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常见心理问题及改善对策分析
2021-12-02余永松
余永松
【摘要】辅导员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岗位,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本文对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促使其较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改善对策
高校辅导员在整个高校管理体系中,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他们一方面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即对学生的入学、考试、毕业及教师排课调课等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又承担着执行者的角色,执行领导下达的任务,并将教学信息及时传达反馈给领导。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难免产生巨大压力,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此,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心理状况,及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干预,使其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一、高校辅导员常见心理问题调查及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繁重的工作压力、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的情境下,辅导员心理问题日渐明显。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强迫症甚至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为了研究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对某高校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0份,收到有效问卷40份。其中女性25人,男性15人。结果显示:
1.87.5%的辅导员年龄处于20~25岁,且72.5%的辅导员工作年限在3年及以下。这说明目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多是青年人,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期望更高,对目前的岗位更容易形成较大落差。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联”,仅有15%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吻合”。这种落差容易造成輔导员对自己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
2.根据调查结果,52.86%的辅导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在问卷中反映为“非常担心,且反复核对”“结束一天工作后经常感觉身心疲惫”“工作内容繁杂”“感觉工作没有成就感”等。进一步调查显示,15%的辅导员心理压力过大,主要表现为“工作任务多”“工作压力较大”等。
3.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较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30%的辅导员表示“有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15%认为“工作非常繁杂,任务多”,15%认为“经常感觉工作没有成就感”。
(二)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强迫症。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不允许出现一丝纰漏,否则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进度。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处于一种谨小慎微的状态,经常会反复核对工作完成情况,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反复检查的习惯。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压迫感、疲劳感,还会使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下降,甚至产生厌烦、想要逃离工作甚至辞职的念头。
2.广泛性焦虑症。辅导员不仅要完成日常教学、领导交代的各种任务,还要处理一些突发的紧急事情,这会造成辅导员经常性的担心,产生广泛性焦虑,导致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疲劳,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3.抑郁症。辅导员岗位处于教学与管理的中间地带,导致一些高校一定程度上会忽视辅导员的工作。甚至有些辅导员意识不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觉得晋升无望,滋生消极悲观的思想。调查显示,部分辅导员在工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心情烦闷等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4.职业倦怠。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多数是青年人,这可能是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在工作初期他们普遍比较积极认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琐碎忙碌逐渐成了常态,辅导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加之现有的教学管理工作体系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人们对辅导员工作也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种种原因交织,使辅导员感觉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符,在工作中疲于应对,这种倦怠感不仅影响了日常工作,更影响了辅导员的人际关系。
二、改善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管理体系层面
1.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是教学管理中的一线工作者,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此外,应完善薪酬奖励制度,通过工资福利的方式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榜样激励。在对辅导员进行管理时,可以采用树立榜样并对其进行奖励的方式激励其他辅导员,从而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比如利用明确的评分标准、细则或者公开选举方式来树立榜样,提高其对工作的期望,更加努力工作,从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3.需求激励。高校管理者要善于观察辅导员,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既不能超前于辅导员的需求,也不能落后,这样才能使采取的措施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二)自我调节层面
1.控制个人情绪。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良情绪,面对不良情绪,辅导员要学会自我排解。可以通过与人倾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式来摆脱不良情绪。学会控制个人情绪不仅可以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还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辅导员缓解内心压力、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辅导员只有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才能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时要换位思考,才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
3.明确职责,增强服务意识。高校辅导员既是管理性职务也是服务性职务,在工作中辅导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辅导员要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工作。在处理问题时,难免会有受到委屈和不被理解的时候,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增强服务意识、发扬奉献精神,不怕困难,在工作中保持一腔热血。
4.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特殊的岗位特点,要求辅导员不仅掌握教育学、管理学知识,还要熟悉所在院系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等。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用知识和专业能力武装自己。
三、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辅导员工作的要求高、服务性强等特征导致对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因此,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避免辅导员陷入心理问题的漩涡,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激励,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边仕英.论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117-120.
[2]刘华山,龚少英,熊俊梅.教育心理学:沟通心理学与教育的桥梁[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S1):156-163.
[3]肖卫.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浅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7(04):75-80.
[4]徐东.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及素质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03):58-60.
[5]施林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00(006):82-83.
[6]王默.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品位经典,2020(12).
(作者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