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装设计专业高职中文类课程模块化实践研究
2021-12-02崔爽
崔 爽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目前,在高职服装行业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和技术人员难觅踪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性建议。同时,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学生不想学、学生不需要学的不良现象,这与我国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的缺陷有很大关系[1]。
1 现状探讨
1.1 在学科体系建设中应用服装产业教育模式较晚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有的高职院校采用了职业教育服装工业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服装工业行动系统教学是以知识应用为基础[2]。行动系统的内容标准是过程、经验和战略知识。高职院校大多采用形象思维和服装专业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3]。
1.2 高职院校不姓“职”
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具有丰富的服装专业教学经验,在学生管理和日常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专业教师的问题较多,许多专业教师是从教授识字课程转向教授文化课程,或是从高职院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4]。
1.3 不够重视人文素质和高职精神的培养
部分高职院校会减少公共基础服装专业的教学成本和课时,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高职精神的培养。首先,部分高职院校明显没有将国家规定的服装专业教学区域全部纳入教学内容[5]。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高职意识、高职精神和高职职业道德的培养纳入服装专业的教学内容。
1.4 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滞后
从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够深入[6],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评价以内部考试为主,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没有联合评价机制;二是服装专业教学评价以笔试为主;三是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高职教育考试,以证书考试代替服装专业教学评价,忽视了服装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与评价过程[7]。
2 服装设计专业高职中文类课程模块化实践的开发思路
2.1 指导思想
根据服装专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市场对技能型岗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坚持“服务为本、就业为本、能力为本、技能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学生基本素质标准,坚持“三个结合”,即结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学生实际和高职院校实际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运用现代高等教育服装专业的教学理念[8]。
2.2 目标和内容
(1)模块化服装工业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知识、技能、态度和高职资格标准的要求,建立服装设计与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9]。
(2)体现集“教、学、做”于一体的原则。
(3)建立职业能力的测试标准,根据服装专业教学体系和服装专业教学标准,研究职业技能模块化评价标准,并根据以学生工作为核心的服装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要求,制定职业能力评价方案[10]。
(4)开发职业能力测试题库。
3 服装设计专业高职中文类课程模块化实践的设想
3.1 实地调研,定位高职服装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
本研究经过探讨得出,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3个方向。(1)服装设计助理方向:专注服装材料、服装研究、服装款式绘制、服装CAD款式设计、就业基地、珠三角中小服装企业。(2)服装生产技术指导:服装板块与语文课程、服装专业教学、内衣生产与语文课程、服装质量与管理。(3)服装导览展示方向:专注服装设计、服装营销、服装展示、就业基地,开创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品牌公司。
3.2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施模块化服装工业教学的保障
要求非专业教师或无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得教授专业课程;聘请服装行业的高薪专家来高职院校担任专业教师;要敞开胸怀,增加专业教师接触市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3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设想
目前,各医学院均设有实习医院或附属医院,为学生创设了稳定的实习场所,并建立了学生实习制度,实习期间,部分学费已支付给实习医院。如果服装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工资,需要学校向公司支付学费;待实习结束后,学生可以留在公司填补更多技能型岗位[11]。
3.4 服装产业教学设计以课程模块化为线索,以学生作品为载体,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服装专业项目教学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作品是载体,连接着服装专业的教学任务,反映了服装设计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过程,与传统的知识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服装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服装样板制作,都可采用模仿的手段[12]。
3.5 由职教主管部门联合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制定服装设计专业中文类课程模块化服装工业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目前,职业技能考试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要尽快让职业教育家、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制定出《高职服装设计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技能考核标准》。结合勤勉守信、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和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语文课程模块化服装工业教学应纳入服装设计专业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中,取消现有的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的专业教材,在知识体系上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完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