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服装工艺”课程改革

2021-12-02陈丽霞

纺织报告 2021年7期
关键词:服装校企工艺

陈丽霞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模式能够将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企业的实训环境进行联合利用,能够让学生步入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训练。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服装工艺”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服装工艺”课程进行改革,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用工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衔接问题。

1 “服装工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忽视“服装工艺”课程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过于重视“服装设计”课程而忽视了“服装工艺”课程的重要性[1],导致服装专业的课程改革不能全面展开,只能浮于表面。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学生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难以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生产线的实践锻炼当中,增加了“服装工艺”课程改革的难度。

1.2 教学质量较差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委派到各个院校的教师较少,部分教师对“服装工艺”课程了解不足,在教学方面无法与时俱进,只能照本宣科,加剧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2]。

1.3 忽视考核工作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服装工艺”课程过于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未能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完成有效考核。

1.4 教学方法单一

在“服装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方法,都过于单一,缺乏多元性、多样化[3]。在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在“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却没有将计划落到实处,未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岗位能力,存在实施过程不到位、过于笼统的情况,无法深入地进行“服装工艺”课程的改革。

1.5 校企沟通不及时

高校和企业虽然开展了合作,但是由于时间短、距离较远等原因,企业和学校未能及时沟通,因此在教材的建设上出现了偏颇。高校编写教材的老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编写教材的能力,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不够了解,教材内容缺乏实践性。企业工作人员虽然实践操作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编写教材的经验。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校企沟通不及时,给学校的专业性建议较少,导致教材编写出现误差。

1.6 教材实操性匮乏

教育事业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仍旧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实际操作有所疏忽。在课堂上,文化课程教材较多,实训的教材较少。此外,实训教材往往无法贴合企业实际的工作要求,由于掌握的实践材料较少,教材无法体现学校的教学特色,难以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教材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

2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服装工艺”课程改革措施

2.1 建设校内模拟工作室和小型实验工厂

校内模拟工作室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成立的工作室,建立了专属的服装品牌。小型实验工厂是能够自行生产品牌产品以及进行大型团队服装制作的工厂。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办的工厂优势较多。首先,用此种模式开办的工厂占地面积较小,对场地的要求较低,只要学校能够将现有的设备充分应用于教学,就能完成生产。其次,学生能够在工作室内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保持真实的工作状态。同时能够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线的工作模式,进一步保证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经济水平和专业知名度的提升,有利于学校开展招生以及就业工作。

2.2 注重人才引进

小型实验工程是学校开办的,缺乏固定的管理人员以及固定的收入[5]。因此,可引入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及优秀毕业生,这对加速科研建设以及加强专业学科建设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优秀毕业生能够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2.3 合理进行技能和设计教学

现阶段的“服装工艺”课程,基本上都是在第一学年就完成了基础的专业课程以及公共课程教学。按照从简单到困难的顺序,向学生传授3年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接受度,使“服装工艺”课程的比例与设计类课程的比例达到平衡。在“服装工艺”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应成为主体,避免课程衔接过于紧密。如果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差,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影响后续的教学。因此,应合理地整合“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重点,适时调整课程的设计工作,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合理地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减少没有应用意义的实训课程。采用培训班的形式,对学生开展适当的强化训练,保证学生满足企业以及人才团队的需求。除了要进行“服装工艺”课程改革,还应重视设计的改革以及版型的优化,注意对学生专业性的培养以及专业方向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避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的改善,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输送。

2.4 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服装工艺”课程改革,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多元化[6]。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示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方法等。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除此之外,课程改革工作可以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首先,从教学网站入手,通过完善教学网站,开展多种核心课程的教学;完善课程教学网站,推进资源共享。其次,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引进企业的资深人士以及课题组的资深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准备大量的企业录像,更加直观、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教学课件。最后,建立摄录系统,根据学校的真实情况,在打板室、缝制室安装系统,通过多媒体展示行业内企业成功人士的范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经验。多媒体的引进,不仅便于摄录讲课内容,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5 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服装工艺”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应当加强“服装工艺”课程的趣味性,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服装工艺”课程案例,对学生提出专业性的指导建议,保证课程的发展能够紧跟时代和社会的步伐,真正实现与时俱进。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确理论知识和实训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

2.6 加强校企沟通,共同建设教材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编写教材时应当及时沟通,实现校企双方的价值,共同发挥积极作用[7]。为了完善教材内容,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加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明确企业的真正需求。及时了解就业的要求以及工作岗位的需求,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包括革新传统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企业可以派专人进入学校,为编写教材的老师提供更专业的建议[8]。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材编写,在保证教材内容满足“服装工艺”课程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保证了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保障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逐渐普及。在进行“服装工艺”课程改革时,应当注重提升课程教材的专业性,同时满足企业的具体要求,合理编写课程教材。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对“服装工艺”课程的改革不断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完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内容,真正发挥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效果,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

猜你喜欢

服装校企工艺
让人心碎的服装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