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2021-12-0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张万桢李志梅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张万桢 李志梅
教育部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能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计算机素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创新实践,为后续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应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当前“大思政”时代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已不是简单的常用软件的教学问题,而是以此为载体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信息意识和信息德育的传递。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价值塑造,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专业知识的讲授为载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充实讲授内容的同时实现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的融入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着手,横向思政主要指教师自身思政、教学方法思政、特殊时间或事件思政,纵向思政主要指教学内容思政、课后作业思政。
横向思政具有普适性和流动性。“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如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学术诚信、关心关爱学生等,做一个具有思政性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教育学生。这些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同时这些思政元素也不仅适用于课堂内,也适用于课堂外。教学方法思政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从整体来看,有项目化案例教学法,使各章知识有机串联;从部分来看,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实例法、类比法、问题法、图示法、动画演示法、口诀记忆法等方法,剖析专业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完成新知识的记忆及内化。另一方面引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较生涩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实现知识盲点和难点的突破。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并非一味灌输,其本身就是一种“敬业”思政,引导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的研学习惯。特殊时间或事件,思政主要考虑不同上课时段可能对应我国传统节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如以端午节、中秋节、神舟飞船升空等传统节日及重大事件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等思政点教育,以“不插电”的课堂形式连接大学计算机基础“带电”课堂。
纵向思政具有特殊性及课程性。教学内容依赖于教学课程,梳理课程中的显性思政元素,深挖课程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形成教学内容思政案例。如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分类以主要元器件为标志,其间隔约八年左右,通过这一知识点可以显性表达元器件的更新换代离不开背后大量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分析计算机产生的历史根源,可以挖掘相关的隐性信息,由此引导学生看问题要深入,分析其本质。通过课后作业思政,将思政融入作业全过程。课后作业是教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仅围绕知识点展开,融合思政后的作业可以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如通过具有思政元素的题干进行思政影响、通过多解类题型引导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开放式作业开阔学生思维。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典型案例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确立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
(一)计算机的硬件及软件系统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相融合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系统是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称,是计算机系统的物质基础。计算机软件系统相对于计算机硬件而言,是计算机无形的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硬件与软件对应物质观中的物质与精神,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硬件的提升决定软件的发展方向,反过来,软件的发展又促进硬件的更新。两者融合讲解,一方面思政课内容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专业知识内容为思政课提供了现实素材,有利于实现专业技术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二)计算机安全防范与中国近代史教育相融合
计算机安全包括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而计算机病毒、黑客等因素的存在时刻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与此类似,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将两者融合,既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又能让学生理解计算机安全问题不可忽视,永远存在。
(三)电子表格数据处理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相融合
电子表格数据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用较广,对于一般规模的数据均可处理,但在处理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时稍显无力,顺应大数据时代会产生新的数据处理软件。当代世界的经济与政治亦同此理,社会在发展,经济与政治也会有新的主题,将两者有机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三、引入课程思政后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主要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包含出勤率、实验报告、平时作业等,期末考试主要由笔试和上机操作构成。引入课程思政后,在考核体系方面实践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及未来性考核三维考核体系创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学风建设明显改善。由于在实验室开展教学,很多学生借助显示器这一“挡板”悄悄在课堂上玩手机。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后,活泼有趣的思政元素调节了枯燥的专业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拉回课堂。
二是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挖掘隐性课程思政元素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所学的知识非常熟练,同时还需要深究知识背后的隐藏知识,探求知识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是师生互动增多的同时加深了师生感情。很多隐性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师生问答互动的形式导出,增加了课堂师生互动频率,也通过思想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师生情感。
四是作业维度增加。在开展课程思政以前,作业的内容主要围绕专业知识点展开。开展课程思政后,作业的目标不仅是知识重难点,还加入了思政教育。如通过作业教育学生“以未来的眼光看现在的知识”,通过作业“培养学生求真、质疑的科学精神”。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几乎可以覆盖全校所有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受众之广,育人平台之大,是其他专业类课程无法企及的,这给融入课程思政后的课程育人提供了机遇。但因其公共课的属性,不受学生重视,也给课程育人带来了挑战。如何更好地将思政融入课程,将育人内化于课程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课的关注度和兴趣,是课程思政需要不断挖掘和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