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1-12-02王亚丽尚德强白笑怡许真真

决策探索 2021年20期

王亚丽 尚德强 白笑怡 许真真

【摘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为着眼点,分析总结了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体系不健全、创新活跃度有待提升以及产业融合度有待增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政策实施优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强化产业服务能级几方面提出对河南省新型研发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跃度;产业融合度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场域载体,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在实现创新要素重新布局,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正在成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

自“十三五”以来,为推动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弥补高端创新资源供给不足的发展短板,省政府共出台3项专项政策,确定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备案考核办法以及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遴选与资助办法,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奖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对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截至目前,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备案数量已达102家,获批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6家,其中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全职引进清华硕博20余位,参股孵化企业23家,城市轨道交通高效成型打磨车等多项技术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构建省、市、企业协同创新,研发、示范、推广全方位发展体系,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中原地区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通过对孵化公司的股权转让,资产增值率172.97%,成为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从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性质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占半数以上,且多数机构由政府、高校等多元主體共同设立;从产业分布来看,主要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材料、农业等领域。截至2020年7月,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新型研发机构资产总额达到82.3亿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53项,累计参与或牵头制定国家标准32项,累计创办孵化企业384家,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4家,累计汇聚“全职+柔性”高精尖人才4383名,其中引进两院院士、外籍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73名。新型研发机构为河南省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聚集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孵化出了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注入了新活力。

二、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对于河南省促进新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面临发展成效偏差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等瓶颈问题。

(一)政策体系亟待健全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将其作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大举措,并出台了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有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和激励机制的省市两级联动专项支持体系尚未完善。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在省级政策的指导下,南京市构建市、区两级培育体系,市、区均出台新型研发机构专项管理服务办法,全市已建成新型研发机构400余家,而河南省部分地区尚未出台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政策,新型研发机构数目屈指可数。此外,河南对引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针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自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尚未形成有效的支持机制,稳定性经费支持机制有待强化。

(二)创新活跃度有待提升

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对其自身职能定位认识不清晰。目前河南省已建成的机构中企业性质占多数,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机构建设过程中更多聚焦自身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动力明显不足,同时在建设机构中事业单位、民营非企业性质机构创新成果市场化步伐偏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成效仍不够显著。新型研发机构多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化主体联合组建,在机构管理、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受体制机制约束较多,多数机构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金难度大。此外,由于地域、薪酬以及体制等制约,人才流动性大、留用难度高,核心团队稳定性较弱,不利于新型研发机构的长远发展。

(三)产业融合度有待增强

新型研发机构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尚未形成持续有效联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度低,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由于各个机构之间创新资源共享较少,产业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实现区域内快速匹配难度大,存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或重复情况。部分地区引进的新型研发机构对本地产业了解不充分,没能掌握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同时自身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供给需求难以匹配,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不顺畅。此外,目前河南省多数新型研发机构集中在中心城市区,尤其集中在郑州、洛阳、新乡三市,资源配置中心化导致产业技术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地域性矛盾。

三、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强化分类分级施策,建立省市联动培育体系,按照机构发展演进阶段分为建设初创型、可持续发展型和高端引领型进行分级支持,同时按照不同性质机构的核心业务分类施策,从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激励、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精准施策,增强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加大绩效奖励力度,完善常态化绩效考核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绩效评审,通过普惠性政策和竞争性政策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模式,在设立专项资金的同时,以竞争性资金挂钩绩效考核,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竞争力,对绩效考核结果优异的机构可开设政府购买服务绿色通道,采取定向委托方式,优先支持机构承担科技重大专项,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参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对考核评价优异机构给予部分股权让渡额,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创业活力。

(二)增强创新动力活力

一是引导机构明确发展定位,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以地方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出发点,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推广作为目标,兼具社会责任与市场效率。重点引导民营非企业类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事业单位类突出市场导向,承担高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关键环节,企业类聚焦市场前端技术需求,更加注重生产、销售等环节配套,明确职能定位。二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先行先试,坚持“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思维,以国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全员持股等方式,搭建多元投融资体系,突破体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三是加强人才落户吸引力,当前河南省各地已出台了本地的人才计划,例如郑州“黄河人才计划”、洛阳“河洛英才计划”以及开封“汴梁英才计划”等,鼓励各市引进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与本地人才招引计划进行绑定,新型研发机构招引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优先申报当地人才计划;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试点,探索开展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凝聚力。

(三)强化创新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各区域间机构资源集聚发展,随着新型研发机构数目的逐渐增多,组建高端创新平台是统筹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释放创新溢出效应的重要路径。可借鉴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独立法人的专业研究所加盟与共建的形式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建设模式,依托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共同体,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统筹管理,以平台链接平台,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实现创新平台双倍增,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二是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产业创新服务能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关键任务是实现科技成果与本地产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匹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为载体,推动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群体整合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聚焦行业共性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引领带动能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创中心等科创服务综合体,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联盟,加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搭建区域间资源交流的桥梁,加快技术、信息、人才、资金、项目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突破地域性技术匹配矛盾,实现全省区域产业均衡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马明星,白笑怡,等.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与发展建议[J].创新科技,2019,19(11):30-37.

[2] 蒋洪杰,贺跃通.河南省新型研发機构备案数量突破百家[J].河南科技,2020,39(29):3.

[3] 周泽兴,刘贻新,张光宇.法人身份视角下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阻碍及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20,37(01):95-102.

[4] 毛义华,方燕翎.天津市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阻碍与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20,47(03):9-11.

[5] 贺璇.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困境与政策支持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6):41-47.

[6] 孙逊.江苏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及建设发展建议[J].科技与经济,2021,34(01):16-20.

[7] 邓福明,余树华,欧阳欢,等.海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和建议[J].江西科学,2020,38(05):788-792.

[8] 毛义华,曹家栋,方燕翎.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3):76-82.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