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管理创新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12-02宋艳琴
【摘要】城市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来推动城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的规范化运作。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河南城市的文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文化管理逐步规范化。本文梳理分析了目前河南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管理创新的若干对策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管理;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衡快速发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相关部门的合并,河南城市的文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法规,文化管理逐步规范化;各市创新文化管理模式,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城市。但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与差距。
一、河南文化管理创新中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管理理念亟待更新,缺乏重大文化创新举措
河南各城市针对文化发展出台了不少规划和政策,主要是紧跟在国家和全省步伐之后的,缺乏融入地域特色的理念和创新,尤其缺乏具体的政策举措和实施方案。与上海、深圳等有明确文化发展路线图的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如上海市聚焦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三个体系建设,着力实施文化政策法规、文化科技融合、文化资本杠杆、文化人才高地等10项创新工程,增强了城市文化创造活力,孵化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创新成果。再如深圳出台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该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配套有《目标责任书》和《重点任务分工表》,细化分解列出130多项具体任务,是一张详细的深圳文化发展“施工图”。与之相比,河南城市文化发展规划更多的是一种方向性规划,缺乏硬性的约束和发展路径。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各市均存在高层次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各城市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获得不少奖项,连续多年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但这些作品获奖后很少被继续演出和推广。主要原因是项目主创人员多是外聘,编剧、导演、主演、舞美甚至服装道具都是外请外借,河南花费几百万元排出的剧目多数没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只好获奖后就束之高阁。这一方面说明当地缺乏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本土的创作人才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事实上,越是获奖作品,外聘现象越严重,在剧场长期商演的可能性越小;反之,有些小剧团依靠自身编排的剧目,尽管整体创作水平偏低,但是反而能在某个剧场长期演出,也深受群众欢迎。此外,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加速了高层次人才全国性流动;但作为内陆省份,河南尤其是地级市无法避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些行业的领军人物流失现象严重。而且,对获得全国大奖的艺术作品缺乏有力的推广和宣传,对相关的文艺人才缺乏宣传和奖励,普遍缺乏后续的深度追踪报道。对文化名人宣传的缺失,不仅使得河南文艺人才难以在全国知名,自身发展受限,同时,也降低了河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三)非遗保护忽视对传承载体的关注及创新性的传承
传承载体就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或明或暗存在一个传承载体。比如: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的传承载体主要是各种服装、道具、乐器;传统技艺的传承载体包括工具、原材料等。传承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有一定市場价值的非遗载体资源面临过度开采和使用。如对禹州市传统的钧瓷烧制技艺而言,釉料和瓷土的保护至关重要,随着市场的拓展,瓷土、釉料也被大量开采,面临着短缺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相关传承载体的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此外,非遗传承人的理论水平和传承能力较低,多数民间艺人缺乏创新思维,使得传统工艺难以融入现代生活,这也造成了传承人生活困难和后继乏人。
(四)科技型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河南文化产业园区多分布在县区,以休闲旅游和传统工艺品生产为主,既缺乏创意更缺乏科技支撑。除郑州外,各地规划建设的园区多是文化休闲旅游或民俗文化区,分布在中心城市尤其是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文化产业园区并不多。总的来看,除几个动漫园区外,多数园区的主导产业与信息和高科技没有有效结合,产业缺乏科技支撑,产品附加值低。而上海大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和高校周边,如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等园区,这些园区文化和创意、科技的结合十分紧密,产品附加值高。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对集中在南山区,因此,南山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主打“文化+科技”,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另外,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备。文化产业园内的企业发展,需要整合、集成各种资源,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但综观各地市的文化产业园区,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的平台很少,这使得各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很难迈上新台阶。
二、河南文化管理创新的对策研究
(一)要加大文化管理政策创新,培育和支持城市文化产业新业态
文化管理创新,首先,要对文化政策进行创新,各城市拥有不同的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创意和科技实力不同,文化创新的能力不同,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寻求突破;要向发达城市学习管理经验,制定3—5年城市文化创新规划,实施文化项目创新工程。其次,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杭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创发展,其中最有力的支持就是成立专门的文创支行,通过专业的评估给予文化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杭州银行和杭州联合银行在2018年对各类文创企业的授信额度超过了100亿元。河南应鼓励地方银行成立专门的文创支行来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最后,要抓住网络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培育城市文化产业新业态。
(二)推动和完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使用好各级各类文艺人才
文艺的繁荣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扶持。要推动高等院校、文化培训公司、文化技艺传承人与文化生产创作单位合作,形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梯度有序的文艺人才队伍。要打破单位壁垒,充分发挥好省内各行业现有人才的作用,通过大项目的运作来凝聚、锻炼各类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安徽省在“送戏进万村”活动中,政府采购对国有、民营院团一视同仁,吸引一些长期在外地演出的优秀民营院团回乡发展,演出和创作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安徽省含山县要求送戏中标剧团每场演出必须有20分钟以上的“含弓戏”,使濒危的小剧种重新回到舞台。河南有1300多个民营院团,近10万名艺术工作者,除豫剧外,不少城市都有小剧种濒临失传,安徽保护“含弓戏”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三)搭建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的互动平台,使传承与创新实现有机结合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发展空间,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创新,需要走入生活,需要设计出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实用品,就要通过手工藝品的再设计,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随着国内购买力的提升,艺术实用化也成为国内需求,实用品变得更追求设计感。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可以作为生活实用品,还可以作为观赏艺术品,是非遗生活化、国际化的体现。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搭建非遗传承人与现代设计师互动的平台,让现代设计走入传统工艺,使非遗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生产设计出兼具艺术品位的日常生活实用品。要使非遗技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就必须让大众重新认识到非遗技艺不可替代的特质。
(四)整合资源,强化合作交流的平台和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首先,要建立省辖市级文化产业数据库。目前,我们对河南各省辖市文化产业的了解还只能从网上零星的报道中获得,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的具体地理位置、产业规模、建设情况等都无法获得确切的数据。因此,建议河南各省辖市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网站和数据库,从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主要功能、发展方向、技术服务平台、享受政策等多方面来介绍产业园区,在文化企业、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交流、激发创意与版权交易的平台。其次,要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使一些中小文化企业通过这一平台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完备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因此,要在园区内加快建设企业孵化、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职业教育、信息中介、技术培训、市场交易、展览展示等公共服务设施。最后,要在各省辖市高新区探索打造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鼓励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期探索与试验。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实施文化十项创新工程[N].中国文化报,2013-12-06.
[2]温小娟.中原文化发展正当时[N].河南日报,2020-05-07.
[3]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文化产业转型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439f365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f.html,2018-02-12.
[4]宋艳琴.河南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研究[A].河南蓝皮书:河南文化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5]宋艳琴.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推进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J].党的生活,2020(2).
[6]牛维麟.产业集聚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7]张鸿雁.西方城市社会的文化进化规律及社会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12(5).
[8]张小乙.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N].经济日报,2019-08-09.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