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优化路径

2021-12-02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林桂泽

亚太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隐性高校学生社团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林桂泽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团委统一领导、学生处或各二级学院领导下的大学生自主建设、管理与运行的校园课外活动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挖掘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团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有组织的校园小社会,其有社团成员无固定、入社时间长短不一、自由入退社团等特点。社团类型多样化、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社团以其自由性、多变性、丰富性等特点著称,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高校学生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活动场所,其所具有的同质性、开放性、自治性、实践性的特征是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同质性

同质性指多个事物之间的同一性质,高校学生社团的同质性指社团成员的同一品性,社团由相仿年龄、相似兴趣爱好及共同发展目标的大学生自愿结成。首先是社团成员年龄相仿。高校学生社团成员一律为在校大学生,入学后三年内是大学生加入社团的主要时间。一般情况下,大学一年级新生自愿加入社团的人数最多,一年级新生的年龄差一般在两岁之内,大学二年级、三年级老生自愿加入社团的人数逐年递减,退出社团的人数逐年递增,因此社团成员的年龄差一般在三岁以内。其次是社团成员兴趣相投。社团成员兴趣相投指大学生因兴趣爱好相同及共同的理想而自愿加入同一社团,社团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与共同的奋斗目标,容易沟通、相互借鉴与学习。最后是社团成员目标一致。大学生因发展目标或奋斗目标相同而不约而同加入同一社团,这就为社团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它的一个优势。高校学生社团是面向在校生的社团,社团成员广泛,但社团的开放性不仅仅针对在校生,在校生只是作为社团成员输入的一种开放方式,作为社团服务输出的开放性还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因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开放性包括输入的开放性和输出的开放性。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的开放性。社团成员的开放性是在全校范围内的开放,只要是在校生,无论是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学生,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性别,只要有兴趣、有爱好、有理想、有目标就可以申请或通过招募加入心目中的社团,加入是自觉自愿而非强制的过程,只要社团成员行为符合社团内规章制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或退出。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放性。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范围涵盖整个社会,其敏感的触角已从校内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很多有条件的高校学生社团组建青年志愿者队、科技服务队、交通协管队等进入社区、乡村、道路服务,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自治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自治性符合社团成员自己管理自己的要求,但社团的自治并非绝对的自治,而是在校领导或相关教师指导下的自治,是学校将权力下放给社团的自治。开展社团的目的在于丰富校园文化,宗旨在于立德树人,社团招募、社团管理、社团活动等都体现出社团的自治性。社团的自治性体现社团活动的灵活多样性。首先是社团招募的自治性。社团招募成员由社团组织自主宣传、招募、选择,灵活性大,成员广泛。其次是社团管理的自治性。社团管理的自治性在于其遵循管理的自主原则,在不影响学校正常课业基础上,以社团成员的自我管理、自主规划、自主发展为主要形式。最后是社团活动的自治性。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自治性强、灵活性高,不同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不同,其活动项目依社团类别而定,活动时间灵活有弹性、活动项目多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四)高校学生社团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高校学生社团的落脚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充实大学生的生活,为大学生注入体验式情感感悟。通过筹备活动、参与活动、收场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社会、提高能力,锻炼自己、提升自我。首先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筹备阶段。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场活动筹备工作的好坏关系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社团活动的筹备阶段是其实践性的重要考验。其次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参与活动。无论社团成员是参与其中角色还是维持活动会场的秩序,都必须在实践中完成。最后是高校学生社团的收场活动。收场活动是社团活动开展至尾声的收尾工作,考验人的耐性。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符合社团类型、积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二、高校学生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符合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领教与受教特性,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并未被明确要求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被要求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自然状态下、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育的潜隐性、渗透性,参与的主动性、亲和性。结合高校学生社团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团的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功能指通过社团各种力量的作用,使大学生在非强制下、不自觉中调节情绪体验、心理状态、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内心活动与行为习惯,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素质。从大学生申请入社团、社团日常工作到竞选社团干部等一系列与社团有关的活动,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大学生初入社团需要符合社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每个社团有自己的固定类型、发展方向与人选要求。在社团人选要求中,不仅是挖掘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自荐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考核。根据社团初选门槛要求,有意愿加入的同学将在社团初选条件下调节自己的行为习惯,使之符合要求。其次,社团成员在社团日常工作中接受学校指导及社团领导的管理。社团成员在日常管理运行中已形成一个团体,团体成员之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人际关系的调整。面对同一社团内部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地区的同学,以及本社团成员与其他社团成员、本社团成员与校外社团成员等的复杂关系,社团成员需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磨合、调整,按照社会公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规范自己,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渐掌握人际交往要领,不断促进个人成长。最后,竞选社团干部促进社团成员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素质的提升。社团干部是社团成员的核心,是优秀社团成员的代表,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较高与政治素质较硬的成员才能当选。在竞选时,不仅考查社团成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成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素质,这在无形中对社团成员形成了导向作用,在隐性中提高了社团成员的素质。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旨在通过社团规章制度、奖罚措施、榜样人物、同伴导师等激励大学生在隐性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根据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促使社团成员共同遵守,调整情绪体验,规范行为养成。二是借助奖罚措施调整社团成员言行举止。对社团成员中具有积极进取心态、行为举止体现正能量,同时表现优异、能带动其他社团成员一起进步的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促其再接再厉,形成榜样示范。反之,对社团成员中具有消极心态、出现不良思想倾向及行为举止的,根据社团要求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其进行负强化帮助其改正。三是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社团成员之间接触较多,彼此比较熟悉,通过树立社团中的典型人物,帮助、带动其他社团成员共同成长。四是同伴导师的带动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伴当中必定有较突出的人物,同伴之间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突出人物自然成为同伴中的导师角色,带领同伴一起进步成长。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代表的是一定的学生群体,社团成员之间具有同质性,学生加入社团说明其对本社团具有认可性与追随性,以社团为集体,团队目标一致。通过社团发展目标、社团管理者、社团活动等将社团成员凝聚在一起,能使社团成员对本社团有自豪感,愿意为社团付出努力。首先是社团发展目标具有凝聚性。大学生加入社团本身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为了自身得到锻炼与发展,社团的发展目标及对社团成员的要求符合大学生的心理愿景,因而其对社团发展目标具有认可性与追随性,愿与社团一起成长。其次是社团领袖成员的带动作用。社团领袖成员一般为社团内具有较高威望的管理者,业务熟悉,善于管理本社团事务与处理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与号召力,能将社团成员凝聚在自己周围,共同维护社团利益。最后是社团活动的凝聚性。社团活动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是社团的主要部分。社团活动需要团队合作,成功的社团活动需要社团成员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社团活动最能体现社团成员的团结性与配合度。

三、发挥高校学生社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活动载体,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虽然高校学生社团并非新生事物,但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其中社团管理缺乏专项资金支持、社团发展缺乏独立组织领导、社团运行缺乏专职教师指导等,势必会削弱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重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推进社团的健康发展,从设立高校学生社团专项经费、成立高校学生社团领导组织、配备高校学生社团专职教师三个途径发挥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保障。

(一)设立高校学生社团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相得益彰

设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目的在于支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到提前计划、提前审批、提前报备,为高质量开展社团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首先,设立高校学生社团专项经费管理小组,制定社团活动经费管理办法,专门负责专项经费的审批管理、额度评定等事宜,确保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其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纳入学校的年度预算。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专款专用,实行项目活动资金的预决算制度,做到有计划、有组织,使社团活动提前准备,为其顺利开展预留充足时间。最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遵守使用原则。活动经费使用应本着集中管理、打造品牌、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社团活动日常开销做到精打细算,对大型公开活动在支持开展的同时做到严把质量关,不浪费也不缩水。对社团奖优评先做到支持、公开、高调,其中活动经费集中管理,由统一部门统一人员按时按表做好工作,收支明细了然,账目公开、阳光、透明。活动经费使用本着打造品牌的原则,目的在于改革创新高校学生社团,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活动经费使用突出重点的原则,目的在于使经费使用更加合理,对于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决支持,对于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坚决拒绝,做到真正为大学生所想,使社团活动专项经费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二)成立高校学生社团领导组织——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成立高校学生社团领导组织并非异想天开,随着思政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的推进日益显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突出。早在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肯定了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素质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日益繁荣,社团活动日益活跃,仅靠校团委、学生处或二级学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指导已不能满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有一个专职于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组织,才能完全把握大局,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研究当中,实行宏观调控,把握大方向。

微观搞活,繁荣校园文化。一方面,成立高校学生社团领导组织有利于做好社团建设顶层设计。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追求活动本身的愉悦性与趣味性,而忽略了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注入活动中。这就需要领导组织的得力把关,探讨如何利用学生社团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社团建设的顶层设计,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把握社团方向目标,带动社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成立高校学生社团领导组织有利于统筹兼顾,繁荣校园文化。社团领导组织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放权社团,鼓励社团自主创新、自由发展,开创社团品牌文化,利用社团文化带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大学生在隐性、自然状态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配备高校学生社团专职教师——指导有方,跟进教育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并非专职教师,不能专职进行社团管理,且一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社团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管理社团的时间和精力,更不能进行社团管理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学习,对社团管理缺乏专门研究,势必会影响社团管理质量,弱化社团建设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联系。因此,配备高校学生社团专职教师旨在提高社团质量,有利于社团的健康运转,有利于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配备高校学生社团专职教师有利于专门探究社团管理。管理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教师必须对社团有深入了解,善于指导学生工作,善于将教育的语言从政治性教导语言向大众语言转换,精通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专门的时间进行预先学习、研究,做到专人专职,将工作做到精、做到细、做到有情感与吸引力,才能领导有方,让学生信服、受教。另一方面,配备高校学生社团专职教师有利于专心指导社团工作。指导社团工作是社团专职教师的本职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社团的管理工作中,这有利于指导社团建立领军人物、引导建立同伴导师团、指导社团活动层次、建立社团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开展社团朋辈管理等创新模式。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将学生活动打造成品牌,提高社团成员参与性,开展多样化社团活动,于无形中充分发挥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推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有效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隐性高校学生社团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