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泰和县木偶戏的唱腔特点研究

2021-12-02肖格格

艺术品鉴 2021年3期
关键词:泰和提线木偶木偶戏

肖格格

引言:木偶表演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在我国文化艺术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小时候逢年过节观看家乡木偶戏就很喜欢,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大学期间,接触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更加认识到泰和木偶戏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其反映了泰和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代表着其所承载的历史重任和传承意义。作为泰和人,我有义务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音乐的角度针对其唱腔特点进行分析,将优秀的泰和木偶戏作为学术论文深入研究。

一、江西省泰和县提线木偶的产生

上模乡提线木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据说是由兴国县传入泰和县。笔者通过两次走访泰和提线木偶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蔡定礼的戏班子,调查到蔡定礼16 岁开始学习木偶提线,在上模拜彭招财为师学艺两年后,转到兴国杨振栓门下继续学习提线木偶6 年才出师。之后,蔡定礼回到上模,开始成立自己的木偶戏班。由此可证实泰和提线木偶戏与兴国提线木偶戏的关系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

按照当地艺人的说法,兴国县的木偶戏是以北路和南路的西皮、二黄音乐为主。泰和提线木偶的音乐也是以南北路为主,其中唱腔还加入了采茶戏和赣剧的特点。泰和木提线偶戏和兴国提线木偶戏两者的音乐上的差异可体现在两方面:一、泰和木偶戏的伴奏乐器二胡在北路调上略与之有所不同,二、由于地方方言的差异,两者在唱腔的念白上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泰和木偶戏唱腔灵活,易于各地地方方言融合。

兴国县和泰和县,都是客家人聚集地,泰和提线木偶戏的唱词与当地客家的民歌有关。其吸收民歌的精华,唱词口语化,多用七言句式。根据泰和提线木偶戏的有关记载,与汉朝刘邦因远征匈奴而被困平城的时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军师陈平为救刘邦脱身,用木头制作成美女的身形样貌,而在城中模仿出演唱戏曲的场景,而使得刘邦转危为安。之后通过汉文帝的稍加修整,成为驱赶邪祟的一种方式。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闽粤客大量迁入兴国和泰和,在其土壤上生根发芽,将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和方言等与当地戏剧音乐结合,产生了优秀的精彩的提线木偶戏。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江西泰和县木偶戏是中国民族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地方戏曲的瑰宝,可以为江西省乃至中国部分文化历史变迁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二、泰和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和唱腔特点

(一)表演特点

经过时代的变迁,江西泰和县木偶戏一场的演出人数为4 到5 人,其中操纵木偶并演唱的为一人,剩余的人员进行伴奏。伴奏乐器有:京胡、板胡、板鼓、唢呐、木鱼、镲、锣、箫或笛。由于所用到乐器种类多,大大超过了演职人员,这就要求每位乐队成员会至少两样乐器。演出时间一般要一天才能演完一出完整的戏。演出时长灵活,艺人可以自由发挥将剧情加以改编,缩短到几幕戏,方便满足雇主的需求。泰和木偶戏一般在庙会、节日庆典、端午、闹元宵、红白喜事等表演。可在祠堂或室外空地搭一个4 平米的小方台进行演出。演出的剧目数量多,大多数是从四大名著中截取的片段进行改编演绎。

开场时,乐器齐奏,先锣鼓镲这三样打击乐器开始奏响,再加上京胡板胡这两样拉弦乐器,接着把京胡板胡换成唢呐。三类乐器轮番展示一番后,大八仙或小八仙请出台,两角两角依次请出,寓意为给百姓祈福。一般艺人演唱时,伴奏停止,木偶下台,音乐又响起。在台上演出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单人演绎是江西泰和县木偶戏的一个特点,即一名演艺人员要集奏、唱、念、做、打为一身,从这个方面要求了演职人员的难度以及专业的能力。正是因为一人表演,在上一个木偶下场之后,需要有时间给下一个将要上场的木偶转换装饰、道具之类。在这个间隔之间,需要乐队演奏过场音乐,时长可长可短,提线艺人会用一个眼神或手势给予提示。过场音乐类似于乡村传统的红白喜事音乐,句段短小,可无限循环,以齐奏为主,无和声性伴奏。演出的剧目是由雇主来进行选择。

演出开始时,木偶随着鼓点节奏始出,艺人一手提杆、一手控线,演出的过程中要通过对木偶的掌控力,巧妙地通过艺人的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将木偶赋予了人的动作,木偶可以像人一样自然大方地穿衣、脱靴、表演各种戏曲功夫、移动舞台道具搬椅子等高难度的动作1。在表演之时,要保证偶身及配饰的完整,否则被认为是对给木偶所赋予的神之类的角色的不尊敬,对表演者有严格的要求和谨慎的态度,在木偶装箱时,丑角和观音必须放置在最上层,具有强烈的信仰精神。

(二)唱腔特点

泰和提线木偶戏的腔调独特、气韵深沉、旋律优美。提线艺人一人唱多角,包括生旦净末丑。唱老生时雄劲有力,唱旦角时宛转悠扬真假音转换自如。泰和提线木偶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传承人不断的去粗取精,发展到如今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该戏的基本曲调为祁腔,融入了哀婉动听的曲调,加之泰和县以及江西省的曲艺风格,逐渐形成了“激越奔放”的艺术风格,声腔高亢、跌宕多变。泰和提线木偶戏演出时艺人为了烘托演绎气氛则用大段的伴奏乐,唱词语言以客家方言为主、汉语为辅。道白有口语白和韵白之分。泰和提线木偶戏的这种唱腔特点既可以表达剧中各种人物气质与情感,抑或是善良豪爽、抑或是慷慨激昂悲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泰和提线木偶戏的唱腔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本调,本调在音乐间歇的时间段内通过唱、白来述说故事情节,多用于旦角与生角中幽怨、苦情、如怨如慕的感情;第二大类是乱弹调,它健壮有力,用于生角与净角中那种人物之间对抗等复杂的情感。

从声乐的角度看,其唱腔起落、收放、气势都能控制的很好。在表演时,艺人要将气息感觉吸入小腹,出音时感觉声音是由小腹发出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丹田气,之后气息通过声带震动而产生口腔、鼻腔共鸣,这种声音称为真嗓也就是真声。相反的丹田气经过声带时,演唱者将声带肌肉变细,用气震动声带边缘,所出来的比真声高的音调的声音就是假嗓,也称之为假声。由于真嗓振动集中在喉头处,发音厚而不亮,不能拔高,唱时容易引起咳嗽,还容易招致肌肉紧张,导致声带疲劳。从其发声上看,讲究气沉丹田,不是特别注重声音的修饰,不像美声唱法,讲究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艺人在演唱时,追求声音的粗犷,旋律忽高忽低、变化多端,给听者带来丰富的享受。

其音乐所用的谱子为清代的工尺谱,只有句子的划分,但是具体的节奏和音高要靠师傅的口口相授。关于泰和提线木偶的具体的声腔演变,由于资料缺乏、人员稀少,目前未能查清,只能通过艺人的回忆与表演来找寻一些细枝末节,十分困难。故而其唱腔的发声方法在书本的总结的系统与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三、江西泰和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意义

(一)木偶戏的价值

泰和提线木偶戏集雕刻、音乐、小说、美术、表演于一身,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一是艺术欣赏价值,木偶戏又称为傀儡戏,在古代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娱乐,深受百姓欢迎。唱腔优美极具特色,语言口语化,富有乡土性,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从唱腔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它发声注重气贯丹田,真假音转换自如,使得声音充满可塑性。它的音乐帮助刻画人物性格,使表演者的表现力无论从唱或做动作都大大加强。正是因为它本色自然、与老百姓生活贴近才广受大众欢迎,在这个基础上,将其音乐加以改善,唱腔从咬字、共鸣等方向加以精进,成为独特的一支奇葩,影响力不可小觑。二是艺术收藏价值。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木偶戏是在木偶形成的基础上才发展出来的。在木偶的构造上,整个木偶的关键部分是头部,一般选材桐木或者柳木;雕刻工具有各种雕刀;脸谱以及各个部位的上彩则用西方油画的颜料与工具以及毛笔。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出木偶头部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它是精美的艺术品,也反映了木偶在制作的过程中所处的环境与生活,那就是历史,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在现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泰和提线木偶表演凭借着艺人的高超的演绎技艺加上木偶的制作工艺加上无与伦比的唱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不小的传承谈资。

(二)木偶戏的传承问题

一是语言问题,江西是一个语言繁多的省份,不同地区的观众很难理解木偶戏的语言。这就对演出设备的要求较高,需要配备字幕等。二是人员问题,目前艺人班子的平均年龄在55 岁以上,艺人老龄化,后继无人,不但某些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演出技法基本湮灭,而缺乏新鲜血液则很难创新,没有创新则无法被目前的市场所接纳,濒临灭绝,所以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加大宣传力度,邀请更多的专业人士一起成立保护小组,一起商议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策。可以建立民间传统艺术传承的培训机构,可以实行老一辈先生所说的口传心授。三是泰和木偶戏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伴奏音乐粗糙、表演不够丰富、唱腔语言不够统一规范等等,有待更多的传承人士将其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使泰和木偶戏重新在这片红土地上闪耀绽放。

四、结束语

泰和提线木偶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结晶,是乡土民俗文化。其道具和剧本完整丰富,表演十分的夸张和强烈,演唱的韵味浓厚,旋律好听,唱腔集多种民间曲艺流行唱腔特点于一身,具有传统戏曲的高亢嘹亮、悲壮深沉等特色,这种美应该被引入大众视野,不能让它逐渐消失在日渐繁荣的现代社会城市文化之中。所以,我们要给予珍惜和保护,不断研究和发掘,取其优秀的艺术成分,将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民族文化特添一抹亮色。

注释

1 刘利生.木偶[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8-119。

猜你喜欢

泰和提线木偶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数不清丝线的提线木偶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精彩的泉州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
百年裕泰和:深藏泰兴黄桥老街的文旅地标
临终关怀(下)
临终关怀
一天早晨
临终关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