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
——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重要文献为例
2021-12-02邓运山姚二涛
邓运山,姚二涛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治国理政实践,紧紧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国家层面系统论述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系统回答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新时代,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相关研究论文有49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及其他中文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多达192篇。另外,王建华主编的《重估高等教育改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专题观察报告(2017)》等也全面展现了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此,笔者结合以上相关研究文献,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几个主要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阐释和评述,并对未来学界应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关于高等教育建设重要论述研究
1.1 关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总体目标、发展手段和建设方案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探寻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科学路径,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是当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1]。有研究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蕴含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面向21世纪中叶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高等教育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观念;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模式的升级版;深化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2]。还有研究者认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条件;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公正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承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3]。
1.2 关于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式发展研究
就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来说,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方式。有研究者认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从追求“质量”到追求“高质量”,从“规模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呈现了一些新特征、新变化。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内涵式发展夯实基础,以“双一流”建设提升高度,以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公平[4]。有研究者认为,从历史逻辑来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在对依附式发展、外延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等方式总结、提炼基础上的继承、反思、创新与超越;从理论逻辑来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包括质量、规模、结构、特色等要素;从比较逻辑来看,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从实践逻辑来看,需要政府与高校合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5]。还有研究者认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强国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共同基点,加快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路径主要有:立德树人,不忘初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学科为基,特色发展,通过学科聚人才、育英才;创新驱动、产教融合,使人才具有创新潜质;深化改革,重心下移,强化大学的学术组织特性[6]。
1.3 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
就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来说,“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有研究者认为,“双一流”建设需着重把握好四大问题:统筹协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广开进贤之路,凝聚天下英才;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实现健康有序发展[7]。有研究者认为,全国教育大会用“九个坚持”全面梳理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九个坚持”是指导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行动指南,明确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领导力量、根本任务、战略地位、办学方向、办学路径、价值导向、发展动力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8]。还有研究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路径选择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精神内核,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自觉目标,把一流师资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9]。
2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2.1 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立足新时代打造课程思政“金课”,注重能力和素质培育,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开展富有人文情怀的教育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教学特色,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0]。有研究者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中,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打造素质过硬、品德高尚的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促使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11]。还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高校要着力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从提升认识、深化实践、完善制度的维度,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12]。
2.2 关于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高校网络思政建设需要从培养教育者网络素养和能力、明确社会化网络运用的基本原则、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加强思政课的网上建设四方面着手,构筑社会化网络背景下加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13]。有研究者通过总结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互联网的认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发展观念滞后、思维模式滞后、理论研究滞后、实践活动滞后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继而在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之上,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树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全新理念,以此来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思维融合、内容结合、目标同化等方面的实践路径,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14]。还有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从微观上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思政学习途径、思考模式等,从宏观上可以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范式,打破传统教育媒介的固有模式,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既要强化思政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不断完善思政教育的目标设置,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从各方位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以期强化面向“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成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15]。
2.3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较过去有明显改进,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今后进一步深化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整体性与针对性、先进性与适应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16]。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普遍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失衡、融合力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显著等现实困境。因此,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核心内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顶层设计,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来破解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所面临的这些现实困境,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17]。还有研究者认为,强化高校领导干部理论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引导高校教师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体现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织密“育人”之网,不断优化并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发挥好“关键少数”作用,引导教师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做大学生的引路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到教学科研中。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18]。
3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重要论述研究
3.1 关于中国特色大学建设问题研究
从本质上讲,中国大学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模式。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现阶段,回顾“跟跑”的历程,反思“并跑”的不足,并找准“领跑”的方向,才能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才能让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实践”成为“中国经验”,中国高等教育才具有“领跑”的实力[19]。有研究者认为,探索中国特色大学模式有五个基本向度:一是要在大学制度改革范式上由“西化”回归“本土化”;二是要重塑基于国家与民族大义的大学价值观;三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社会主义导向;四是要坚守并创新党的大学领导机制;五是要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参与能力和国际贡献力[20]。还有研究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铸魂育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时代起点,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规划高等教育,以更深邃的战略眼光部署高等教育,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发展高等教育[21]。
3.2 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不能脱离本国实际,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国家,也不可忽视大学发展的共性规律,而应当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借鉴、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径,在将我国研究型大学向世界一流推进的同时,也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22]。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关联,而且与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密切关联。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不仅要立足于中国特色,更要恪守世界一流大学精神,充实世界一流大学内涵,创新世界一流大学的治理体系,形成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新模式[23]。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当前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旨归,其文化选择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世界和“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中国的关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在保守与创新的文化选择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在求同存异的文化选择中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在借鉴与超越的文化选择中最终实现文化自强[24]。还有研究者认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致力于建设中国风格的世界一流学科,培育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学者,还要培养中国风范的世界一流学生,产出中国标准的世界一流成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提高效率、突出优势,兼顾公平、补齐短板,塑造先进校园文化,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25]。
4 关于高校治理重要论述研究
4.1 关于高校治理内涵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治理的基础,包括利益关系、权力关系和权利关系;大学治理的组成,包括制度体系、行动体系和价值体系;大学治理的主体,包括学术权力主体、行政权力主体和个体权利主体。大学要完善治理结构和提高治理能力,必须认真审视大学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26]。有研究者认为,在大学治理体系中,法治建设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共建共治共享”是大学法治建设的应然形态。大学法治化新格局的形成,需要通过法治明确行政、学术权力的适用领域和范围,变政府放权模式、学校行政弱权模式为行政确权模式;将相关软法规范纳入大学法治范畴,及时出台、健全教育程序法律法规并全方位提高大学法治的监管和问责能力;多措并举增强法治化应对信息化、智能化等带来的新风险的能力;积极寻求法治系统与其他治理系统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27]。还有研究者认为,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客观看待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治理,避免过分夸大教师行会的作用;认真梳理美国大学治理的变革历史,特别是外部治理主体的影响;不断深化大学治理的哲学思考,科学分析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与大学治理的关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方向道路[28]。
4.2 关于高校治理体系研究
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命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和高教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者认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要遵循整体性、适应性和开放性三项原则,以高效治理、民主治理、依法治理及促进民生改善为目标导向。并从理念、法制、机制、主体和方式等维度提出了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路径[29]。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内涵式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首先要优化权力配置和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其次要完善以法制和民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问责和监督机制;再次要落实宏观教育改革政策[30]。还有研究者认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大学章程具有内在逻辑关系。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加强大学章程建设,需要从依法治校、形塑治理结构等方面着手[31]。
4.3 关于高校制度建设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制度的制度体系,具有领导力优势、决策力优势、执行力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从四方面着手: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化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教育立法,完善高等教育法律保障机制;推动“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治理环境[32]。还有研究者认为,从制度层面分析,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到位,制度内容不够规范、执行较为随意,制度建设面临的其他深层阻力,都是高校腐败的重要原因。加强高校反腐败制度建设,重点是预防腐败,并逐步完善内部监督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以及重点领域业务管理制度,探索制度廉洁性评估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33]。
5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重要论述研究
5.1 关于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有研究者提出,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领高校本科教育全面改革,树立面向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人才培养观,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就业力和适应性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构筑更加开放、更具创新的本科教育体系,以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的教育品格创造更具开放的未来本科教育[34]。有研究者认为,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存在“缺乏对育人使命的守持理性”“人才培养目标不高且缺乏操作性”“培养模式单一落后”“创新文化氛围淡薄”等问题。改革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与方向应是“立德树人:回归人才培养使命的坚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发展优先:创新培养模式”[35]。还有研究者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基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以教育实践为导向,以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师能训练活动为载体,构建本科师范生“多维度、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努力造就符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师德修养、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36]。
5.2 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需要准确、全面地认知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内涵,确立兼具研究生教育工具观和个体目标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实现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机衔接,完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人事、人才培养、考核与评价等内部制度体系,改革现有的中央、地方及高校内部三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37]。有研究者认为,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以及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直接导致了博士研究生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加剧。因此,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亟待推进。高校作为博士研究生的供给和需求主体构成了一个闭合系统,与在此之外的开放系统共同决定了博士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促进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目标强化——区分并明晰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与科研目标,以及在非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方向转轨——发展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38]。还有研究者认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分为要素式改革模式、过程式改革模式和主体式改革模式,三种模式在基本逻辑、核心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现代治理理论审视现行模式,三种模式存在内涵认知偏差、改革方向不明、治理体系缺乏张力等突出问题,需要重构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的框架体系、改革目标和治理体系[39]。
5.3 关于高校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出重点部署。有研究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深刻把握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统筹好“四个一流”建设,开拓我国本科教育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标准、新机制、新保障、新文化引领并带动中国高等教育新发展;必须走向理论指导发展的新阶段,组建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服务力[40]。还有研究者认为,新时代,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探索与世界一流资源展开合作的相关机制[41]。
6 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内涵与价值的挖掘比较深入;二是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相关研究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比较到位;三是以学术研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的问题比较紧密。不过,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实际需要的创新性与科研成果的雷同性之间的矛盾,近几年来,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成果在质量上还是不够令人满意,很多研究成果内容雷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某些方面的研究结论基本上大同小异,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却少有突破之处;其二,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热度”有余与学术含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一些期刊论文的学术含量不高,属于低水平、常识性研究;其三,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的跨学科性与研究方法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涉及政治学、教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方法存在单一化现象,很少有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应是进一步深化努力的方向。
6.1 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系统性
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博大精深,需要学界从总体上进行系统性把握,从而构建一个逻辑严谨、内容完备的科学体系。但从现有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要针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的会议讲话精神或者外出视察的讲话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二是主要针对习近平对高校师生的节日寄语进行分析和归纳;三是主要针对当前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媒体评论或名人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些基本上都是侧重于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或者是从某一个层面进行展开和延伸,而没有从更加全面、系统的层面上,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总结。另外,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以及这一思想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分析研究缺乏深入、全面和系统的拓展,还没有系统完整地呈现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此,未来学界在该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6.2 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学术思想性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成果来看,一方面,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存在研究“热度”有余而学术含量不足的倾向,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少有突破之处;另一方面,很多学者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学术阐述和学理论证不足。鉴于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少有突破的现状,必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领域。鉴于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学术阐述和学理论证不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研究走向深入,必须坚持政治价值性与学术思想性的有机统一,以政治价值性加强对学术思想性的引导,以学术思想性阐释和论证政治价值追求。未来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要坚持政治价值性与学术思想性的辩证统一,要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作出更加准确的学术表达、更加深入的学理阐释和更加系统的学术建构。
6.3 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学界对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比较到位,以学术研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的问题也算紧密,但还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任何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以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来指导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无疑是该领域研究的主旨。故未来学界在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紧扣时代之问,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只有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通过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因此,我们要从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的角度去研究习近平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并以此来评估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