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新教师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

2021-12-03沈伟沈慧珺

教书育人 2021年32期
关键词:导师班级学校

沈伟 沈慧珺

(1.安徽南陵县家发中学;2.安徽南陵县许镇镇中心小学)

新教师培养是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要任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招聘一批青年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补充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但新入职教师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感不高、师德修养不足、教育法规意识不强、新理念新技能掌握不够、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实践不多的“五不”现象。因此,加强新教师培养,着力促进乡村新教师新时代教育观、教师观的形成,帮助他们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2018年以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小学新入职3年以内的教师培养进行了跟踪研究,着力改革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对新教师岗前专题培训和职后跟踪指导,取得了明显效果。实践证明,有目标的引领和培养,创造一种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新教师培养是乡村学校发展的需要

乡村学校教师整体年龄较大,学科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少。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方面,乡村学校年复一年地接收新入职教师,另一方面,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一些年轻教师因教育教学和成长环境不适应、条件不如意等原因,出现上岗就离职的现象,致使乡村学校被动地成为新入职教师的成长基地。因此,要加强乡村新入职教师培养,引导新教师“弘扬高尚师德,对争做‘四有’好的教师”。依据在职教师的阶段发展论等理论的指导,从现状及问题出发,“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探索提升乡村小学新教师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方法,“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有助于乡村学校新教师的成长和乡村学校的发展。

二、明确新教师培养目标

乡村新教师从城市高校走进乡村学校,有一个适应阶段,是新教师的入门阶段,也是新教师“教育观”“教师观”的形成阶段。因此,我们把乡村学校新任教师(入职三年的教师)的成长分成入门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从“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层面上,明确每一阶段新教师培养目标,制定相应培养措施,使乡村学校新教师逐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骨干教师。乡村新教师培养目标体系如下表。

阶段 阶段发展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 阶段成长目标入门期(入职第1年)站稳讲台,全面进入教育教学状态,能发现、提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成长期(入职第2年)熟悉、适应教育教学岗位,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素质具备常规教学方法与技巧、班级管理、师生沟通与家校沟通方法站好讲台,胜任班级管理与教学岗位工作,成为一名熟练教师成熟期(入职第3年)能担任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熟练地驾驭课堂与学生具备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课标、教材并熟练应用,能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具备自主发展目标与研究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能创造性开展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三、搭建乡村新教师成长平台

新教师成长需要自身努力,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目前,乡村学校因规模小、教师数少,新教师成长更多的是处于“散养”状态,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较慢。因此,为新教师成长搭建“六个平台”,在师德修养上引好路,在教学技能上传好经,在成果展示上搭好台,在专业成长上助好力,探索适合乡村学校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策略和方法,有利于促进乡村学校新教师素养的提升。

(一)搭建跟岗实践平台

新教师初上讲台,如何尽快从“学”的境界进入“教”和“育”的境界,关乎新教师是否能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我们“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实施乡村新入职教师第1年到城区学校或优秀学校跟岗学习与实践,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内化理念,外化行为,快速转换角色,缩短“适应期”,站稳“成长期”。

(二)搭建导师引领平台

良好的生涯开端能给新教师自信的力量。针对新教师的现状,实施青蓝工程,为新教师选配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政治思想好的指导教师,引领新教师学好弄通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引领新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和必要的品德,恪守法律底线、依法执教;“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保证其正确的教育行为;引导新教师学课标、学教材、学教法,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结束“菜鸟”状态,进入“孕穗期”,进入成熟的教师职业状态。

(三)搭建校本研修平台

以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唤醒新教师教与研的主体意识为目标,构建符合新教师成长的校本研修方式。

1.校本教研。开展“五个一”校本研修活动,即每一个新教师每学年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一篇教育叙事,备一组教学设计,上一节成功汇报课,交一篇研究论文,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促使新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成长。

读书交流。读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源泉。新入职教师学历较高,但存在不爱读书、不善读书的现象。因此,为新教师创设读书交流机会,让新教师通过分享读书心得,在交流中的碰撞,实现从“汲取”到“喷吐”的转变,让新教师在交流中增进对教育的理解和身份的认同,在合作和分享中提升新教师整体素质。

教学研讨。建立“随堂听课”制度,引导新教师自主听课、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研讨活动,变“常态”为“动态”,随时发现问题,着力提升新教师在没有导师指导的独立备课、上课能力及把握教材、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新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促进新教师专业水平向精深发展。

课题研究。指导新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引领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发现与探究小问题的解决,培养新教师的探究与反思意识,使新教师从“观光者”向“研究者”转身,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联片教研。让新教师走出去,参加跨校或外出听课、学习、交流活动,参与校际联片教研活动,鼓励他们到其他学校上课,返校汇报反思和感想、上汇报课,并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吸收、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搭建专项培训平台

以“质性”替“量性”,改变传统新教师培训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上岗后的集中培训、新入职教师跟岗培训以及新入职教师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信息技术水平等基本功培训。变“改造”为“自造”,提升新教师发展的自由度,转变教师的观念,吸纳先进的教育理论,真正改变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新教师的业务素质。

(五)搭建成果展示平台

成果展示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动力。组织新教师常态课交流、各类做课比赛、才艺展示,让新教师在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中得到提升。

1.常态课。组织新教师每人一课、三年三课活动,即第一年汇报课、第二年展示课、第三年示范课。直面课堂教学实践,引领他们不断地研究、分析课堂教学规范,掌握自己课堂上目标的达成度,充分展示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和个人风采。

2.展示课。每年组织一次新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展示新教师的教学个性。课前,指导新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教法、学法,在研究思考中学习;课中,灵活地组织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我;课后,虚心求教,相互评议,在交流反思中提升自己,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3.研究课。立足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包括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在内主题研究活动,让新教师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与导师一起分析、研讨,处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让问题与困惑在大家共同研究中得到突破,对不同课型的目的和任务达成共识。

(六)搭建表彰激励平台

每年组织新教师微课或课件或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或教学心得或教育案例、我的教育故事或我的师德观三项评比、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和基本功大奖赛,对教学基本功、班主任基本功表现突出的新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开展新教师微课、课件、课例等研修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并进行表彰奖励,激发新教师的积极性,在不断的锻炼和展示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乡村新教师培养途径

围绕“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三年成熟”目标,构建“引-学-教-评”一体化的培养思路,做实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指导,引领新教师在做中学、学中教,完成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的蜕变,逐步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

(一)以“引”为导向,找准方向

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组织新教师参与式集中培训,帮助新教师掌握教育方针、学习工作方法、适应工作环境、明确发展方向。

1.指“路子”。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培训,组织新教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教育理论、师德修养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做一位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开展课标、教材教法、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及信息技术素质等培训,帮助新教师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方法。

2.结“对子”。组织导师与新教师“师徒接对”,实施导师深入课堂,通过观察、听课、评课等形式,对新教师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进行跟进式“坐诊”指导,了解新教师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沟通与交流,及时指点,提出班级管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引领他们不断地改进与实践,直接获得来自实践的知识和经验。

(二)以“学”为中心,在做中学

“智者当借力而行”。建立新教师跟岗实践制度,指导新教师在入职的第1年,向导师学、向同行学,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班级管理水平与课堂教学技能。

1.出“点子”。新教师初上讲台,面对一群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一旦遇到困难或问题,容易烦躁、彷徨。因此,要了解新教师的愿望与困惑,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原因、想办法,知道对调皮的、学习不认真等的学生“我要怎么做”,遇到问题或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知道“我应该怎么办”,帮助他们平稳度过职初期。

2.学“样子”。教学模仿是新教师成长的“着力点”。引导新教师“五学”,即学备课、学说课、学上课、学听课、学评课,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教师。

学听课。让新教师先听导师和同行课,通过听课了解如何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如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通过提问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思考自己如何上好这节课。

学备课。引导新教师在听课基础上学备课,了解要备什么?如何备课?备课目的是什么?学备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预设、学教学过程的设计、学重难点的把握、学教法、例题、练习、作业的选择与设计等,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学说课。让新教师在上课前,先将自己的备课和一节课的总体思路说给导师或同行听,然后由导师与同行进行点评,对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帮助新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上课。让新教师全程跟随导师,观摩备课、上课、班队活动等,模仿导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驾驭与教学语言的使用、学生情绪的调动技巧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解决自己的困惑。组织新教师参加示范课、公开课观摩等教研活动,参与研磨、交流研讨,再模仿上同一节课,进行比较、改进、再上课,在“模仿”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学评课。引导新教师在听课之后,聆听导师和其他教师的评课,学习他们评课方法和技巧。同时,将自己的课录下来,自己先评,再请导师或同行评,并进行比较,从对比中取得进步。

3.壮“胆子”。指导新教师在“五学”基础上,按自己的理解主动说课,说给同行、导师听,有理有据讲述自己的授课之道;主动上课,上给同行、导师看,认真接受导师、同行的点评,并内化成自己的感受;主动评课,在听导师或同行课后,从以书面形式大胆地写出来自己的看法与感悟,逐步到公开讲出自己的评课意见,与导师和同行交流探讨,从中汲取更多的教学经验。通过主动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锻炼自己“胆子”,树立上好课的信心,从而站稳讲台。

(三)以“教”为重点,在“教”中悟

建立新教师成长跟踪指导制度,在新教师入职的第2年,指导新教师在“五学”基础上,开展“五教”,即自己教-同构教-异构教-重复教-多人教。

1.搭“台子”。组织新教师开展每人一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课多上、同上一课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尽快进入角色。

每人一课。每学年组织一次新教师校内每人一课活动,第1年的入门课,第2年的展示课,第3年的教学比赛。聚焦课堂,人人参与,为每一个新教师创造亮课平台。让新教师在导师指导下备课、磨课、上课,一边做一边总结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得失,一边借鉴一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组织同学科新教师同课异构活动,让同学科新教师同备一课,同上一课。课前,提出自己的教学构想,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并在导师和同行的帮助下,进行修改完善。课后,认真听取导师、同行的点评,与其他做课新教师进行研讨交流,力求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异课同构。组织不同学科新教师异课同构活动,让不同学科新教师在导师和同行的指导下,用导、学、议、讲、练等相同的教学构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完成不同学科的一节课堂教学任务,检验教学方法。

一课多上。指导新教师在不同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上同一节课,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吸纳同行的建议,了解不同环境下教学效果和不同学生的反应,展现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同上一课。建立跨学校协同教研共同体,以课例研磨为载体,组织不同学校的同学科新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上一课,展示新教师具有个性化思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让所有同学科新教师带着目标、带着问题互听互评,通过“五磨”(即磨教材、磨教法、磨学法、磨媒体、磨得失),共磨一课,在不断的研课和磨课过程中,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新技术,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2.压“担子”。新教师学历较高、理论知识较强,渴望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要充分信任新老师,知人善任,大胆使用,鼓励新教师勇挑重担,让新教师从跟岗实践班主任,真正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在班级管理上“唱主角”,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鼓励新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主动上公开课、主题班会课、汇报课,积极参与学校、片区、县级教学大赛和研究论文、教学课件等评选活动,在实践锻炼中成长,让新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为“教学新秀”。

(四)以“评”为主体,在“评”中思

建立新教师教育教学成长记录制度,在新教师入职后的第3年,组织开展针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评选,为新教师架设成长的“梯子”。

“扶上马,送一程”。组织新教师基本功(“三字一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演讲(我的教育故事、我的师德观)评比,为新教师提供更多展示才艺的舞台。组织新教师备课、说课、上课等评比和成果展示活动,特别是参加县级以上赛课、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全程跟进,从备课、说课、试课、评课到再次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帮助他们打磨,总结经验,为优秀的新入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助力他们参与更高层次教学比赛活动,展示自我,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培养县级“教学新秀”。

引、学、教、评一体化是贯穿于新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引是导向,学是基础,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通过教,促进思,更好地促进学,评是对教与学的结果的反馈与检查,促进其进一步学与更好的教,其模式图如下:

五、乡村新教师培养实践成效

(一)尊重差异,促进了教师人人进步

本着“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整体推进,共同提高”培养思路,根据新教师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功底,选择不同的导师与跟岗实践学校,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组织教学比赛、个人才艺展示比赛、“我的教育故事”或“我的师德观”演讲比赛、为其搭建不同的适合其成长的平台,为每个新教师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不同的展示才艺的舞台。

(二)师徒结对,促进了新教师专业提升

采用“一徒多师”“一师多徒”等师徒结对的导师培养形式,让新教师与老教师、优秀教师、名师近距离接触,使新教师从不同的师傅手里学到不同的经验和知识,开阔思路、丰富经验、快速成长。

(三)成果展示,搭建了新教师成长平台

实施新教师每人一课评比(入职第1年的一节展示课、入职第2年的一节汇报课、入职第3年的一节优质课)、一篇教学设计、一篇“我的故事(我的教育故事或我的师德观)”的“三项评比”等成果展示形式,以课例评选为新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个性和才艺的舞台,以教案评选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我的教育呈现新教师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启迪新教师从中悟人生哲理、育人经验、教育教学智慧。

(四)多元培养,创新了新教师培训机制

为新教师成长创设不同的多元途径,通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教师观,明确职责,争做“四有”好老师;通过“请进来”,请专家、名师为新教师开设讲座,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通过“走出去”,组织新教师参与跨校际学习与交流研讨,让新教师走出学校接受学习,拓宽新教师的视野;推动混合式校本研修,让新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研修,拓展新教师成长途径,为新教师专业成长提速。

新教师培养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乡村学校不断探索,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因此,新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创造一个“宽松、积极”的成长环境,缩短他们的“适应期”;需要导师的引导,催化他们的“成长期”;帮助他们规划自我发展愿景,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起好步、找准目标,引导新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加速他们的“成熟期”。在实践的磨炼中得到锻炼,提升自己班级管理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和驾驭课堂能力,在不断反思与感悟中,快速成为一位优秀的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导师班级学校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班级英雄
V eraW an g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学校推介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