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乎者也”,妙趣体悟
2021-12-02华丽
华丽
【摘 要】根据我校“丰富儿童课程履历的课堂突围”这一研究课题,笔者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入手,围绕“如何使文言文教学内容突围”这一问题,从课文的引入、读背及拓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关键词】文言文 突围 语文教学
最早的诗歌仅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八个字,便能真实地再现古人劳作的场面。这样富于灵性的文字,理应让我们的孩子去浅尝、去体味……
文言文质朴中充满力量,简洁却又温文尔雅。根据我校“丰富儿童课程履历的课堂突围”这一课题,笔者从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入手,围绕“如何使文言文教学内容突围”这一问题,力求克服教学中逐句解释所导致的枯燥乏味,让学生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学习过程中,读之诵之,细细体味。
一、趣味渐入显其华——引入“突围”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在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教学之初,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之乎者也”,古韵弥漫
在教学《精卫填海》时,有教师让学生给“之”字组词,有学生站起来说“之乎者也”,顿时引来一阵笑声。组词虽有不当,但“之乎者也”这类的文言词汇、语句,教师倒不妨拿来做些文章,使文言文的课堂充满古韵,充满趣味。以《精卫填海》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的确,“之乎者也”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怪不得刚才那个同学会这样组词。
师:很多时候,“之”都是“的”的意思,文中还有一个含有“之”字的短语,发现了吗?“西山之木石”。
一声声童音的回响,一阵阵欢笑的弥漫,使学习气氛在举手投足间变浓了,学习效率无形中提高了。其实,只要运用得当,文言词汇中的“之”“善哉”“然也”“非然也”“者”等词都是可以拿来做些文章的。学生在了解“之”的意思的同时,也掌握了朗读要点。
(二)看图猜疑,渐入佳境
学生对猜谜的热情总是非常高的,教师在教学《精卫填海》时,利用图片让学生猜猜《山海经》中奇幻怪异的动物,引出精卫鸟,能一下子征服学生的心。
出示:九尾狐、九凤、饕餮和精卫的图片。
以此引入课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此外,音乐的播放、古诗的背诵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开课时,不知不觉地被无形绵延的古韵包围,达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妙趣读悟现至真——朗读“突围”
朱熹说:“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文言文的教学应在读中教,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和背诵,在读中体会其精妙之处。
(一)“知其所以然”——合理停顿
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读出文言文合理的停顿,教师往往会像教古诗一般,给文言文划分节奏。殊不知,古诗有节奏韵律,而文言文只要停顿合理即可。而学生也只是按照老师的划分照本宣科,却“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时,就有必要先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思,再指导朗读,这样,学生就不难“知其所以然”了。
如在执教《精卫填海》时,有几处朗读均可按照词义进行指导。
(出示:炎帝之少女 西山之木石)
师:“之”是“的”的意思,所以读起来要轻快些。
(出示:溺而不返)
师:“而”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也很高,常常用来连接两个有关联的内容,就像一座桥把前后两部分连起来。
(出示:以……堙于东海)
师:以什么堙于东海中呢?
师:西山之木石前面已经写过了,所以这里就省略了。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省略感。
把理解字义与指导朗读结合起来,巧妙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这样哪里要停顿,哪儿又需要延长,学生便能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升,将不用依赖教师划分节奏,独立读出合理的停顿。
(二)以画串连读——趣味背诵
漫画、连环画等图文结合的形式总是深受儿童喜爱,因此,将其运用于课堂,相信连平时最不爱听讲的学生也会认真阅读。
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出示几幅图片:游玩图、李树图、摘李图、询问图、尝李图,请学生给每幅画配上课文中的语言,并看画背文,这就降低了背诵的难度。学生在欣赏漫画、阅读文字的同时,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读文画画,将课文改编成连环画。如此一来,师生都“乐在其中”。
(三)以演促读背——突破难点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表演中成为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生动形象,从而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材中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都非常适合表演,将表演引入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两小儿辩日》时,由于文章是以对话形式为主,教师可以让三个学生饰演课本剧。
表演要求:一人演孔子,另外两个人演两小儿;语言可以古今交融(能表达清楚文章意思即可),再配上一些基本动作。
就这样,你不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背诵亦不再是单纯的背诵,而是演出中的台词,更是生活中的对白。同样,《王戎不取道旁李》也十分适合表演。
表演内容: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这样的表演不仅解决了教学难点中对“之”的理解,也让学生掌握了文意,熟知了短文内容,那么,背诵也就易如反掌了。的确,有效的表演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积极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由内及外以延伸——拓展“突围”
文言文是传承经典文化的载体,在文本的背后,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逸事,在课堂上适时地拓展,能够使文本厚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一)想象延伸,心驻文本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请学生体验角色,做一回俞伯牙,想象当俞伯牙站在钟子期坟墓前时,会说什么、做什么,又会想什么呢?这一拓展过程,沉浸在想象中的学生俨然成了文中的俞伯牙,也使课堂中交织着学生精彩却悲伤的回答。此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补充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所提到的伯牙在子期墓前曾经写下的一首短歌,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音的感悟,也对“破琴绝弦”有了进一步的体味。
这一想象让学生全情投入到了文本之中,让课堂无限延伸,让文本更驻心间。
(二)以文补文,铢积寸累
文言文因其特定的年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一篇文章的学习往往能够带动多篇文章的解读。教师有时就需要导入更多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增加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补充了《山海经》中的另一则神话故事——《夸父逐日》。
师:《山海经》中还有许多动人的神话——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开天,补天,逐日,射日,填海,给你什么感觉?
适时地补充,能将更多相关内容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学习《杨氏之子》后,关于《世说新语》的解读;学习《两小儿辩日》之后,孔子小故事的讲述。这些拓展都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丰厚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文言文教学,无论是引入、朗读,还是拓展,教师都应守望在语文生长的田野上,让思维的触角在丛林间突围,锐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模糊之感,让课堂因“内容突围”而“生长”,并弥漫着浓厚的语文味儿,从而打开文言文教学的兴趣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