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以李照国《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

2021-12-02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素问典籍黄帝内经

任 希

(山西中医药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文化自信”进行阐述,并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中医药典籍英译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桥梁。然而,近些年,中医药典籍外译更多的是将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作为重点,却忽略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职责,逐渐失去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研究中医典籍英译中如何凸显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谈及“文化自信”,不能不提“文化自觉”,这两个重要术语都是由中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首先提出的。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2]。费孝通先生强调:“文化自觉就是要克服文化自卑感,敢于将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拿出来,在世界上亮相。对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的自觉,也要有文化的自信。”[3]这些话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化自觉”强调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而“文化自信”则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二者相辅相成。在国家日益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当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尤其重要。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践行文化自信,旨在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命智慧,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核,要想中医药典籍“走出去”,必然要通过中医药典籍翻译这座“桥梁”。“以人成文,以文化人”,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是人的价值诉求,核心还是人的价值自信。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要树立人的价值自信。具体到中医药典籍英译中,就是要提高译者的文化自信。然而,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常出现译者“文化不自信”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张之洞在《劝学篇·外篇·广译第五》篇中感概:“译者学多浅陋,或仅习其语而不能通其学,传达失真,毫厘千里,其不解者则以意删减之改易之。”[4]其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译入语文化,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立场,未能展现出深沉丰厚的中医药文化。正如我国著名外国语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杨宪益所言:“翻译不仅要再现源语文本思想,更重要的是要“信”于中国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色。这不仅仅是一个外译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还涉及到再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取向的问题。”[5]

2 《黄帝内经》英译本中的“文化自信”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整理和总结了先秦至西汉医学成就,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基础和发展源泉。李照国先生在翻译《内经》时,采用“译古如古,文不修饰”的基本原则,将传播中医特色语言和传承中华文化话语作为翻译的最终目标。以下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李照国《黄帝内经》英文著译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文化自信在中医药典籍英译上的具体体现。

3 中医特色语言与词汇表征

3.1 词汇表征:延承词语内涵和构式

3.1.1 核心概念 《黄帝内经》英译本在词汇方面的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对核心概念内涵的处理上。语言国情学认为:“一种语言中总有一些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在别国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中国儒家所信奉的‘礼’,中医中的‘阴’、‘阳’等,但他们的作用却极为重要。”因此,“凡是含有国情的概念均应音译,以利于保持其内涵”[6]。中医基本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均含有国情,如《黄帝内经》中的核心概念“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等。这些概念在英语语言中基本上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翻译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如有些学者将“精”译作essence,“神”译作spirit或mind,这种译法其实只表达了中文概念的部分内涵。李照国先生认为,在翻译此类概念时均应音译,另以括号形式将文内注解附于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7]。如“精”译作Jing (essence),“神”译作Shen (spirit),“五行”译作Wuxing (five elements)。李照国先生的这种音译加文内注解的译法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但却能将中医药特有文化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西方读者,直接体现了李照国先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自信。下面是《黄帝内经》译作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概念的翻译:

核心概念:真气 Zhenqi (Genuine-Qi),肾气 Shenqi (Kidney-Qi),肝气 Ganqi (Liver-Qi),天气 Tianqi (Heaven-Qi),地气 Diqi (Earth-Qi),虚邪Xuxie (Deficiency-Evil),天寿Tianshou (Life-span),道 Dao (the art of preserving health),脏腑 Zangfu (viscera),任脉Renmai (Conception Vessel),冲脉Chongmai (Thoroughfare Vessel)。

3.1.2 四字格词语 除了中医核心概念的翻译,李照国先生对中医词汇的翻译自信还体现在中医四字格词语的英译上。四字格词语由四个音节组成,是具有汉语语言特色的一种重要词汇。在《黄帝内经·素问》的前30篇约14万字中,四字格结构词组共计2 904个,占到了总字数的33%。李照国先生在翻译四字格词语时采取了回译性原则。所谓“回译性原则”指的是英译的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从而在中医药交流中能较好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如将“火热迫肺”翻译为fire and heat invading lung。“火热迫肺”指心火炽盛,灼伤肺阴。此处的四字格为主谓宾结构,李照国先生的译语也采用相同的词法结构,即N(主语)+ V-ing(谓语)+N (宾语)结构,这与源术语词法相对应,有着较强的回译性。关于“火热迫肺”,世中联版将其译为“lung distressed by fire-heat”,此译法首先词法结构与源术语不一致;其次,将“火热”作为一个术语进行翻译有些欠妥。“火”和“热”均属阳,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基本一致,但是程度上却有所差别。“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因此不能将二者作为一个词来理解,而应将其翻译为“fire and heat”。下面是《黄帝内经》译作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四字格词语的翻译:

四字格词语:肝气犯胃 liver-qi attacking stomach,寒湿困脾 cold-dampness encumbering spleen,脾虚生风 spleen-asthenia generating wind,通调水道 regulating water passage,极寒生热 extreme cold generating heat,痰浊阻肺 turbid phlegm obstructing lung,散寒清肺 dissipating cold and clearing the lung。

在四字格中医术语的英译中,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而中医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具有回译性的译语能较为准确地再现原文所含信息,减少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和扭曲。李照国先生这种译文处理方式是在不损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以最合适的形式来呈现和解读中医药典籍,表现出高度的中医药自信和文化自信。

3.2 句子表征:保留词格手法和行文风格

李照国先生英译自信不仅体现在词汇表征层面,在句子表征层面也有所体现。《内经》成书于周秦之间,但修辞手法却灵活多样,本节主要对文中互文和讳饰修辞手法的英译进行研究,感受英译在中医典籍英语中所展现出的中国魅力。

3.2.1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即“参互成文,含而见文”。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内经》中也屡见不鲜:

例1: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8]。(《素问·六微旨大论》)

释义: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升降出入的[9]。

译文:Without [the activities of] going out and coming in,there will be no [such activities as] birth,growth,maturity,senility and death;without [the activities of] ascent and descent,there will be no [such activities as] germination,growth,transformation,reaping and storage.So [the activities of] ascent and descent,going out and coming in exist everything[9].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8]王冰注“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8]。本例中的“出入”“升降”二词出现在两个语句相对应的位置上,参互见义,其义相互补充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因而构成互文。因此,必须把上下文结合起来看才能完整理解经文原义,本例意为“出入升降,则无以生长壮老,非升降出入,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李照国先生打破了译文的语言限制,采用“概括整合法”原则,在“So [the activities of] ascent and descent,going out and coming in exist everything”句中填补互文中省略之意,使译文在形式和意境上都与源语无限接近,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中医原有概念的实际内涵。

3.2.2 讳饰 讳饰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是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作为一种委婉修辞,讳饰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古老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多忌讳,如忌讳疾病、死亡、性等。《黄帝内经》作为记录古人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文献资料,必然会涉及到这些内容。

例2: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8]?(《素问·奇病论》)

释义:有的妇女怀孕9个月的时候,说话不发声音,这是什么缘故呢[9]?

译文:Why some women lose their voice after months of pregnancy[9]?

例3: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8]。(《素问·上古天真论》)

释义: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以酒当水,滥饮无度,以妄为常,醉酒行房事[9]。

译文:People nowadays,on the contrary,just behave oppositely.[They] drink wine as thin rice gruel,regard wrong as right,and seek sexual pleasure after drinking[9].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人类性、生殖、死亡等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词语,如“月经、性交、怀孕、死亡”等表达“生理现象”的词语都会用到讳饰语。例2中“重身”讳饰怀孕,例3中“入房”讳饰“性交”。为了如实传达原文意义,避免西方读者产生困惑,李照国先生将“重身”译为pregnancy,“入房”翻译为seek sexual pleasure,客观实际地将中医源语基本信息转换到译语中。

3.3 传承中华文化话语

3.3.1 取象比类思维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是一种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认识、领悟客体对象的思维方式。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对于解释藏象、经络和五行学说具有积极的意义[10]。《黄帝内经》含有大量的取象比类例子,如何在中医药典籍英译作品中表达中医药取象比类思维,是李照国先生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例4:岐伯曰:“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8](《素问·至真要大论》)

释义:君药一,臣药二,佐药五,是中等方剂的组成方法[9]。

译文:Qibo said,“[To use] one Monarch [drug],three Minister [drugs] and five adjuvants,[this is] medium-sized prescription[9]”.

王冰注:“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8]《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8]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协助君药,以增强治疗作用。佐药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为其反佐。对于本例的翻译,如何才能既传达出古人的取象比类文化思维,又不给读者带来困惑,李照国先生采取了“隐性显译”的方法,即对其先作音译,再作意译的显性补充,大胆将“君、臣、佐”分别译为Monarch [drug],Minister [drug] 和 Adjuvant,同时为了尽可能地保留中医经典源语内涵,李照国先生将所增词语drug放在了[ ]中。此译法既完整表达出源语的中医思维,又将隐藏的信息“药”显化,不仅有利于西方读者对典籍的理解,而且凸显了中国文化身份,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3.2 特有文化词汇 李照国先生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中医特有文化词汇的翻译方面。《黄帝内经》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包含了大量的具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词,如何做好特有文化词汇的翻译是中医翻译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根据不同人的养生原则对其进行了分类,并将其划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8]。

例5: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8](《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释义: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他们掌握了自然规律,能把握阴阳变化,呼吸精纯的清气。”[9]

译文:Huangdi asked,“I am told that there were so-called Zhenren (immortal beings)in ancient times [who could] grasp the law of nature.They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inhaling fresh air”.[9]

例6: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8](《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释义: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他们具有淳厚的道德,能调和于阴阳四时的变化。[9]

译文: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there were so-called Zhiren [perfect person] who possessed supreme morality and the tenets of cultivating health.[9]

例7:其次有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8](《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释义: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他们能够处于天地平和之气之中,适应八风的活动规律。[9]

译文:The third of people was known as Shengren [sages] who were capable of living in a harmonic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s and adapting [themselves] to the wind from the eight different directions.[9]

例8: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8](《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释义:还有称为“贤人”的人,他们能根据天地的变化规律,日月升降现象,辨明星辰排列的位置。[9]

译文:The fourth kind of people was known as Xianren (the virtuous people)who abode by the laws of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s,imitated the changes of the sun and the moon.[9]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有词汇,不仅抽象深奥,而且文化属性极强。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源语文化属性,李照国先生在翻译时仍然采取音译加注解的方式,并在文后附注其文化背景,说明其语用涵义。如对“真人”进行附注,Zhenren (真人,immortal beings)referred to the people who grasped the changing rules of Yin and Yang of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s and were able to conform to the supreme standards of cultivating health and life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对“至人”进行附注,Zhiren (至人,perfect persons)referred to the people with supreme morality and cultivation of life;对“圣人”进行附注,Shengren (圣人,sages)referred to the people who could live in the normal circumstances of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s;对“贤人”进行附注,Xianren (贤人,the virtuous people)referred to those with high morality and great ability[9]。对于中医特有文化词汇的翻译,李照国先生力求以东方话语还原中国文化形象,尽可能忠实呈现出原文的涵义和气韵。这种音译加注解,并文后附注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李照国先生的文化自信和翻译自信,还体现了他对东西方语言文化的谙熟和融会贯通。

4 结语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命智慧,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核,要想实现中医药典籍的海外传播,必然要通过中医药典籍翻译这座“桥梁”,而只有译者的“信”,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去”。在大力倡导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今天,李照国先生的《黄帝内经》英译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自信和翻译自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素问典籍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