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递进”式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奈曼旗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
2021-12-0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张亚生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民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宋 猛 张亚生 尚 杰
一、实施背景
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师范高校培养教师队伍,这样的好处在于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经过学校的训练,师范专业的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认知。但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实践经验,也缺少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认知,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又没有经过专业师范教育,教学基本功弱,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满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层面采取了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对中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学校层面,存在身处贫困地区,适合教师实践的企业不多、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集中实践存在较大难度等问题。如何统筹现有资源,突破师资培养瓶颈,成为我校必须攻克的课题。
二、目标策略
经过深入研讨,我校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三年多的实践操作,基本形成了“达标、为徒、专训、双任、研发”的“五环递进”式“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重点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能干活、会教学、懂管理、可研发”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实施过程
(一)勤学苦练,闯关“达标”
青年教师到校第一年,要经历“三关”的考核。青年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学习师傅的做人与做事,之后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炼,通过“闯三关,达标准”的训练,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一关是基本功训练。书写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备课基本功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基本功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关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功。书写基本功重点训练粉笔字与钢笔字这两个硬笔书写;语言基本功是训练普通话,让教师在教学中发音标准,能够准确表达教学内容;备课基本功是训练青年教师如何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信息化教学基本功则主要训练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教学基本功训练由教务处进行考核,达标通过。第二关是公开课。首先是安排青年教师听取老教师的示范课,并将讲课过程录制下来,让青年教师反复观看学习。其次是安排老教师从青年教师备课到教学设计进行辅导。最后是青年教师试讲锻炼,以能够承担组内公开课教学为目标。专业组考核达标后通过。第三关是汇报课。汇报课是考验一名教师独立教学与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一关,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青年教师独立完成一节课或一个任务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说课材料,教务处、专业带头人组成考核团队,考核通过的青年教师由教务处颁发证书。
(二)转换角色,俯身“为徒”
作为教师,也是徒弟。青年教师进入学校,要掌握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就要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拜师学习,利用寒暑假期,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与员工吃住、生产学习在一起,以观察、追踪、自主三个层次的锻炼来提升、丰富自己的专业专长。一是“看”,即观察。看实践操作流程,掌握工作规范,从工作任务领取到最后产品入库,青年教师观察学习整个工作流程,熟悉生产加工流程,熟练操作每个流程的工作。二是“跟”,即追踪。跟着师傅做,在师傅的指导下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完成工作流程的内容。三是“独”,即自主。经过前面的学习与实践操作,青年教师能够根据企业的技术产品标准和生产定额,独立自主、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加工任务。
(三)内引外联,重点“专训”
学校十分重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了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根据每个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意向,为每个青年教师定制了个性化的成长规划方案。在学校中以三年为界,结合教师特长与专业发展趋势,进行“双专”即“专人”“专项”培训。“专人”是根据专业教师在不同专业课教学中凸显出的专业特长,确定为专门的培训对象;“专项”是指根据专门培养对象的教学能力提升方向,确定培训项目。通过重点“专训”培养,锻炼了一批既懂教育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带动一个专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派出教师参加专项培训。派出教师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专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派出教师进行“微课”制作技术培训,适应、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最新发展技术;派出教师参加广东国防技师学院的一体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到校培训,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聘请CAXA 公司技术专家进行专项培训,学校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对培训过程采取全程的监督管理,对培训结果按照计划和内容进行严格考核。教师通过考核后颁发企业证书,肯定教师专业能力。
(四)校企互聘,双岗“双任”
通过双岗“双任”,提高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也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学生的实习师傅,开展技能教学传授操作经验;学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不同岗位的生产实践,担任企业车间、班组负责人,参与企业的全程生产。从企业生产调度、作业计划编制、产品质量管理到员工绩效考核、工时、材料定额再到解决技术难题,学校教师都参与其中,熟悉工作内容,并且教师组成科研小组,攻克课程开发与企业的产品升级改造难题,发挥产教学研一体作用。
(五)组建团队,成果“研发”
在现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条件下,根据专业教师在能力方面凸显出的优势,组建专业教学课题小组。专业带头人为组长,组员由兼职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这样课题小组成员实践能力强、授课经验丰富,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集体备课中,骨干教师作为团队中的专家要起到引导作用,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专长,使团队形成合力。在备课环节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三方面进行准备,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实践任务书、实训工具材料准备等各环节都是以任务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既培养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也为学生的小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在授课环节也是协同操作,一名教师为主讲人,其他人负责辅助学生与学习过程的监督管控,尤其是在实践环节,每两个学生小组就要有一名教师进行指导和安全保障。在示范操作重要环节上分两步进行,首先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教师进行集中示范,之后是授课组的教师进行分别讲解。在指导学生操作中,企业技术人员与授课组教师双方协同合作,帮助解决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点评环节上,指导教师要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授课组教师要及时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清晰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对教学过程与教学侧重点要把握好,及时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入。授课组成员要及时总结学生在实践任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汇总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点评之后再把任务情况反馈给学生,做到教与学相统一,以集体智慧破解学生难题。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授课组成员以团队的形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在合作中有效提高了自己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各个专业的教学改革研发团队,确立研究内容,通过教科研室审核后,教学小组转变为课题研发团队,将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梳理、归纳、总结、深化,形成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再到实践中检验。
四、条件保障
(一)组织制度保障
学校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规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和“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各梯次教师选拔条件,确定了阶段性培养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统筹有力,推进有序。
(二)激励机制保障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精神激励,通过表扬、评先树优等形式肯定教师的能力,并积极宣传教师的贡献,增强教师的认可度与荣誉感。同时,强化教师的自我激励,构建多样化的教师职业成长通道,增强、激发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发展动机。优化学校教职工的绩效考核,对“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提高待遇,对参加各类大赛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与鼓励,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激励教师自我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待遇向“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倾斜。对于在教学能手比赛、技能大赛及学生技能辅导、教科研立项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
(三)合作机制保障
建立“一体两翼”的合作保障机制,即以学校为主体,以科技开发公司和师资培训基地为“两翼”。科技开发公司重点在模拟仿真、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教学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师资培训基地重点为专业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技术专家资源,根据专业教师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确保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主要成绩与贡献
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我校“达标、为徒、专训、双任、研发”的“五环递进”式“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并且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多项成果,为我校及本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一体化师资团队能量足
培养了能在企业生产与服务中独当一面的专业带头人6 名,具备产品研发、技术服务能力的骨干教师22 名,“双师型”教师45 名,能够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任务,专业课中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8 名兼职教师在实训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一体化师资团队结构合理能量足,能够满足学校的专业发展。
(二)“双实践”能力作用凸显
1.近三年以来,学校承担了2 次市级公开课、3 次兄弟学校观摩课。学校开展的教授小组授课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肯定,市教研室给予了高度评价,兄弟职业学校也给出了好评,“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际中作用效果明显。
2.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既锻炼了操作技能又积累了案例素养,这些案例与素材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学生参加市级、区级等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4 名学生代表自治区参加国赛,其中护理专业段婉婷获国家技能大赛二等奖。毕业生双证专业达50%以上,技能证书获取率已达90%以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0%以上,就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好评。在此基础上,与北京两家企业合作开设了长久性订单培养班,每期每班30 人,企业为订单班提供主要的实训设备和学生服装工牌等。
3.青年教师参加世界技能大赛通辽地区选拔赛、自治区地区的技能大赛、全区中职教师技能操作大赛,获一等奖3 人次、二等奖10 人次,并获市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及“青年岗位能手”“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4.在双岗“双任”培养过程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农机研发小组,对通辽地区农机产品进行了调查。根据实际需求,将深松机改造作为研发项目,双方在绘图到组装、整机实验、改进等工作中一起出力,最后的成果获得用户好评,企业订单增加,为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贡献了力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总结出的有机谷子“两法三技”栽培技术,成功在当地农户中推广,所生产的谷子经企业深加工,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青睐,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5.教学研究风气日趋浓厚,科研课题硕果累累。近五年,学校每年成立校级课题小组6 个以上,市级立项课题2个已结题,自治区级课题8 个,已结题5 个。同时,学校参与研究的教育部职教研究所“西部课题”项目子课题、中国关心下一代师资队伍建设子课题均已结题,现在正在申报自治区级专项课题3 个,教师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 余篇。
六、体会与思考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既需要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也需要学校等外部助力。学校以“五环递进”式的培养摆脱了传统培养过程中“等、靠、要”的束缚,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取得良好效果,也为推进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师资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