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读书法,让视障学生“看”见花开
2021-12-02韩坤孙雅玲
韩坤?孙雅玲
中华诗词是人文精神的“基因图”、思想道德的“定盘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新版盲校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学习提出明确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播一颗爱诗的种子
绝大多数视障学生使用的是盲文,盲文“只表音不表意”的特点,严重限制了他们对概念和词汇的理解。许多古诗词,他们即使背诵下来了,也很难领略诗词“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独特魅力。制约视障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瓶颈到底该如何打破,山东省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师们一直在实践和探索。
在一次研修学习中,笔者惊喜地发现——汉诗文原来是可以唱的;汉字声调的平仄长短是有意义的;由诗歌至诗教,没有枯燥的说教,以诗化之,正是盲校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视障学生虽然缺乏视觉表象,但由于生理代偿及后天的训练,他们听觉灵敏,对音乐有着天然的敏感。吟诵是有规律的,节奏上平长仄短,音高上平低仄高,旋律上平直仄曲。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文读语音,易于掌握,实在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仅几节课下来,学生就能掌握基本吟诵规则,并乐于、敢于开口吟诵。在曼声长吟的腔调中,视障学生有限的视觉信息、灵敏的听觉和触觉感知,甚至嗅觉和味觉感知,透过长短高低的声音,渐渐被唤醒和激发。
吟诵读书法,充分调动起视障学生爱乐的天赋,帮助他们有效地感受到诗文之境、诗人之意。
吟诵读书法的“落地生花”
从课外阅读指导到课堂教学实践,从部分学生选修课程到覆盖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吟诵读书法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校先后开设小学、中学学段的吟诵课程:从研习传统吟诗调,到启发学生创编吟诗调;从吟诵时令诗歌,到形成系列主题吟诵课程。教师们以吟诵读书法为切入点,选取《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中的若干诗文,结合生活解读诗意、示范吟诵、渗透吟诵规则。此外,学校开设主题讲座、建立“我爱吟诵”学习群、成立吟诵社团,吸引了许多教师、家长等吟诵爱好者同学同进。由此,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古诗文吟诵教学比赛及论文评选中获奖,多名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经典诵读大赛崭露头角。
燕子飞,闪电频频,樱桃红、麦穗黄,萤火虫飞飞、五谷即丰……这是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歌和传统节日主题诗歌吟诵课程以来学生们“看到”的世界。听一听,闻一闻,问一问,处处留心物候变化,多方探究节气习俗,学生们争相品鉴节气诗词,踊跃展示吟诵成果。
吟诵读书法,激发了视障学生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打开了他们看世界的窗。
“听到”的花开花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和宽大的玻璃窗,倾泻在前仰后合、嘤嘤有韵地读书的十几个小脑袋瓜上。吟诵课上,学生正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大胆模吟。读书声渐渐弱下来。“老师,我听见山里有鸟鸣叫的声音,我最喜欢鸟了。”一个瘦瘦的小男孩响亮地说。“我感觉山很大很大呀,我读第二句拖长‘空感觉到的。”一个小女孩接着说。“我感觉夜晚的山林里真静啊。‘落是入声字,我把它读得轻轻短短的,好像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女孩的话音未落,又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老师,我还听见了花开的声音,我拖长韵字‘开,我听见开了好多好多花啊……”孩子们笑起来,教师笑起来,大家的嘴角升起一弯弯“新月”。花落本无声,花开亦無痕。若有,那是何其寂静的世界才可捕捉到?
字字如心,句句有情,吟诵读书法,已成为视障学生“看”见花开,探究世界的理想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