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的关键在务实
2021-12-02熊丙奇
熊丙奇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也被称为“双减”。与以往的减负措施相比,“双减”的最大亮点在于务实,不再片面强调校内减负,而是追求整体减负。而“双减”能否起到减负的实效,也取决于能否将务实进行到底。
我国以往的减负,之所以变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就是因为一些教育管理者认为,只要把学生的作业量减下来,严格管住校内补课,就可以给学生减负,这很大程度上无视了中高考制度是用学生总分、名次进行评价录取的教育现实。有的地方减负措施极为严格,如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放学后离校,如果有学生放学时间过后还在校园,就被认定为补课。这不但造成部分家长接孩子困难,还把学生赶进校外培训机构(托管机构),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减轻,家庭的教有支出与教育焦虑反而增加。
“双减”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此前,教育部已经要求各地要做到课后服务全覆盖,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而减少对校外培訓的需求。
课后服务该给学生提供哪些服务?目前看来,主要有基础性的照看(完成作业)服务,以及拓展性的兴趣活动。应该把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校,由学校自主根据本校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提供课后服务。补课和进行超前教育是两回事,加班加点的超前教育是要明确禁止的,但针对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提供课后辅导(补课)是合情合理的。
课后服务的经费从何而来?具体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必须务实地解决经费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经费投入,课后服务全覆盖很可能变为一种应付——教师缺乏积极性,家长也因担忧质量而不愿意选择课后服务。另外,我国各地的义务教育还存在事实上的地区差距和校际差距,优质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家长欢迎,哪怕缴一定费用也可以;而薄弱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哪怕是免费课后服务,有的家长也可能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让学生参加。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务实的态度,坚持问题导向。
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也需要实事求是。提高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可以规范培训机构的经营,防止良莠不齐。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办不出办学许可证与营业执照的机构,转到地下经营。因此,必须务实地分析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创新监管办法,把所有培训机构都纳入监管之中。不能出现“有合法资质的机构严监管,没有合法资质的机构不监管”的问题。
推进“双减”,还需要务实地看到,我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根源是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选拔学生。我国基础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背后,是应试化、竞技化。在中高考制度不能破除唯分数论的情况下,务实的选择应该是“相对减负”,即采取哪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相对负担更小,强调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而要给学生“全面减负”,消除社会的教育焦虑,则需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的成才选择提供更多路径。
(摘自光明网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