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国画社团课程建设思考

2021-12-02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迎宾分校蔡志峰

亚太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天性国画美术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迎宾分校 蔡志峰

在社团活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学着学着觉得困难便失去兴趣,不想再继续学下去了。究其原因,一是对笔墨的使用控制觉得难,没有毛笔书法功底,用笔不成章法,画起来不成样,学生体会不到成功感,丧失兴趣;二是学习传统的作品要求高,如学习梅、兰、竹、菊,看着简单,学起来难,导致收效不佳。不管是传统的花鸟、山水,要画好真难,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而临摹成人作品的方式,往往限制儿童的天真、稚趣、朴拙的天性,泯灭儿童天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作为学校国画社团的老师,要用比较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的兴趣,乐于来上国画社团课,体验成功感。这就要看任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顺应儿童的天性需要。正如尹少淳老师提出的:“要在趣味与成熟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让学生在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变通能力与创造能力。”创造有利的环境因素能使学生更加有兴趣于国画学习,为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少儿国画教学应以生活为源泉,以课本为拐杖,以兴趣为突破,以成功为促进,以网络平台为助力。

一、对于笔墨驾驭教学的思考

儿童国画教学是不是习惯性地先教表现技巧,把“规则”先给孩子们?实践中“规则”太多,反而会束缚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动笔,这不行、那不对。孩子本来兴趣很高,可上完课,却发现国画太难了,立马就转移了兴趣,这就事与愿违了。

那些在少儿美术作品展上能引起观者兴趣的少儿水墨画作品,其实并不一定存在多高的技能技巧,为什么却能打动人?观者被打动是因为作品里所反映出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儿童国画创作是孩子体验生活、感悟世界、发现自我的一种发泄渠道,技巧在率真、天趣、自由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但技能技巧并不是说就不重要,应该是“大象无形”于教学之中。最好是分散式、隐性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不一定开始就把笔墨技法知识都告诉学生,让学生“望而却步”,最好是让学生先处在“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者无畏”的状态,作画时能随性地大胆落笔、大胆落墨。教学中,先将学生平时美术课上已经学过的简笔画造型迁移到国画课堂上来,因为熟悉形象,学生心中就能“胸有成竹”,再来“游戏式体验”,换个工具材料“玩一玩”,让学生放开手玩一回。“点”“线”“面”基本绘画语言的运用应先尝试、再总结,最后明白这属于哪一种技法,达到“化难为易”的目标。

二、对学习内容的思考

学习传统的花鸟、山水画很好,但为什么有的学生接受不了呢?除了工具材料影响之外,还因为这些传统的国画学习内容以摹仿为主,基本要求仿得“像”。孩子目前的天性、观察力、表现力,决定了这种学习要求对大多数孩子是较难的,只适应少数有耐心、坐得住、观察力及表现力强的孩子,而多数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喜欢变化、新奇好玩的,束缚性的东西尽量少些,激发兴趣的东西应多些。少儿国画应该是有别于成人国画的,要从孩子的世界入手,还天性于孩子,用孩子的手写孩子自己的心。学习与创作应相互交融,让学习即是创作,创作又是学习。

下面,用几种方法谈谈如何创编教学方法。

(一)“转化”法

“以课本为拐杖”,充分利用美术课本教材资源,开发国画教学课程,利用欣赏范图、学生的优秀课堂作业、每次美术课可加以应用的主题,进行“转化”。把教材的范图转化成国画表现形式,通过欣赏作品感悟教材范图的特点,再转化成适合国画表现语言的表现形式。除教材中的名家名作、民间工艺美术欣赏作品外,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学生课堂作业来进行转化。因为儿童画作品童真天趣,原汁原味,最适合儿童国画创作之用。

(二)“生发”法

“以生活为源泉”,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去取材。季节更迭、时间变化、环境变化,节日活动、传统节日、新的习俗活动,校园生活、课外活动,民族文化、古诗词赏析,地方资源、非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国画创作的主题。有了主题,便可以根据主题来设计创作学习内容,也因此有了创作作品所需要表现的构图、造型、笔墨、技法等的融入,进而渗透国画的知识与技能教学。

(三)“变化”法

由一个季节到四季,由季节到节日,由节日到活动,由某个领域活动到不同领域活动(社会、家庭、校园),由活动到生活的不同方面(如吃、娱乐、学习),都可以转化成创作的主题。

(四)“串联”法

由点成线,穿点成串。用有趣的形式进入教学过程,还可以创编成同系列主题的作品,并形成单元式课程。如四季可拓展成画春天、画夏天、画秋天、画冬天,节日可拓展成画过年、画元宵节、画清明节、画端午节、画中秋节、画重阳节、画冬至、画腊八等,传统文化活动可拓展成贴春联、舞龙、舞狮子、闹花灯、划龙舟、博状元、登高、吃汤圆等。再用有效的教学成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达到良性循环。

(五)“跨界”法

把古诗词内容与国画相结合,根据内容、意境创作成国画。把连环画与国画相结合,用国画形式进行创作表现,如三年级美术教材里有连环画课,学生课堂上作业创作的儿童画作品都很有创意。把学生的平时美术作业创作成国画,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更易成功,也能感受不同趣味。连环画变成国画,还可多维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创作前需要编写脚本,设计故事形象、道具、构图、创作的表现形式语言等。

(六)“构成”法

处理画面的构成安排,可运用美术的形式语言,如对比、变化、对称、均衡、夸张、节奏、旋转等。关于这点,借鉴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范图作用很大。民间艺术作品的构图大胆夸张、不按规则出牌,很像孩子们的脾气。如农民画作品,构图大胆、造型变形夸张,如果把这种表现形式转化成国画语言,特别有味道。画面处理要讲究构成安排。借鉴美术形式语言在画面上的运用,如对称、均衡、节奏、对比、旋转、变化、夸张等,对画面进行适当处理。

(七)“游戏”法

“以兴趣为突破”,融学习过程于游戏活动形式之中,遵循孩子好动活泼、喜欢玩的天性。每次的创作表现课,可设计一种技巧尝试表现方法,如皴擦、拨墨、破墨破色、点洒等表现技法,能让学生体验实践,发现好玩之处。有趣的变化符合孩子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表现。再让这种技法服务于课程的主题表现,学生更易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对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因素的思考

(一)组建社团的前提条件

组建社团选择社团成员时,首先是要选择喜欢美术、爱画画的学生。其次要家长能支持的,有宽容心态的。因为学习需要有家长的配合,家长需要为孩子准备学习的工具材料“笔墨纸砚”。为了让孩子每次课都能尽量体验到成功感,可让家长网购已经裱好的空卡画芯,学生一画完就已经是装裱完的作品,特有成就感,而不是一张皱巴巴的烂宣纸,越看越没劲。教师进行示范时,有时故意用学生上节课扔掉的废纸进行示范演示,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要珍惜资源,尊重父母的劳动,只要肯动脑筋,即便是你认为的废纸也是可以出好作品的。

(二)注重评价方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以成功为促进”,每次上完课及时收集学生作品,并拍照收藏。把这些学生作品在教师个人微信朋友圈及时转发展示,获得大家点赞,截图反馈给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评价方式是借用外力,可信度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无声胜有声,这能让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大增,成功感陡然增强。好的作品可作为学校美术优秀作品展览之用,在每年的校园艺术节用于布置展板,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推动。保护好学生的作品,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肯定。

四、对教学课后的思考

注重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归纳与利用。学生的作品收集多了,突然有一种想法,把这些作品加以利用,创作成水墨动画,把国画、连环画、动画进行关联链接,变成一个有机整体。我国经典的水墨动画极具欣赏性,是孩子们学习的典范。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可以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创作表现,把学生平时的国画作业作为素材加以利用。制作的动画作品可以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查阅。学生对把自己的作品变成动画特有成就感,反过来会提升国画学习的创作表现热情,这就是“以网络平台为助力”。

通过多维的方式助攻国画教学,慢慢地,学生喜欢上国画学习课了。而对国画教学的研究还是一个可以不断深入的课题,教学相长才能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天性国画美术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国画欣赏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