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彻理解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系

2021-12-03杨淑湘王立仁

关键词:品德对象国家

杨淑湘,王立仁

(1.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问题。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在面对处理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系,因而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是实践的先导,认识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系,目的是在实践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只有透彻理解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处理好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获得感,进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

一、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是由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决定的。而人类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驱动力,则来自于人类社会自身的需要,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与人类自身的需要有关,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某些需要而展开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教化活动,国外有与我们不同称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或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或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具有国家专有性,是国家需要的产物,是国家需要的体现。怎样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的需要,如何理解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概念是反映对象所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可以让我们透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需要的道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我国学界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1991年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2];二是1999年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3];三是2001年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所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这三种观点,最早的是第一种,目前使用最多、最有影响、最具权威性的是第二种,最新的是第三种。我们以第二种观点为核心参照另外两种观点进行分析,以期认识思想政治是国家需要的事实。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概念中有使用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什么,突出的是目的性;有使用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什么,突出的是工具性;有使用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对”谁做什么,突出的是对象性。无论是目的性、对象性、工具性,或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或是社会或社会群体,抑或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这里强调的都是主体,即谁组织主张的活动。我们认为这个主体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国家,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这样说的道理在于: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或社会群体在阶级产生之前就存在,用国家标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属性;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手段的一种,它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权国家制度,稳定国家生活秩序,它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阶级、政党、政治集团、社会和社会群体等或代表国家或服务国家,但都不如国家本身更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且只有国家才能组织服务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国家的需要。

(二)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意识形态)是国家需要的现实体现

国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做什么?上述概念清楚地告诉我们: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里,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国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去影响其成员?这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是什么?“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5]550-55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是国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精神反映,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上层建筑)。作为精神反映,它体现的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现实物质关系的客观要求;作为意识形态,它要用这观念的上层建筑去维护现实的物质关系,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现实物质关系的精神反映,还是现实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体现的都是国家的需要,是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

(三)国家需要的实现是社会成员形成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

“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6]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的活动,它要用反映社会现实物质关系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去影响人。这里的施加影响就是在教育实践中,传导体现社会要求的意识形态。具体说,一方面要让教育对象知道国家的需要有哪些,国家的意识形态是什么,这也即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张什么、要求什么;另一方面,要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正当性进行论证,既要论证它是现实物质关系恰当的精神反映,又要论证这些精神反映及其物质关系的合理性正当性,更要强调占有体现物质关系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是国家需要的实现,以此来引导人们形成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使社会成员形成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也就是使社会成员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7]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这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国家要求、服务国家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即政治要求,都是国家需要的体现,而社会成员形成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而使现实的物质关系得到巩固和稳定,就是国家需要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8]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都是要实现国家的需要。“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9]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以上论述旨在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国家需要的体现,而培养具有国家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人,进而使国家政权和制度得到巩固,就是国家需要的实现。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我们既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需要,也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需要。需要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需要是由机体内部的某种匮乏和欠缺而产生的期待和渴望。人有了需要,就会有满足需要的动机,进而就会去从事满足需要的活动。“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必须有教育对象参加,没有对象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不会成立。根据需要和行为关系原理,教育对象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说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需要。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国家需要的体现和实现活动,它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体现和实现活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国家需要的体现和实现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没有关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不会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看到和关注的是国家的需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国家需要的体现和实现,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总是被忽略甚至视而不见,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认识的偏差,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偏差,这种认识偏差既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实现,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需要的实现。因而,充分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乃至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哪些需要,就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被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需要。我们这里秉持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观取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为这更能体现需要的本质,即内在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需要?

(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2]可见,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人们需要国家,首先是因为国家可以让人的情感有依托和归属,其次是需要国家保护自己的权益得以实现,因而人们需要国家的有效治理。有效的治理就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而要在保证国家强力的同时用社会教化也即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进而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人们既期盼国家的强大,又渴望国家的和谐安宁,而这离开了国家的有效治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有效治理中在以强力为基础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化作用,既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需,又是追求社会管理效度的必然。

(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思想政治品德的人才

人们对国家的需要,既有秩序安全利益实现的需要,更有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只有发展进步,国家才能强大,才能不落后挨打。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人们更期盼国家的发展进步。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动力源,没有人才的支撑,社会就难以发展进步。人才的灵魂是具有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而培养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支撑进步的人才,需要具有思想政治品德的人才,进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国家发展进步,国家需要人才,需要人才具有思想品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思想政治品德的人才,自然也包括教育对象自身,因为这毕竟不只是对“邻居”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想进入人才之列,推人及己,要求人才具有思想政治品德,而自己追求成才,必然要求自我也同样具有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这是理性的逻辑,也是必然的逻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引导,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这些成立的话,那么学生需要学习、需要成才就成为普遍的追求,而学生追求成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都意味着必须接受人才的全部标准,而其中的思想政治品德则是不可缺少的需要。

(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满足自我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整体发展过程中的期待包括成长、成才、成人。成长体现的是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青年学生需要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立足于社会。同时,身心发展要同步,德行发展要一致。成才,要求青年学生对其未来要确立发展目标,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成为有用之才。成人,使青年学生作为人而成为人,在成长成才道路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体现,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最终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生活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5]531,认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3],“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享受而放弃低级享受”[14],“由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15],据此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青年学生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对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既来自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又是为了现实生活。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是学习!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并不是像参加物质生产活动那样可以直接得到某些物质需要的满足,他们在这里能够获得的只能是某些思想理念,尽管这些思想理念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还不是直接的物质关系的满足,但这些理念完全可以指导他们的行为,为以后的物质获得和精神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他们的需求和期待都是围绕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展开的,他们的学习生活实践决定他们的需求和期待是有关学习发展的,而最核心的是怎样“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16]。如果说他们的前两种需要是由于社会生活而对外在世界的需要,那么这里的需求和期待则是基于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渴望。具体来说,需求和期待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如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是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既是发展又是提高生存本领的基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效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生存本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渴望和期待的。他们接受教育的渴求和期待是获取知识和生存本领,而思想政治教育最深层的本质,就是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的实践。因而,他们渴望和期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其中的全面发展内含着如何处理好知识与德行的关系。其二是如何选择确立发展的目标。对于目标的价值意义,他们既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成长历程目标的作用,间接经验是成功人士的目标定向和动力作用。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以指引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也给自己提供动力,但在快速发展选择多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自己应该确定怎样的发展方向,选择怎样的奋斗目标,这成为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诸如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好的发展目标,什么样的职场更适合于自己,是选择科研攻关还是选择从政发展,是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是去企业打拼还是自己创业立业,甚至是先立业还是先安家,这些是青年学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职场发展和对象把握而产生的需求和期待。在他们心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并且也应该给予指导,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路人”。在确立发展目标中内含着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问题。其三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目标是未来的和超越现实的,如何把目标变成现实,这是最为根本的问题。青年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人生,是以目标为轴、以现实生活实际为网而展开的画卷。在实现目标和面对生活事实的过程中,各种困惑和需求都突出地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如何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脚踏实地;如何能面对诸多诱惑,不忘初心;如何能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如何能寻求帮助又保持独立;如何积极面对竞争与人合作共赢;如何克服情绪波动,积极乐观;如何能克服自身惰性,锐意进取;等等。这些问题是青年学生在生存、享受、发展上的需求和期待,他们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但往往难以自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部分,也是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个体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途径和手段。”[5]528因而,他们需要和期待富有指导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这也即他们的需求和期待的最现实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的理路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国家的需要,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所谓国家需要的实现,就是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实现。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时强调,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提高实效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质量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这即承认提高实效就要增强获得感,这意味着在实效与获得感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联系。“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5]628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实现国家需要又能满足对象成长发展需要,既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又能使教育对象有获得感?

(一)把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的满足摆在国家需要满足的落脚点上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的基本原则理念,其基本内涵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取向和目标。我们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性追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让人们接受并内化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但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或者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成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无论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抑或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都内涵着要成长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人的成长发展,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就会落空。而实际上,不仅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要落实到人的成长发展上面,而且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中内涵着人的成长和发展,诸如建设者和接班人,诸如担负民族复兴大任,诸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都必须由人的发展来实现和承载。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自然成为教育对象的需求和期待,他们需要并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解决好他们成长和发展面对的问题,只有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进而才能实现国家的需要。这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要发展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国家需要落实在人的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需要内涵着人的发展。

(二)把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的满足摆在国家需要实现的关键点上

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标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是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并按照这些要求去发展自己,这里的关键不是国家有多少需要、有哪些需要,而是教育对象能不能把国家的需要接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变为自己的需要。再多的需要、再美好的需要,如果不能为对象所接受、不能纳入对象需要的范畴,国家的需要就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涉及诸多元素,而所有的元素都是围绕教育对象发挥效用的,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策略艺术,无论是对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的理解还是对对象心理定式的把握,都是围绕着如何让教育对象接受国家需要,都是围绕着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展开的活动。只有对象认可并接受了国家的需要,把国家的需要接受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国家需要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在国家需要的阐释中,把其中内涵的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符合逻辑地推演开来;另一方面,把满足对象成长发展需要摆在影响实效的关键点上。只有满足对象成长发展需要,对象才会更好地认识接受国家的需要。让对象认识国家需要和对象需要之间的内在关联,让教育对象认识自身成长发展需要在国家需要中的地位,让对象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满足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需要实现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就成为必然结果。而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要,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国家需要的接受程度。

(三)把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的满足摆在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实现的切入点上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展开,以什么为切入点,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问题,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问题。中国革命所以取得成功,离不开动员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其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把革命和群众的需要满足紧密结合起来,从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入手动员人民参加革命,这是革命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国家需要,既要把落脚点和关键点与对象需要满足密切相连,又要把对象需要满足作为国家需要实现的切入点。这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满足对象需要摆在首要位置。诸如,如何更好地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如何抵御不良诱惑、矢志不移、努力奋斗;如何树立合作意识,有效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好地与人合作;等等。以这些与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相关的问题为切入点,可以让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亲近感,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原则充分体现。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需要中内涵着对象成长发展的需要,但二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二者在实际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社会需要源于社会中个人的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表现……是个人需要的共同性、根本性、前瞻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国家需要,把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的满足作为切入点,目的是要把对象需要引导到国家需要上来。具体说,无论是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还是发展自己的学识水平,抑或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符合国家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只有符合国家的需要和要求,理想目标学识水平,才会有理想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为谁培养的人根本问题,最终就体现在这里。

总而言之,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都要落实在教育对象如何健康成长、如何科学发展的上面。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解决如何培养人,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都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都是要落实到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发展上。可以设想两种不同的教育逻辑:一种是从国家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出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手段角度,然后导出要关注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的满足;一种是从对象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出发,然后推演出要符合国家要求才能获得满足的结果。究竟哪种逻辑更好,值得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的满足,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体现,而且是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他们只有处理好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才能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处理好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猜你喜欢

品德对象国家
神秘来电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把国家“租”出去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