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究

2021-12-03邓跃茂

中小学校长 2021年9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立德树人

□邓跃茂

一、研究背景

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在新的发展进程中,教育要发挥无愧于时代的作用,关键在于源源不断地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品德高尚、素养全面的时代新人,成为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党中央站在统领全局的高度,向整个教育战线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广大中小学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主力军,要主动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做好培根铸魂工作,为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中小学党组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要肩负起组织和领导的重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与缘起

从发展的视角看,“立德树人”是在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基础之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深刻回答。“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德”与“人”的具体价值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下,教育界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1]

(一)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立德树人”

中华民族由来就有注重道德培养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立德”与“树人”理念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反映出中国人对于育人理论的思考和求索,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现实表现。《左传》 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立德”一词首度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出现。此后,“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封建时代许多读书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亦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发奋苦读的青年学子。《管子》 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树人”一词首度在文化典籍中出现。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人是农耕社会能够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能动者,因此 《管子》 的“树人”理念明确指出,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的成长与提升。“树人”也因此成为文明社会追求发展与创新的核心要素和至高追求。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强烈地感觉到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人才的培养。从党的教育方针中可以看出,党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并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1949 年9 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2]着重强调文化教育的新民主主义属性和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主要任务。

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形成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持久的指导作用。[3]

195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明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文件中关于教育的表述首次冠以“教育方针”字样。这一教育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这一方针于1978 年正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

(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党的教育思想、育人理念一脉相承。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了丰富,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5]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实现了“立德”与“树人”在新时代的高度有机融合,体现了我国进入新历史方位的现实需要,契合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性任务。

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探究

党中央从全局的高度,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顶层设计,为各级各类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一根本任务如何在各类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得以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积极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坚持“三全育人”格局,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一)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格局

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学校教育要从“教”向“育”转变,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形成新的育人生态,提高学校的育人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6]人才不是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批量生产,没有统一的工艺和规格,教育必须要聚焦实际、聚焦学生。教育教学要以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循,因材施教,把握育人规律,深耕细作,探索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学校要兼顾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意味着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育人的职责,所有教师都要成为育人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产生育人之效,真正做到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意味着“立德树人”不局限在课上、校内,还要覆盖到课下、校外,甚至网络上,真正做到育人无处不在。

要想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推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育主体的转向,由“单”转“全”。要充分挖掘全体教职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工作始终,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相融合。二是育人过程的转向,由“分”转“合”。要注重育人工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注重育人工作的协同配合,融会贯通学生发展的各阶段,贯穿到学校各年级、各班级,覆盖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育人空间转向,由“点”转“体”。育人工作要实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实现面面俱到,协同推进知识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各学科渗透;注重发挥网络作用,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格局,推动线上线下教育场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育人作用,大力推进家、校、社会一体化育人模式,充分实现多方位合力育人。

(二)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依循

中小学教育要兼顾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学校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和身心特点,设置相对应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一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多样化形式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要强化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推动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四要加强载体建设,推动形成课上课下德育良性互动的格局。德育要让学生在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去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受和思考,要于无形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达到知、情、行的协同发展。因此,要完善课上教学活动和课下实践活动的联动机制,推动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衔接。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应该是学生主动选择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是教师把知识和观点移植、灌输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教育影响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真正接受的程度,学生会依据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对教师的教育影响做出自主反应和主动选择,即学生会通过主观认识和体验进行内化。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媒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无数次内化和外显的交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不断完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切身体验生活,得到锻炼,受到熏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集体意识,磨砺坚强意志。

(四)坚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建立一种科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即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切实扭转传统视域下仅以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办学质量评价指数的倾向。以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办学水平唯一标准的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学校评价机制应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评价内容应覆盖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工作、课程管理、学生活动等方面,推动形成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

坚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一是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判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应包含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等方面,同时德育评价也应该有机融合于智育、体育、美育的评价之中,着力打造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完善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办学行为的要求,开展质量评价,同时跟踪监测,收集数据,积极开展研究探索,不断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三是改进评价方式。通过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来评判学校的教育质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全面收集信息,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四是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发挥好以评促建的作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提升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用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育措施,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五)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使人民教师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以及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要加强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珍惜教师的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二要切实抓好校长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视为办学方针的校长队伍,推动德育工作实际落地见成效。三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学校的核心发展力,选用思想素质好、责任意识强、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利用多渠道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四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关注教师培训工作,尤其要关注师德素养的培养和加强。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