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作顺教授运用东垣方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的医案举隅

2021-12-02王作顺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1期
关键词:升阳黄帝内经本例

管 田,王作顺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00 ;2.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故后人常称之为李东垣。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开创者,著有《脾胃论》。他开辟了“补土派”之先河,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1]。这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的“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等论述。脾胃居于中央,与其他四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一个脏腑感于外或伤于内,都会导致脾胃病。“一气周流,土枢四象”[2]。脾胃五行属土,位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王作顺,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王作顺教授善于运用李东垣《脾胃论》的理论辨证论治内科杂病。本文从临床病案出发,总结王作顺教授运用东垣方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的经验。

1 医案举隅

1.1 用东垣方辨证论治五脏病

患儿姚某某,男,3 岁,主诉:咳嗽反复出现1 年余。该患儿近一年来反复出现发热咳嗽,每个月出现1 次,辗转于各大医院就诊,被诊断患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其病情迁延不愈,形成顽固性咳嗽。现证见:发热咳嗽,喘急气粗,消化不良,小便可,大便前干后稀,舌淡红,水滑苔边有齿痕,脉细。诊断其病情为:内伤咳嗽,脾气虚证。治法:培土生金。用升阳益胃汤加减对其进行治疗,处方如下:黄芪15 g、白术10 g、茯苓10 g、白芍10 g、泽泻5 g、陈皮5 g、半夏5 g、羌活5 g、防风5 g、柴胡5 g、独活5 g、太子参5 g、炙甘草3 g、黄连3 g。水煎服,每天服1 剂,分2 次服用,分别于早饭和晚饭后服用,共服7 剂。后通过随访得知,该患儿用药后咳嗽症状缓解,遂未复诊。

按: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主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内外伤辨惑论》中说:“脾胃之虚,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方中重用黄芪以调气固表、升发阳气,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辅助黄芪以养气补脾,用羌活、防风、柴胡、独活以举提清阳、护胃补脾;用白芍以养血调营,与黄连相佐,苦寒直润,能抑制诸药辛燥之性。此外,方中还配伍了泽泻等渗利药,以清热逐湿。全方标本兼治,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咳自止。《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土为母,肺金为子,母病及子,脾胃虚弱则无力温养肺脏,则肺金受邪。故王作顺教授强调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要从脾胃出发,做到辨证施治。《黄帝内经·素问·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本例患儿存在反复咳嗽、消化不良、大便前干后稀、舌红、水滑苔边有齿痕等证候。这些证候均提示其根本病因为脾阳不足,故宜采用升阳益胃汤进行治疗,以升阳健脾、补益肺气[3]。

1.2 用东垣方辨证论治四肢病

患者李某某,女,65 岁,主诉:走路下肢无力1 月余。其自述1 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双下肢无力,未予重视,近1 个月内下肢无力感呈进行性加重。现证见:双下肢无力,胸闷憋气,活动后加重,劳力后周身疲乏不适,咽部如有物梗,小便尚可,大便软不成形,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弱。其既往有心肌缺血病史。诊断其病情为:脾胃虚弱型痿证。治法:补脾益胃,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对其进行治疗,处方如下:黄芪20 g、党参20 g、薄荷10 g、丹参10 g、麩炒白术10 g、白芷10 g、炙甘草10 g、荜茇10 g、当归10 g、高良姜10 g、柴胡10 g、生姜10 g、枳实10 g、红花10 g、大枣10 g、降香10 g、川芎10 g、赤芍10 g、陈皮6 g、升麻6 g、细辛6 g。水煎服,每天服1 剂,分2 次服用,共服7 剂。二诊时该患者自述服药后憋气等症状较之前缓解,双腿气力增加。效不更方,将上方中的薄荷去除并加入桔梗10 g,让其继续服用7 剂。后通过随访得知,该患者用药后症状明显缓解,遂未复诊。

按:痿证亦称“痿躄”,首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痿论》,与现代医学中的肌无力相近。痿证的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或久病劳倦,累及脏腑,致使脾胃虚弱。本例患者的症状尤以下肢乏力最为明显。《黄帝内经·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经脾上输于肺,贯注于心脉,输布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当脾气健运时,清阳之气的宣发升腾可正常运行,则四肢强劲有力。《脾胃论》中说:“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肢经络皆病。”若脾运失常,则机体运化失衡,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无法疏达四末,肌肉失养而致痿软不用[4]。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为君药,可大补中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可养血和营,陈皮可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二者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可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二者共为使药。全方诸药合用,可共奏升阳举陷之功。《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治痿独取阳明”。故王作顺教授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对本例患者进行治疗。

1.3 用东垣方辨证论治九窍病

患者褚某某,女,59 岁,主诉:白睛发红半年余。其自述半年前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白睛发红兼有眼干、眼圈发黑的症状,曾先后服用血府逐瘀汤加甘麦大枣汤化裁、二至丸合二仙汤加减、癫狂梦醒汤与升阳益胃汤相合等方药,但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现证见:白睛发红,视物模糊,眼圈发黑,眼干口干,自觉心慌,烘热汗出,腰膝酸软,寐差易醒,小便未见异常,大便稀塘,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水滑苔,脉细。诊断其病情为:白睛红赤,脾肾两虚证。治法:健脾补肾,明目通窍。用益气聪明汤合九子地黄汤对其进行治疗,处方如下:黄芪30 g、党参20 g、熟地黄20 g、炙甘草10 g、蔓荆子10 g、五味子10 g、枸杞子10 g、沙苑子10 g、决明子10 g、青葙子10 g、菟丝子10 g、覆盆子10 g、车前子10 g、茺蔚子10 g、升麻10 g、葛根10 g、山药10 g、茯苓10 g、白芍10 g、黄柏6 g。水煎服,每天服1 剂,分2 次服用,早晚各服1 次,共服7 剂。二诊时该患者白睛红赤的现象明显改善。效不更方,让患者再服原方7 剂,并嘱其禁食肥甘厚味,注意用眼卫生,若病情出现变化及时就诊。后通过随访得知,该患者用药后症状明显缓解,遂未复诊。

按:《东垣先生试效方》中说:“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一方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可运化水谷精微之气,上贯于目;另一方面脾统血,血液运行于眼络,滋养目窍。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先生试效方》,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方中的党参、黄芪可滋补脾胃,炙甘草可健脾和胃,配合蔓荆子、升麻、葛根的升发之性,可升提胃气,振奋阳气,上行头脑,通达眼窍;白芍可滋阴补血,黄柏可清利湿热、补肾升水。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视物模糊。此外,本例患者还存在腰膝酸软的症状。腰酸是肾之为病。《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腰者,肾之府。”若肾气不足,则肾府失养,导致腰膝酸软。综上分析,王作顺教授加用调补肝肾之药——九子地黄丸对本例患者进行治疗,以滋补肝肾、明目除疾。

2 小结

升阳益胃汤可治疗小儿反复外感咳嗽,补中益气汤可治疗下肢痿软无力,益气聪明汤可治疗妇人白睛红赤等病证。此皆为王作顺教授对李东垣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经验。王作顺教授在临证时遵循益气升阳之法,“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5],强调补益中气,生清提阳,降阴抑浊,调畅周身气机,从而使水谷精微之气滋养温煦全身,以达到滋五脏、实四肢、利九窍的目的。

猜你喜欢

升阳黄帝内经本例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的加减乘除
疏风升阳治失眠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