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2021-12-02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刘 璐
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对象,热爱潮流与八卦的大学生物质条件丰富,有着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较强创新精神的特点,其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容易发生较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呈现出隐匿性、交互性、复杂性的特点,往往使人无所适从,容易诱导生活成长环境单一、心智不够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部分社会群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传播暴力、消极、色情信息用以盈利,增加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难度。部分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队协作观念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空洞,力度不够
课堂是高校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内容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新媒体的掌握能力不够,极易出现课程上内容空洞、课堂氛围沉闷的现象,部分学生以“补觉课”“低头一族课”等戏称思政课堂。调研发现,很多的教改成果变成了纯理论文字,并未真正运用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仍然照本宣科,依据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纯理论输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单纯关注国家创业、就业等政策,或者专注于专业知识教学,在被学生关注的新媒体个人账号上发布部分不正当言论,认为“思想教育与我无关”,甚至在专业课上与思政教师“唱反调”,对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方法单一,形式僵化
当前网络环境呈现出开放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青年学生反感枯燥的理论学习,排斥政策性的理论宣讲,喜欢“政治娱乐化”的课堂,注重现实感受,在现有以理论输出为主的教育模式中偶有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出现,便会激起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排斥与反感。学生渴望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抛弃理论说教,期待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教育基地实习、主题演讲活动、案例讨论分享等方式了解网络意识形态,规避网络安全风险。高校应该了解学生的诉求并尝试运用新方法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积极探寻新媒体阵地,积极参与学生关心的新媒体、微博、抖音的互动,参与话题讨论,借助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积极转发或者发起“正能量”话题,把握话语权。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变迁冲击大学生的固有观念
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网络上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冲击着长时间接触网络的大学生群体的固有观念。“读书无用论”一时备受学生推崇,“月光族”“啃老族”的不断造势,学生面临巨大压力,更加关注实际利益,更加自我,不关心国家政治,只在乎个人利益。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产生“蝴蝶效应”。
(二)新媒体传播特点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难度
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只需要通过平台要求进行注册,就可以在新媒体上发布喜爱的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将自己从“旁观者”转化成“参与者”,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人人都能订阅各种公众号,关注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表达个人看法,分享给好友。新媒体以其生动形象、动员能力强等特色,日益成为大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承载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媒体话语输出不足,增加了政府“把关”成本,降低了其“把关”效能,每个人都可以关注别人,也会被别人关注,一则讯息可以经过多重转发,在转发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再次“加工”,赋予其自己的想法后传播。一条讯息通过“关注的人”不断转发,扩散的深度和广度对媒介控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部分高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
部分高校只是单纯强调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长远目标,虽然能够及时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准确把握主旋律,但是在执行中忽略了新媒体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群体特点和客观需要,忽略了对学生群体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更注重着眼于“就业率”“考研率”等近期目标。在课程设置和师生交流方面,着重安排和就业、考研相关的内容,挤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时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难以第一时间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造成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脱节,未能实现密切联动,相互促进。此外,部分高校存在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任务和需要的形式主义现象,口号喊得响,内容却空洞无味,忽略了其时效性。
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争夺已成为主战场。马克思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作为各类思潮和观点碰撞的高校,不仅要建立带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各类专题教育网站、学术交流网站,更要将这些网站的内容和新媒体客户端相匹配,促进网络阵地的互联互通与共建共享,隐蔽渗透式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吸引大学生接受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巩固主流思想意识,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空间。同时加强大学生新媒体用户的宣传教育,积极发挥新媒体在育人方面的积极影响,动员各方力量净化网络环境,推进高校新媒体阵地转型。
(二)把握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
网络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充分把握大学生思维相对较为活跃的特点,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和结构体系进行优化。在教育内容上,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断丰富,不仅要在课堂上、生活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还要加强其对新媒体的认识和指导,教育其关心时事政治,正确理解国家政策,特别是教育其正确通过网络参与网络民主。同时,引导每位大学生明白网络与新媒体不是不法之地,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新媒体,都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针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环节,增强教育效果。如课前分组讨论、小组资料查阅互享、课上演讲分享、视频学习以及时政热点及时探讨,引导其用辩证唯物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技术运用本领,重视课堂外教育
高校要注重课堂外教育,积极和政府各部门联动,通过熟练掌握或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技术运用,关注学生生活学习,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特别是生活困难,坚持依法治校与保障学生权利相结合,帮扶困难学生就业,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学校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扎根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能只是将教育停留在文字表面和课堂中,要真正做到有底气、接地气,做好青年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新媒体繁荣发展的背后,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在点滴中加强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已成为高校的任务之一。这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紧抓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