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2021-12-02李军毅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李军毅, 黄 婕, 赵 佳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导师制最初是14世纪由英国部分高校在对研究生所进行的个别辅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称为研究生导师制[1]。其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入校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人或多人对该生进行诸如学业、生活、科研、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辅导,同时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使学生在学校不仅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为学生在培养方案外的其他环节提供咨询和帮助。这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在建立之初,为牛津大学等高校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方案。随后,美国哈佛大学将研究生导师制的先进经验引入本科生的日常培养中,形成以学分制和选课制相结合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并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带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各国高校中的推广和发展。

1938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将导师制引入我国,并随后在全国的部分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20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逐步转移的背景下,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部分高校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逐渐成为全国其他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2]。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稳步推进,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再次成为各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将成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

1 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本科生是否实行导师制没有统一要求,也没有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参考或借鉴,因此各高校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机制过程中的做法也不尽相同。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加强本科生的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行过程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问题。

1.1 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到位

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操作方法认识不到位[3]。一方面,认为导师制一般只适用研究生教育,而本科生属于大众化教育,即使实行导师制也对本科生的学业起不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各高校认为本科生学识有限,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不够,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未有充分认知,在本科生阶段不能科学地制定出自己今后的学业发展方向,所以对本科生导师制不重视。另一方面,本科生则认为学校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平时也能够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学习,课余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或科技活动,时间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所以对于导师制的需求也就不强烈,最终导致高校对于推行导师制的认识和意愿不够。

1.2 导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性较差

一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师教生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4],除实践、实习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外,高校基本都是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既有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讨论和互动环节相对较少,学生已习惯由教师掌握课程的节奏,而课后部分教师也缺少对学生答疑解惑的时间安排[5]。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平时和教师的沟通相应较少,缺乏主动学习和积极沟通的渴望。即使部分实行导师制的高校,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多数学生担心导师会认为自己才疏学浅而不主动联系导师,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勇气;另一方面,导师除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沟通,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不了解,不放心将自己承接的教学与科研课题让学生完成,或者只是让学生做一些基础性、重复性、辅助性的工作,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认为跟随导师也难以学到有用的知识,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导师和学生之间很难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双向互动关系。

1.3 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

一方面,目前高校对于本科生日常管理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负责,双方都有相对明确的管理职责,各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基本上解决了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问题。而部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又增加了导师的管理,对于三者之间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分工没有明确具体区分,只是原来辅导员工作责任的延伸,导致在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重复或管理缺失的情况;另一方面,各高校对于已经制订的导师制规章制度,主要明确的是导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缺乏对导师的聘任资格、考核方法、奖惩措施等成套的相关文件,并且在对导师的考核过程中主观评价因素居多,客观评价指标较少,导师所做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4],不利于推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过程中的建议探索

2.1 强化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本科人才,结合高校制定的双一流建设目标,各高校应该建立以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正确认识,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在本科生日常教学管理中的正确定位[6],发挥导师制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的正向导向作用,可以实现本科生在思想品德、学业发展、科学研究、个性培养、毕业规划、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对于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加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中,相关负责部门应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完善对学生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建立起以导师为中心、班主任和辅导员紧密配合的学生日常培养机制,将导师的工作职责与班主任和辅导员严格区分开来,制定详细、完整的导师工作职责,要求由导师牵头制定每个学生详细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课程和科研活动的指导,定期或不定期与所指导学生召开学习座谈会,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和烦恼。学生应根据导师的指导内容和范围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工作。此项措施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3 加强和完善导师制的考核评价指标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相关负责部门要建立起多主体、多维度、多元化的导师工作评价机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指标[4],明确导师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考核机制,同时要将考评结果与奖惩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对导师的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参与率、科技创新获奖率、导师科研活动的贡献程度。考核的组成人员一般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所在教学院系、科研部门和校团委等部门组成,学校人事部门根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处,并作为选拔聘任、组织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评价指标的制定既有利于本科生导师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能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为国家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统一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2.4 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导师与学生都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运行的主要参与者,导师按照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分配一定教学、科研或科技创新任务,而学生为能很好地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不仅要依靠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做大量的实验才能完成。学生通过有目的性的学习,结合导师的教导,会提前接触有关专业知识,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前规划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导师帮助下,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学业与生活上的困惑与导师沟通,而且长时间的相处会让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导师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7]。

2.5 构建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导师制运行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既要体现导师制度对本科生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又要体现出其独有的优越性和灵活性,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类型的导师来指导,使指导过程更具有针对性。

大一新生由于刚入校,主要任务是适应大学的生活,着眼点一般是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导师可以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来担任,着重培养学生如何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树立人生理想。

大二年级可以由专业课老师来担任导师,一方面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着重从专业知识学习、创新性教育手段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端正其学习态度,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三年级可以由富有经验的学科教师来担任导师,重点从专业知识的加深、科研能力的提高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申报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课题、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辅助导师完成查阅文献、实验设计、调查研究等基础性工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四年级可以在大三的基础上增加校外企业合作导师。校外导师一方面可以从实践角度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有针对性的验证;另一方面可以着重从今后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上入手进行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以后的就业岗位。同时,校内外导师通过共同做好学生深造、就业、出国等的指导工作,可以为学生早日适应社会提供一定的帮助[4]。

3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基本实现了教师教书育人与因材施教的有机融合,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兴趣。认真处理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对于高等教育实现“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