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遵循

2021-12-03张海波

关键词:改革发展教育

张海波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分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九个坚持”之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育改革始终是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进入新时代,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为教育事业发展激活力、增动力,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教育改革既要不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勇于求变、求新,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保持改革定力,坚守底线思维。2017年11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1]党的领导、改革总目标、以人民为中心这“三个不能变”,在根本保证、方向目标、价值取向上明确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历史经验的自觉继承,更是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不能变体现了“变”和“不变”的辩证统一:变的是改革的具体策略措施,要答时代之问,解时代之题;不变的是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唯其求变,才能谋求发展;唯其不变,发展才有意义。“三个不能变”为十九大以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目标,也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

一、党的领导: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保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变革。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教育领域也要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在教育“二为”方针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全国教育大会将“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置于“九个坚持”的首位,凸显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党的领导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3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宝贵经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社会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77年10月,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教育部就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考得以恢复。可以说,教育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先行者。1985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决定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改革。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3]171。

20世纪90年代,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3]281。

进入21世纪,实现科学发展、注重以人为本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4]。

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坚持党对教育改革的领导,重视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保持正确方向、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指出,“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2]24。

(二)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教育改革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教育改革要在新高度和新起点上整体谋划,扎实推进。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常态,教育必须不断改革,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擘画教育改革发展蓝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面临更大的挑战,改革到了攻坚期、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评价制度、体制机制改革等。愈到江心浪愈急,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不进则退,必须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应该牢牢掌握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能够发展体力、智力和精神道德的教育,要让人们意识到时代赋予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5]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2012年12月,习近平赴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6]14方向把握正确,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把握这一大方向的勇气与智慧,这已经为百年来中国的革命实践所证明。党的领导是教育改革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教育改革各方力量。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汇聚各方力量,才能整体推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使命崇高,任务艰巨,只有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使党的意志主张体现在改革的所有内容和每个环节之中,进而统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定教育改革战略定力。面对涉及改革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党中央始终秉持一贯的鲜明态度和政治立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坚持党的领导,教育改革才能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尤为重视,党对教育改革的领导日益加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全面深化和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新时代党对教育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在领导体制上加强了党对教育改革的领导。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是党的重大制度创新。习近平强调:“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2]41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搞单兵独进,不能只靠摸着石头过河。要统摄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各种复杂的矛盾与问题,就要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改组成立后,将教育改革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统筹谋划,审议通过一系列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有力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制定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大政方针上体现党对教育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完善了党对教育改革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架构,也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总体规划。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要对改革进行整体谋划,不同以往的是,此次会议简明扼要而又全面具体地阐明了党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设想。就教育系统整体而言,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关键领域改革而言,要在理顺政府、学校、社会 “管、办、评”的关系,提升教育治理和学校治理能力水平的同时,抓住考试招生制度这个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尤其是高考改革。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新时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文件。此后,《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深改组(深改委)审议通过的教育文件数量之多、力度之大、系统性之强、覆盖面之广,都是空前的。

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指引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申了这一总目标,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集中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改革也要服从于这个总目标。“教育要实现‘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目标,就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8]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既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教育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

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习近平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7]1985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国家开始进行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3]170

1993年,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深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突出问题。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提出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四有”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使教育向更加注重“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4]

(二)新时代教育领域治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是为了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让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好效能,本质上还是为了保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为了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障碍具体来说:一是教育评价不科学,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依然突出,教育偏离素质教育轨道,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破“五唯”迫在眉睫;二是在教育体制机制上,存在学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管、办、评”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指引下,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

自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并不是对这些制度的简单否定,而是要通过改革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改革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改革发展的支流,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但改革的总目标不能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一要求凸显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确立科学的“治理”的理念。“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9]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教育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了决胜阶段,改革任务更为复杂艰巨。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到教育领域中的方方面面,改革需要高位思考、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深化教育改革要坚持法治思维,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律和制度规则体系,依法行政,依法治校。

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创新,不断挣脱各种束缚,不断打碎僵化模式与陈规的桎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教育创新问题。2013年,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1]。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12]。

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3]。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自觉体现。2020年9月,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就“十四五”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强调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4]目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全面深化,稳步推进,“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15]。

三、以人民为中心:教育改革创新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价值尺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5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2016年,习近平在看望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力军。把握和处理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要自觉坚持人民立场,自觉维护人民利益。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16]。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人民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历次改革,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教育改革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1985年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邓小平同志指出,各项改革“都是为了使我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72。

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民族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人口负担沉重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江泽民同志强调,“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3]276。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

进入21世纪,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21世纪的教育改革注重科学发展,强调育人为本,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努力破解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胡锦涛同志指出,“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4]。育人为本、关注民生,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摄下21世纪初教育改革对人民性的自觉坚持。

(二)新时代教育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期待,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绩,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与社会需求和百姓期待更好的教育相比还有差距。“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13]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教育改革自觉回应人民对更好教育的呼唤。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矛盾错综复杂,利益纠葛千头万绪,剩下要改的都是“硬骨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要求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关心和关切,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挥基础作用。教育改革要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对标群众实际,倾听群众期待,保障群众利益,赢得群众满意。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教育改革发展作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反映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这就需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新时代教育改革更注重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2015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教育改革要创造更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红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既是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教育改革成效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补齐教育短板,让教育改革落实落地,既努力把蛋糕分匀,又努力把蛋糕做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针对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发展相对薄弱的领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同时成立中央深改组和深改委,从顶层决策到基层落实全面负责。教育改革方案不再只是写在纸上、说在会上、挂在墙上,而是不断落实到人民群众心上。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