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从“幸福力养成”系列班本活动谈起

2021-12-02

江苏教育 2021年67期
关键词:T恤责任班级

高 旻

为了解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及对孩子生活状态的期盼,以便把握家长心理、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我连续三年在初一家长中进行了主题为“对孩子未来的期望”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始终位居前列且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的关键词是“幸福”。

的确,幸福是父母对孩子最深切的祝愿,也是人内心里最强烈的渴望。然而在家长们的殷殷期待和百般呵护中,孩子们的焦虑、茫然、忧郁、孤独等情绪却与日俱增,幸福似乎成了奢望。幸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丰盈,幸福感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自我价值的认知,源自强大的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勇气。要想获得这一切,必须要有相应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帮助学生获得拥有幸福的能力,培育幸福人,是班主任育人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为此,我开始在班级进行“幸福力养成”系列班本活动的实践,尝试通过一系列班级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具备获得“高水平的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能力,也就是“幸福力”。这个系列活动是基于家长对孩子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当下孩子孤僻、抑郁、焦虑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以培育良好的现实人际互动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立足点,努力打造有助于养成幸福力的外部场域,帮助学生建构积极正向的价值体系,从而获得幸福力。接下来,我将以班级创建之初的三个活动为例,具体介绍“幸福力养成”班本活动。

一、“我的T恤”:推开人际交往的门

现实人际互动能力指的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建构尊重、友善、和谐的人际环境的能力。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对外部环境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形成积极的情感认知。这项能力是养成幸福力的基础,也是关键。

“我的T恤”是我为培养学生现实人际互动能力而开展的第一个班级活动。新生入学第一天,我会在每个学生的桌面上放一张A4纸,然后和他们一起将这张纸制作成一件T恤的形状。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们在衣领下方写上自己的姓名,在右边的袖口上写上自己的性格特点,在左边的袖口上写上自己的特长、优势,在T恤最下方写上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当做完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要求:请在15分钟内,带着你制作的“T恤”向同学介绍自己,尽可能地认识更多的人。

我的话刚说完,全班学生便飞快地行动起来。我发现,学生们的表现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类学生比较内敛,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也不和周围的人说话,只是微笑着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但对前来自我介绍的同学温和又礼貌;第二类学生比较活跃,他们兴奋地在教室里穿梭,从每个同学旁边经过,热情地介绍自己,语速很快,奔跑的速度也很快;第三类学生会热情地对身边的人介绍自己,也很认真地听对方介绍,和谐的氛围不断吸引其他人加入,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圈子——他们轮流介绍自己,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15分钟后,我问了学生们一组问题:刚刚的自我介绍活动中,你认识了几个人?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你希望和谁成为朋友?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她)。这两个问题让原本已经安静下来的学生们有些兴奋,他们开始努力回忆刚刚在活动中每个人留给自己的印象,兴高采烈地描述他们带给自己的感受。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第三类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圈子里的每一位同学,这无疑让他们感到愉悦和自豪。无论是描述者还是被描述者都面带微笑地注视着我,满眼都是喜悦。

这时候,我又提出了第二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认识?如果可以再来一次,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第二组问题让学生们冷静下来,他们开始对照其他同学的行为反思自己的介绍,开始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帮助自己在刚刚进入集体的时候认识更多的人,获得真挚的友情。当大家再次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围成圆圈,认真倾听每个人的自我介绍,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的T恤”是我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学到的用来热身的活动,我借鉴制作“T恤”这个形式,增加了“提出问题”和“再来一次”两个环节。“我的T恤”活动用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认识,不仅缓解了他们进入新环境时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还在他们之间初步建立起联系,让大家对班级有了最初的归属感。

这个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启发学生们思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为他们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大门;最有价值的环节是“再来一次”,因为它巩固了学生刚刚思考的成果,引导他们用尊重的方式真诚地与人交往,为形成尊重、友善的班级人际环境打下了基础。

活动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我把大家制作的“T恤”收集起来,贴在展板上,制成了我们班级的第一期板报。每天课间,学生们都会站在展板前仔细观看每一件“T恤”。此时,开学第一天关于自我介绍中的一幕幕场景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心里有暖暖的情谊在流淌,这进一步稳固了刚刚形成的尊重、友善的班级人际环境。

二、“3项规定”:建立判断是非的标准

是非观,是一个人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的观点和态度,是价值观的核心,也是幸福力养成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具备清晰明确的是非观,具备积极正向的判断力,才能做出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决定,并形成坚定的信念,迸发出持之以恒的动力。

通常孩子们决定做或者不做一件事,取决于教师、家长或者同伴的态度。我们都知道,人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认识世界的,不同的人因为阅历不同经验不同,对世界的感受也不一样,做出的决定也会不同。这种“不同”折射到孩子的世界里,就会给他们带来认知冲突,让他们对周围的人际环境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或者丧失安全感。作为个人意识正在不断发展的初中生,需要有明确的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样他们才能进行判断、做出决定,形成内在信念。

我是通过制定班级规则来帮助学生明晰判断标准的。班规是班集体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一个合理的、有效的班规,一定要经过孕育、确定、执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启发学生形成对秩序的尊重之情,更能激发学生把遵守秩序发展为内在需求,促使习惯、品质逐渐内化为自身的特质。教育就是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我们的班规从孕育到完善,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头脑风暴,围绕两个话题展开:说出一个曾经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行为;尝试制定一份班级规则,以防止你不喜欢的行为再次发生。这个话题一提出,班级里的讨论声就此起彼伏了,气氛特别热烈。学生们对此很有共鸣,他们写出了很多让自己不舒服的行为,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提交了小组所拟定的班级规则。

经过梳理、归纳、整合这些小组班级规则,我们最终形成了“班级16项规定”。这16项规定有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以“不许”开头,如“不许迟到”“不许上课吃零食”“不许打闹”“不许给别人起绰号”“不许嘲笑别人”等。我把这些内容用A4纸打印出来,贴在黑板上,这就是我们班形成的第一份班级规则。我们还约定先在班级试执行一周,一周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份班规进行调整或完善。

一周之后的班会课上,我们对班级规则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这就是制定班规的第二个阶段。复盘之后,学生们建议再增加一些内容,因为班级里出现了16项规定之外的情形。还有学生提出应把“不许告密”写入班规,这个建议让我意识到,一个启发学生形成正确观念的契机到了,于是我依次提出了三个问题:(1)谁有过被“告密”的经历?请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形。(2)哪些行为是你现在仍然不能接受的?哪些行为是现在可以接受的?(3)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大家发现,某个行为能否被现在的自己接受,取决于当时的感受好不好以及对自己的帮助大不大。学生们对班级规则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大家一致认为班级规则不仅要告诉大家该做什么,还要告诉大家该怎样做;不仅要指向具体行为,还要帮助大家进行判断。这样,我们的班级规则从最初的16项变成了3项:第一,客观阐述事实;第二,以尊重的方式行事;第三,以促进彼此发展为目标。“3项规定”并没有具体指向于某种行为,但给出了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当学生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可以对照一下这个“3项规定”,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也会来看下这个规定,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就这样,班级的人际环境一下子简单起来,无论是哪种具体行为和情形,学生都可以对照“3项规定”进行判断。一段时间后,“3项规定”成为我们班级的最高行为准则,成为维护尊重友善的班级环境的有力保障。

三、“提醒制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班的“提醒制度”产生于一次关于如何让大家迅速安静下来的讨论活动。开学第一天,我们班进行了几次大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很热烈,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讨论结束后大家无法立刻安静下来。于是我问大家:“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快速安静下来呢?”

学生们很热心,积极地帮我想办法。小宇说:“老师,你要选一个声音洪亮的班长。”我说:“如果班长发话了,可大家还是不能立刻安静下来,怎么办呢?”小力立刻说:“罚他呀,罚站、罚跑圈、罚做值日、罚唱歌都可以。”调皮鬼强强还提议画一个大嘴巴,制成面具,给不肯安静的人戴上。

此时,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不能立刻安静下来”这种情形是一个错误,是错误就需要被惩罚,这让一些学生暗生警惕,开始寻找理由力证“不能安静是无心之过”。眼看着一场争论就要发生,我没有进行评判,而是提出了建议:“我有一个方法,当我希望大家安静的时候,我就举起我的右手,然后你们就安静下来,好不好?”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此时,我接着问:“可是有的人没看见,继续讲话,怎么办?”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一起喊他的名字,让他安静下来。”我说:“有没有不需要讲话就可以提醒他人的方式呢?”他们仔细想了想,然后说:“我们也举起右手吧,每个看到老师举手的人都举起手,这样,还在说话的同学总会看到我们的提醒的。”

一个关于提醒大家安静下来的约定就这样形成了。学生们很开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用尊重的方式提醒大家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做恰当的事。在此基础上,我们班的“提醒制度”应运而生,一旦遇到不恰当行为,学生们就会按照“提醒制度”的流程一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年多来,我们按照“提醒制度”的流程先后解决过关于迟到、沉迷手机、拖延症、课上说话等一系列问题。每一次启动提醒流程的时候,学生们都是快乐的、兴奋的、自豪的,因为在这一刻,他们不仅向更好的自己靠近,而且帮助同学变得更好,帮助班级变得更好。

逐渐地,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成为班级里稳定的思维方向和行为特征。当很多人为繁重的学业而苦恼时,我们班的学生已经使用任务单来规划时间、提高效率;当疫情防控期间家长担心孩子们荒废学业时,我们班的学生已经组建起学习共同体,自主管理、定期交流分享;当数学考试时的计算问题影响到成绩时,我们班的学生归纳错误类型、策划计算竞赛;当语文成绩暂时落后时,我们班的学生讨论复习要点、责任落实到人……“提醒制度”激发了学生身体里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他们满怀希望、乐观自信,班级里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气息。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者消失。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可以被塑造的,强化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开学初的三大活动,我们逐步建构起尊重、友善

附:“我与责任共成长”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一、教育背景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演讲、座谈等方式,表达了对当代中国青少年所寄予的殷切期望,鼓励青少年要勇敢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恪守责任担当,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初一的学生对责任有一定的认识,也有担当责任的热情和激情,但在部分学生心里,责任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位于遥远的未来。只有把责任照进现实,将责任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行为,才能让学生理解责任的真正含义。基于此,我设计了此次主题班会。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启发学生对“责任”这一概念进行理性思考,厘清责任的内涵与外延。

情感方面:丰富学生对“责任”一词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行为方面:制订学习目标,主动承担起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了解学生对于“责任”的认知程度。

学生方面:排练情景剧,制作班级风貌小视频。

四、实施过程

(一)责任初体验的班级人际环境,为学生们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提供了外部支持,从而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幸福感。

(课前循环播放歌曲《少年中国说》,字幕滚动播放歌词)

1.讨论:请用一个词说出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明理由;请说出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歌词,并说明理由。

2.思考:什么是“责任”?请给“责任”下个定义。

3.小结:青少年的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4(.展示调查问卷结果)教师:有人从“责任”中感受到负重前行的压力,也有人感受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力。到底什么是责任?现在的我们能承担哪些责任?肩负责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会使我们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变吗?(学生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营造轻松、开放和安全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同时,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呈现已有的观念,初步了解学生对“责任”与“承担责任”的认知程度,为之后的环节做铺垫。

(二)责任再探讨

1.情境设置:课堂上,大家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时间到了,需要立刻安静下来,老师举起右手进行提醒。

2.讨论:老师举起右手时,你该怎么做?

3.学生再次给“责任”下定义。

4.小结:责任有三层含义,分别是做好分内事、传递正向信息、承担责任后果。

5.议一议:学生的分内事有哪些?

6.教师:请给上述事件分类,哪些属于个人责任?哪些属于家庭责任?哪些属于社会责任?

7.小结:责任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是从我们内心里迸发出来的热情和力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的内心里会有强大的力量,会勇敢地面对困境、承担后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体验性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晰“责任”的内涵,感受到“承担责任”触手可及,认识到“承担责任”与美好生活的关联,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

(三)担责显能力

1.学生表演《一场作业带来的风波》情景剧。

2.讨论:你有没有想到比小王爸爸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小王有没有机会缓和矛盾,阻止冲突发生?

3.小结:小王没有做好自己的分内事,逃避责任,是事件的起因。小王爸爸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导致问题升级。小王爸爸应该采取尊重的方式,帮助小王改正不足。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情景剧帮助学生从旁观者的视角观察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断丰富感性体验;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向理性升华,不断强化情境体验的成果,将“承担责任”由抽象的概念具体为生活中的行为,认识到“我的现在我有责任、我的家庭我有责任”,进一步加强“承担责任”的意识。

(四)尽责显价值

1.PPT播放学生自制的《快乐班集体》视频,依次展现学生们互帮互助、互相鼓励、拼搏奋斗的画面。

2.思考: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如此开心?

3.小结:梁启超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责任让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在尽责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这让他们倍感振奋,也无比自豪。

4.小组讨论,在本组内推选出一到两名“班级阳光少年”,阐明推选理由,撰写颁奖词。

评选标准:始终如一,坚持做好分内事,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班级负责、对社会负责,能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

5.每个小组为推选出来的阳光少年颁奖,并宣读颁奖词。

6.教师:责任,就潜藏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今天你们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不断积累,未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定是尽职尽责的人。如果是企业家,一定做诚实守信、不断创新的创业者;如果是教师,一定做恪尽职守、用心育人的园丁;如果是医生,一定做悬壶济世、急患者所急的白衣天使。我们在各行各业中默默耕耘,所有人的努力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为集体尽责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与“家”“国”“时代”之间的关系,明晰“承担责任”的深刻意义,使“承担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稳定、持久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T恤责任班级
“夏”天到了
班级“无课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神奇的笔
责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