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德在场:“励实”青年的品格提升实践

2021-12-02

江苏教育 2021年67期
关键词:江阴德性美德

赵 华

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基本哲学假设是“人的品格是可以提升的,人的德性是可教的”。人的品格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须以儿童为中心;具有道德性和统一性,须以美德涵育为指向;具有连贯性和独特性,须一以贯之;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须在实践中体悟。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江阴一中”)作为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实践者,以“励实青年的在场行动”,以“构建美德场境,实践人人在场”的育人担当,砥砺新时代青年人的品格。

一、人人在场的美德之境

1.江阴一中的“在场行动”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实践。

儒家先贤将伦理道德秩序的基础推至普遍人性皆有的“心”,把至善行为看作生活的终极目的,提出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道德教育序列,以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道德修养方法。江阴一中的品格涵育目标设定为“励实”,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浩然之气”“后其身而身先”的君子之风。一个“励”字,即励德成人,指向美德生长;一个“实”字,即尚实成才,指向美德实践。由此,江阴一中的“美德在场行动”,是青年人以至善品格投入民族复兴大业的宏大叙事。

2.江阴一中的“美德在场行动”是德性可教、美德可实践的具体表达。

古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探讨过“德性是否可教”“如何施教”等问题。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强调人的理智本性贯通在道德本性之中,德性具有整体性和可教性,据此,江阴一中的学生品格涵育特别重视青年人的“整体学习”“群体化育”。柏拉图发展了德性教育的内容,将德性知识的教育实践纳入对“至善”理念的无穷追寻之中,强调“美德”终身追求和完善的特性。江阴一中以构建“人人在场的美德之境”通贯性诠释了中西方的德性文化。

3.江阴一中的“在场行动”实践说明美德具有生长力。

中西方思想家都认可德性的可教性,可见,人总要进行本能状态和自然欲望的调控与改造,也意味着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及德性品行的养成,是生命个体自然存在的超越。中西德性理论都非常重视德性与教育的内在关联,教育都被看作是滋养美德、传承美德的基本方式。德性养成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进程,德性养成是教化的结果,教化即教育和感化,在古希腊语中,意味着“教并使习于所教”。中西方对于教化思想的历史都是源远流长,它们都关注塑造人的理智能力、情感气质和欲望趋向,力求三者融合,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人受到一种全面教化,获得一种全新品质。在德性教育实践中,西方重视“内”与“外”、“德”与“智”的区分,强调外在“教化”,儒家则讲求“内外双修”“德智统一”,侧重个人内在修养、内在自省和自律。

江阴一中以“在场行动”作为品格涵育形式,将中西方的“外在锤炼和内在修为”紧密融通,内化在道德实践中,结合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贯通在生命的成长历程中,这种“励实性”的成长叙事,印证了美德是有生长力的。

二、“励实”青年的德性生长样态

“励实”青年是江阴一中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中沉淀出的育人目标的个性表述,是学校对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特质的回应,是学校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的育人定位,是高品质高中的教育责任与当代追求。人至上,德为绳。“励实”内涵是:励德成人,尚实成才。“励德成人”是立世为人之本,“尚实成才”是处世行事之方,其行为表征为: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意识、敢于实践的行动、心怀世界的胸怀,可进一步概括为“学习力、创新力、实践力和包容心”,落脚点在“包容、宽容、大容”,本质是“至善”美德,“明德”心智。“励实”青年特别强调“励”在前,即德为先;特别强调“实”在场、在人的终身发展中,将德性融入实践,成为有美德的实践。

1.“励实性在场行动”是全场境道德学习。

“在场行动”是指在直接性、无遮蔽性、敞开性的场域中实现道德学习成长方式的转型,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德性习养学习化、德性习养生活化、德性习养活动化、德性习养全程化”的育人方法,旨在凸显德性养成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场行动”是指通过搭建校内校外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域”中“移步换景、感同身受”,激发自我生长的力量,从而实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与品格的提升。“在场”是“行动”设计的前提,“行动”是“在场”的重要形式,只有作为“行动者”才能使“在场”成为可能。通过体验活动的设计、体验场所的建立、体验课程的开发,促使学生通过行动更好地链接自我、社会与未来,从而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探索社会、发现未来。

“励实性”的在场行动是全场境道德学习,全场境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心灵空间;不仅有理性思考,也有感性表达;不仅是活动体悟,也是身心一体的。全场境道德学习,既构建群体道德时空,也尊重个体道德境域的构建,更观照了新时代青年的为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

2.“励实性在场行动”的五种实践形态。

江阴一中的“在场行动”主要以五种实践形态展开。一是职业项目体验课,以生涯教育为抓手,系统设计课程、活动和体悟空间。学校在不同年级设计开展了“升级型”生涯理解课程和活动参与项目,如模拟招聘会、职场体验活动、高校专业专题研学、职业倾向测试等。二是社会组织经历课,以社会各种公益和政府组织机构为实施主体,梳理和建构多系列的“经历课程”,如各种公益参与活动、场馆课程、生态农庄课程等。三是主题文化理解课,以学校跨学科师资及专业人士为支持,开设主题文化理解课程,如红色文化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主题、地方文化主题等。四是生活成长模拟课,五是农事劳作创造课。五种实践形态,分别涉及“职业、创业、学业、专业、农业”等模块,走出一条“五业融合,生命自觉”的在场学习之路。

3.“励实性在场行动”涉及六大场域,为“在场”学习提供平台。

学校围绕五种实践形态,在六大场域开展富有实效的体悟式活动,围绕项目育人目标,以课程设计与建设为前提,以项目构建与平台搭建为载体,以“在场行动”为表征,通过六大场域的建设,以“五种实践课程”作为组织实施载体,使青年学子在“进场、秀场、悟场、和场、胜场、出场”过程中提升品格。“进场”突出人人有角色、人人讲设计、人人深参与;“秀场”强调青年人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性实践;“悟场”要求青年人反思、重构、省察,尤其是要对照自己的德性养成;“和场”重视具身学习,强调“代入感”;“胜场”突出自我顿悟、道德进阶、超越自我;“出场”则意味着在场习得的“随身性”,让高尚德性和至善品格成为习惯、内化内嵌。

三、德性升格的时代意义

江阴一中“在场行动”具有新时代青年德性升格的实践价值。西方的美德伦理是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传统或世俗—实践—共同体—幸福生活”是其基本图式,儒家圣贤的德性伦理是做一个“明德至善”的人,“修身—躬行—生活—成人”是自我生存图景。江阴一中的“在场行动”则兼具东西方德性升格的优势路径,既重视“外在实践训育”,又强调“内在道德修为”,更重视“全场境道德学习和群体内伙伴教育”,因此,这种“在场行动”具有时代意义,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意蕴,是涵育新时代青年优秀品格的实践创新。

江阴一中的“在场行动”是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特色实践。它生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于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革命文化,生根于中国大地。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美德导向锤炼青年人的优秀品格,是美德涵育的重要方式,建构起品润格馨的育人场境。

猜你喜欢

江阴德性美德
魅力江阴
诚实是美德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苏格拉底论德性是否可教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道人善即是善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