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科·雁”特质的教师团队
2021-12-04高建君
高建君
一、现实分析:教师队伍亟待扭转重“教”轻“育”的现象
1.时代呼唤“四有”好教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
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学校教育,更多体现在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德育人,用自身的“四有”素质培育学生的素质。
2.教师队伍重“教”轻“育”现象剖析。
当下,教师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师德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师德不仅是教师的行为规范,更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二是学情深度研判的能力有待提高。学情分析容易窄化为评价学生分数的高低。教师需要提升育人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分析学生的知识经验、个体经验;研究学生的潜在状态,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研究如何通过教育不断发现和扶植学生身上的“生长点”,并把潜在的可能变成现实的发展。三是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走向学科育人。教师要提升学科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构建良好的“人—知”互动关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与知识相遇,更要实现知识内蕴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促进知识向素养转化,注重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引领,真正体现出学科育人功能,教师才能由“经师”发展为“人师”。四是教师要从学科育人走向综合育人。教师应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要把视野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转向学生多元化的课程学习内容,把目光从狭小的教室转向广阔的世界。教师要成为联结世界的策划师,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把世界变成学生的“课本”,善于挖掘一切有价值的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发展空间。
二、寻求突破:打造具有“科·雁”特质的好教师团队
为了推动学校“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组建了“科·雁”好教师团队,通过骨干先行,带动全校教师队伍建设。
1.坚定立德树人的建设目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立德,就是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立德树人就是聚焦学生健康成长,以德为先,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首先要做以德立身的楷模,才能以德施教、以德育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丰厚的学养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2.追求以爱育爱的“雁阵”文化。
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雁阵飞行巧妙地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确保整个团队能飞得更远。雁阵效应对于我们教师团队文化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
(1)人人参与团队建设。雁阵之所以能够保持一定的队形,是因为有了足够的数量,如果零零散散只有几只,显然不能形成气候。可见,拥有一定数量的大雁,是结队飞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让每一位教师相信,大家都是“雁阵”中的一员,尊重每一位,关心每一位,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认识到只要跟上队伍不落单就有希望。这就是“雁阵”文化的凝聚力。
(2)团队合作共同前进。一群编成“人”字队形飞行的大雁,要比具有同样能量而单独飞行的大雁多飞70%的路程,因为每只大雁在飞行中拍动翅膀为跟随其后的同伴创造有利的上升气流,使集体飞行效率大大提高。我们让每一位教师相信,大家都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是“雁阵”文化的合作力。
(3)互帮共赢轮流领飞。领头雁的工作,是由大家共同分担的,当领头雁疲倦时,它会自动退到队伍后面,另一只大雁马上替补领头雁的位置。我们让每一位教师相信,彼此信任、和谐共进的团队氛围,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每一位教师都是首席,每一位教师都会获得发展。这就是“雁阵”文化的发展力。
(4)以爱育爱激励增值。在雁阵飞行过程中,队伍后边的大雁不断发出鸣叫,目的是给前方的伙伴加油鼓劲,互为激励,使全体大雁在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我们让每一位教师相信,只有团队保持积极进取、相互鼓劲的精神状态,每一位教师才能不断获得反思、改进、优化、增值的力量。这就是“雁阵”文化的信心力。
以爱育爱、人人发展、个个领飞,这已成为“雁阵”文化的主要特征。“雁阵”文化的核心是“以爱育爱”。教育就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只有敬畏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拥有仁爱之心,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主动发展自己,用心成就学生。
3.打磨校本特色的团队标识。
“科·雁”好教师团队,“科”,既体现校名的内涵“学以兴邦,科以利华”,又蕴含“科学育人”“科研达人”“科技觉人”的期许;“雁”,即培育促进团队发展的“雁阵”文化。
(1)科学育人:落实以人为本的“三全”教育,即全员、全程、全面。
“全员”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初中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为了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全程”即关注学生初中三年的全过程教育,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关注教育方式的适切性。学生不是纯粹接受“被动教育”,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主动教育”。“全面”即提升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践行“厚德博学、身心两健”的学生培养目标,开设多元化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初中教育不是压抑学生发展的“片面教育”,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全面教育”。
通过科学育人,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
(2)科研达人:教师本身就是研究者。
将研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方式,善于研究学生、研究教育、研究教学,在研究中更热爱教育,在研究中走进学生,在研究中落实师德育人、学科育人和综合育人。
教师的教育研究就是运用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力量,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种美好体现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以及教师劳动价值的实现上。
(3)科技觉人:既要提升自身的科技素养,又要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提升。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信息化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学校的发展不断赋能,学校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学校不再是单向传递知识的场所,而是虚实融合的学习中心与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教师只有不断提升科技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完成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三、模型建构:寻求“科·雁”好教师团队建设机制
1.文化培育。
我们设计提升教师师德修养的校本研修课程,建构“以爱育爱”的能力发展路径,引导教师从“热爱”走向“会爱”再到“慧爱”,在“教育之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这一普遍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教师认识到教育之爱具有“专业、理性、艺术、公平”的特点。
2.科研先导。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科研之路是迎接挑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最佳选择。我们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围绕增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重点问题,靶向综合育人,深入开展育人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研修赋能。
我们以解决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构建师德修养、理论学养、实践素养的校本研修课程体系,以教师为研修主体,开展系列化、校本化的研修活动,赋能教师发展。有效的校本研修应坚持:持续性,即有目标有计划地持续开展;针对性,即找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主体性,即教师是研修的主体,应主动参与;合作性,即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一致性,即教师个体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相统一。
4.评价增值。
我们探索“科·雁”好教师团队建设的评价体系,着重从以爱育爱的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两个维度设计团队建设评价量表,通过评价引领教师不断反思、优化、改进育人方式。
四、实践探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育人的水平
1.引领教师队伍“以爱育爱”的师德境界。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引导教师智慧地爱,“会爱比爱更重要”。让学生理解你的爱、接受你的爱、感恩你的爱,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能力。我们解读了很多经典的教育案例,让教师理解:没有智慧,“爱”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爱”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们拍摄“以爱育爱”教育专题片,每次教工大会突出师德主题教育,每年开展师德演讲活动,每年教师节主题留影,每年重温教师誓词,每年编印“家长点赞好教师”微故事集,这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教师认识到:教育之爱不仅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想,还是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被教育者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学生不只是被爱的对象,他们在爱的教育下成为爱的天使,温暖教师,并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以爱育爱”的能力。
2.构建进阶版“333”校本研修新体系。
学校于2009年对校本研修做了顶层设计,构建了以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为目标的“333”校本研修体系,即三级研修平台(校级主题研修、组级课例研修、个人反思研修)、三维研修材料(课程理解力、课程实施力、课程反思力)、三支研修队伍(学科组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
面对“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目标,我们确立了现阶段校本研修的目标,即提升教师“教·育”并举的能力和综合育人的能力,构建进阶版“333”校本研修体系,即三级研修平台(校级主题研修、组级融通研修、个人反思研修)、三维研修课程(师德修养、理论学养、实践素养)、三支研修队伍(“科·雁”团队、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并成功申报江苏省教师发展专项课题“促进教师发展的‘333’校本研修体系的建立与实践研究”。
“科·雁”好教师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学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专著,参与编写了“师德修养”和“理论学养”校本研修材料,相关内容被陆续选为全校教师的学习材料。
3.推进学习者中心的学科育人方式。
我们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实践建构”为突破口,针对当下备课中“教师视角”比较明显,只有教师的聚首,缺乏学生学情的聚焦、学生问题的剖析、学习资源的聚积、学习思维的设计,建构了“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设计了“选点谋备—人人预备—现场说备—个性复备—课堂验备—思辨促备”的基本备课流程,开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备课工具。
通过变革备课的思维和方式,引导教师重新审视并构建有效育人方式,促进学生主动与知识相遇,识得、习得,更要悟得,实现知识内蕴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促进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达到学科知识结构化、学科思想体系化、学科能力表现化、学科经验连续化,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
4.探索促进“教·育”并举的增值评价。
设计“以爱育爱”能力的评价点,从学生感受师爱、理解师爱、接受师爱、感恩师爱等角度评价教师“以爱育爱”的能力,帮助教师从热爱、会爱,进而达到慧爱,理解“爱”不是抽象的而是可以触摸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设计教科研能力的评价点,从育人课题的论证能力、课题方案的制定能力、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能力、论文和报告的撰写能力等方面评价教师教科研能力。在研究学生、研究学科和研究教师中,引导教师重视教科研、参与教科研、享用教科研成果,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高消耗、低效益的落后做法,将教育教学工作由体力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转变。
五、砥砺前行:持续推进“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寻求教师教育方式的新突破,高水平建设“四有”好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师德育人、学科育人、综合育人的效果。
1.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师德践行能力。
在理想信念培育上,我们引导教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树人的途径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教学实践能力。
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明晰任教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深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体系结构与思想方法,能分析其对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3.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育人能力。
继续增强育德意识,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了解学生身体、情感发展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方法,能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增强“教·育”并举意识,理解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自主发展能力。
引导教师注重吸收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新成果,灵活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结合相关教育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实践反思和经验提炼,并能运用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总之,我们将通过建设“科·雁”好教师团队,努力寻求教师教育方式的新突破,辐射带动全校“四有”好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教育品位与教学境界,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生态,促进学校育人方式的有效转变,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