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而不思则罔
——培养学生政治课思维能力的方法

2021-12-02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徐盈盈

亚太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时政笔者知识点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 徐盈盈

一、坚持课堂民主原则,让学生畅所欲言

坚持课堂民主原则,让学生畅所欲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区,要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应当给予辩证评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环境。

例如,在讲解“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一知识点时,有些同学大胆提出:“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那是不是说前者是新事物,后者是旧事物,前者代替了后者呢?”当时,笔者表扬了这些同学能积极思考,但随后指出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理解上的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存在谁新谁旧的问题,更没有谁取代谁的现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不仅没有取代后者,反而恰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肯定,是在其思想理论基础上的继承与完善,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国情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高一经济学常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较为紧密,这为学生发扬课堂民主、进行思维培养与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在谈到国家财政支出问题时,笔者请同学们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享受到的国家财政支出带给他们的服务。有同学提道:“我们现在的学校,在使用的一些学习设备是国家财政在教育上支出的一部分;疫情期间,中国公民可以免费打疫苗,也是国家财政支付。”有同学讲道:“我们家以前没有自来水,现在政府给我们家装上了自来水,而且还是小舜江的水,解决了我们当地的用水问题,这些也是包含在国家财政支出当中的。”还有同学提出:“我家原本住在农村,后来政府为了推进城市建设,进行‘城中村改造’工程,使我家也搬到了市区,住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这也离不开国家财政支出。”他们的阐述言之有理,都应肯定与表扬。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从被动思维转化为主动思维

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性,坚决摒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某种社会角色。根据西方心理学家的“角色”论,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以语言或其他形式创设情境,临时改变学生角色为某种其他的社会角色,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例如在讲解“银行的产生”这一内容时,笔者请四位同学表演了一段小品,演绎了银行产生的三个阶段: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货币经营业—兼营放贷业务。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解“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知识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主动思考能力,笔者尝试了一次与学生互换角色的活动。讲解“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一内容时,笔者让事先做好准备的同学上台讲课,自己则坐在其位置上当一回学生。这名同学在讲台上颇有“教师”风范,对各个知识点讲得较为到位,所举的例子也是符合大多数同学口味的。当然在上课过程中,他也经受了台下不少同学和笔者的“刁难”,他也应对自如。相信对于这堂课的内容,每位同学尤其是“讲课”的同学,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在那次课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发挥到了极点,甚至出现争相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盛况”,而这恰恰是教师上课很难达到的效果。

笔者还尝试组织过课堂辩论赛。在讲授“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一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就“欺骗的行为都是不正义的”与“欺骗的行为不一定都是不正义的”展开辩论。正方同学认为:“欺骗是违背道德良心甚至是触犯法律的,因而都是非正义的。”反方同学则立即反驳说:“有一些欺骗是善意的谎言,这些是正义的。”双方唇枪舌剑,不甘示弱,笔者最后总结:“后者观点的胜利其实是辩证法的胜利。”学生通过这场辩论,深刻地理解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

三、让学生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因问题而产生,而政治课教学中容易激起学生思维兴趣的常常是对事实材料、社会现实情况的分析。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不仅易于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而且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材正文间隙有不少小字材料、插图、表格等,教师都可以拟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一番讨论总结。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先从“感性”上理解,然后再从“理性”上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归纳。在此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将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的。由于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使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且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内容时,运用教材上“一哄而下”的漫画,让学生在漫画中归纳出市场的三个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样在讲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这一部分知识时,就水到渠成,教师无须再多费口舌讲解,学生也学得生动、理解得深刻,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此类问题的知识运用就容易切题了。

四、与时俱进,让最新的时政新闻进入课堂

政治本来就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脱离了时政的政治课,好比鱼儿离开了水,只剩下简单说教的“死板”学科。而且学生对最新的时政新闻很感兴趣,讲到时政内容就兴趣盎然。于是在政治课教学中,笔者不时地穿插一些时政材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能用书本知识去解读时政新闻或者能从时政新闻的角度去理解书本知识。例如讲解英国君主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播放了一段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结婚典礼的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掀起了一波小高潮。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以热点时事为载体,联系了一大片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也让政治教材中那些“死板”的知识在时政新闻的浸润中焕发出活力。

五、变机械直接的无效提问为灵活机动的有效提问

教师提问好比渔人钓鱼,鱼能否上钩,关键看鱼饵如何。同样的,学生是否愿意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关键看教师的问题是否“诱人”。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主动“上钩”回答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提问更“诱人”呢?首先,提问的题型要灵活多样。这样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思维的创造性。其次,设计的问题最好能在学生间展开竞争。例如笔者在提问“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相同点”时,先提示有七个相同点,同时告诉学生别的班级在回答该问题时答对了几点,这样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希望能完全答对该题,回答该题的学生“此起彼伏”。可见提问方式的艺术性、灵活性、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后,设计的问题应该是阶梯式的。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式的问题,逐渐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教师要把知识点当作一个洋葱,引导学生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像剥洋葱似的把知识点外面包裹的表象一层层剥下来,直至挖掘出里面最核心、最本质的理论。学生对于自己挖掘出的知识点,往往更有成就感,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生活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自觉完成从“教书匠”到“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转变,确立现代的教育观,使学生转变以往的追求目标,转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这些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出主动思维、积极思维、创新思维,真正做到“我在故我思”,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健康的人、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

猜你喜欢

时政笔者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