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下的环境卫生学教学应用性改革探索

2021-12-02朱伊娜段万里彭兆云杨积顺

亚太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卫生学公共卫生应用型

朱伊娜 段万里 彭兆云 杨积顺 肖 良*

(1.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2.海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

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主干课程,以实现控制卫生、预防疾病、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目的。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相关知识,评价和控制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能够起到“上医治未病”的效果。

一、环境卫生学在重大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防控下的应用

生物安全是人类及其生态环境维持稳定和平衡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霍乱、甲肝、疟疾、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传播频现,造成区域性生物安全危机。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社会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在生物安全引起全球普遍关注的大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疫情应对中不可或缺。

(一)危害预警和病原体检测

建立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预警体系,对机体内外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是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以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为例,就其传播而言,借助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空气、水、固体等介质的病毒采集、检测工作有助于病原安全监控与卫生防控。减少病毒在大气、水、土壤等多介质的环境暴露,做好全方位的卫生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二)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

病原体与环境介质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在诸如新冠肺炎这类重大疫情下,既要做好病毒的阻断控制,也要防止由于各项防控措施的实施而造成生态损伤的局面出现。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垃圾无害化、环境消毒等多个方面做到抗疫和防控环境次生风险“两手抓”,更需要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具有环境卫生学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

二、环境卫生教学现状

自2003年SARS疫情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增速显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环境卫生方面的技能应用仍有待加强。

(一)知识体系庞大

根据WHO对环境卫生的定义,其涉及个人以外的所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以及影响行为的一切相关因素。因此,环境卫生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以及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然而受学时数限制,无法面面俱到,间接造成了环境卫生学的学习“广而浅”。此外,随着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信息时代多媒体快速发展,许多环境卫生学的知识已通过社会科普的方式被覆盖,已知的课程内容必然会导致学员的兴趣和注意力下降。部分知识点如卫生防护相关的规划、工艺和措施、污染修复等偏工程类,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员来说较为抽象,不易理解。环境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复杂,若教员自身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带领学员对其抽丝剥茧,梳理学科重难点,将给学员造成知识难掌握、难记忆的困境。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医科院校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现代卫生防疫防控的急迫需求。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衍生的环境问题也有其鲜明的时代特性,而教材普遍具有经典但滞后的特点。若授课时照搬教材,会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甚至与实际情况不符。长此以往,会给学员带来“环境卫生学不实用不重要”“无法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误解,耽误整个学科的发展。在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面前,应用型人才的欠缺将对整个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教学手段扩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员授课、学员听课,具有应用成熟,知识传授连贯性、系统性强,节约教学资源等优点,但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这种“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其缺少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基本处于知识全盘接受、死记硬背的状态,从业后遇到新发突发疫情,往往敏感性不高,难以从容应对。

三、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

教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教书育人的使命职责,通过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

(一)构建系统的环境卫生学知识体系

当前环境卫生学的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由于环境因素众多,即使只关注三大环境介质的卫生防护及其污染物控制,也无法将相关知识点全部囊括。因此必须建立系统的环境卫生学知识体系,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对于部分基础知识,可以让学员做好课前预习,利用MOOC或微课学习,课堂上一带而过即可,重点讲述课程重难点、分析案例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理论授课的知识强化效果。如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案例,可以重点讲述环境中病毒的检测与防控阻断技术,教员自身将知识体系系统化,熟稔于心,突出章节重点,才能帮助学员厘清思路,调动课堂学习气氛。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更新,备课时需要适当加入国内外环境卫生学发展的前沿动态。近期的环境污染事件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作为案例讲解以提高学员应对相关事件的能力。

当前环境卫生学教学多集中于现代环境危害,鉴于2003年SARS、2009年H1N1、2012年MERS等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增加传染病防控的内容和研究进展,加大病原微生物的教研比重。多增加与现实相关性强的教学内容,将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加大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力度。

(三)应用PBL和CBL教学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教员为主体、讲课为中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法,适用于大班教学,节约教学资源,知识传输高效,然而其不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当面临新发传染病等亟待解决的新型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无从下手,因此,革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十分重要。

问题导向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整合知识,团队合作将问题攻关,有助于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尤其是环境卫生学涉及的学科广泛,更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合作。PBL所培养的自主性、创新性是疫情防控中相关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根本能力。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在教员指导下,选择信息完整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涵盖重要知识点,以问题为索引,以知识整合和教学互动为手段,授予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顺应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创新教育、改进教学模式的要求,已有教材融合典型案例,启发性和趣味性强。

(四)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智”,医务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疫情暴发后,我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公开分享了COVID-19的基因序列,大力开展疫苗研发工作,体现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理应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在课余时间,可以组成由教员带领的科研小组,选定课题和研究方案,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和本科生孵化基地为依托开展自主创新训练,进行项目开题、阅读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实践、结题等环节,培养工作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环境卫生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力度不强。为提高学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结合PBL和CBL教学法,提高学员科研素养,在防控生物安全疫情时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应战。

猜你喜欢

卫生学公共卫生应用型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国公共卫生学建制化起源刍议——始于认知致病微生物的显微镜时代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学调查与分析
空降兵某部卫生学兵卫勤战备能力分析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