种基于实践的研究符合“认知学徒制”原理,让教师在做中学,由在指导下研究向独立自主研究转变。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营造自觉学习、积极实践、平等研讨、自我创生的氛围,主动积累经验,梳理困惑,反思不足,在前沿理论与扎实实践中发现和解决真问题,破解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大难题,让学术研究转化为教师的综合素质。我校和南京市高淳湖滨高中、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南京大学陶行知教育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深度合作,帮助他们进行实习生跟岗培训、论文评审,把学识立教、学术教研等理念向外辐射。

三、学术教研,建设“人人名师”工程

学术教研是将传统的经验交流式的教研活动升格为注重学理支撑、学术论证的研讨活动。我们直面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通过专题教研、课例研讨、教师读书会等形式,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们以江苏省“十三五”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以‘人人名师’为目标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实践研究”为载体,深入推进学术型教研,打造“人人名师”。

专题教研包括德育教研、学科教研和跨学科教研。德育教研改变经验分享、师爱宣传的常规模式,以“如何把师爱转化为学生成长的支持力”为核心话题,开展项目式研修。大家同读《发展心理学》《班主任基本功》《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非暴力沟通》等书,以学理和法理为依据破解班级建设中的难题。让扎实学识变成教育能力,让仁爱之心辅以教育策略,让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学科教研中,我们对焦课改方向,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构,提炼大概念,做到有专题、有主讲、有展示、有创新,将统一备课形成的资料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的依据。新进教师、各层次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必须开设一节研究课,鼓励跨学科交流,听课教师从课标要求、教材结构、知识观、学习科学、学科育人等角度进行研讨。

学校组建“系统思考”“全科阅读”两个跨学科教研组专门负责学科融通、融合育人。“系统思考”教研组着眼于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发展高阶思维;“全科阅读”教研组立足于培养文理俱善、兼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两个教研组都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此推动跨学科教研。

除学校相关处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外,教研组组织的“课例研讨”和“地平线”教师读书社组织的读书研讨,也增强了学术教研的氛围。读书社聚焦当下热点问题,以阅读分享、微型讲座、案例评点等多种形式开展思维碰撞,使教师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能够结合起来。

四、区域辐射,推动教育行为从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

自“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建设、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启动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以学术研究的虔诚态度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断产生创造的愉悦,并将其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动力和行为,探索出一条师生负担轻、课堂高效能、发展可持续、幸福体验佳的校本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对普遍存在的费时耗力短视功利的教育行为的纠偏作用。教师们以身体道,探索并践行教育规律,展示着学术的魅力。2020—2021学年,学校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共发表文章95篇,其中核心期刊12篇。语文、数学等学科多位教师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领衔指导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系列”丛书编写,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9大学科新课改成果在《江苏教育》发表。2020年“让我们一起想”教学开放日活动采用全球直播模式,点击量达到数十万。

在落实上级任务、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推广“学术型”好教师团队建设经验。目前,南师附中办学联合体成员校已达22个,我校通过为各成员校输送管理人才及优质师资、组织业务培训等形式,积极进行教科研成果辐射,推进学术型教研。作为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我们承担了全省语文、数学、英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任务;还选派谭雄、吉祖筠、黄文武等教师远赴新疆、延安支教,与南京市高淳湖滨高中、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联合共建,为全省乃至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研组教研学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