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协同:让个人和组织共同进化——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架构与行动哲学
2021-12-02陆平
陆 平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师培养模式已经被推广多年,成为当下教师培养和研修方式的重要选择。组织成员在领衔名师的引领下,一起成长,一起创造,一起承担课程研发,具有去中心化、草根性等诸多优点。然而,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建设理念、组织管理、课程研发等方面少有成熟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参考,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更多依赖领衔人个人的经验,组织管理科学性难以保证,组织形式单一,课程碎片化比较严重。当今社会,互联网不仅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跨区域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用分布式智能而非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可能性。作为有多年名师工作室领衔经历的一线教师,笔者尝试从三个维度剖析在线协同方式视角下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理念、组织架构和实践路径。
一、让“名师”成为“人师”:名师工作室的内涵界定
弗雷德里克•莱卢在他的《重塑组织》一书中指出,在当下瞬息万变、复杂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和个人都要不断变革。他总结出适合互联网时代“青色—进化型组织”的特点是去中心化、自主管理、个体和组织的宗旨和愿景一致、同步成长。“青色组织”理念为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建设提供了理念支持和实践范本,然而如何建设名师工作室,需要对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和特征做学理上的澄清和界定。
1.“名师”何以“名”。
何为名师工作室?有必要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澄清和界定,以确保工作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高品质的推进。首先应该明晰何为“名师”。名师,一般是行政上对教师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推动教师教育的一种措施。对教师而言,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因此,说到名师,大家往往更侧重于其外在的“名”,忽视对其内在精神追求及特质的解读和深度挖掘,如此稍有不慎,对工作室的发展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名师“名”在哪里是核心问题,名师应该“名”在其专业良知、专业本领,在其仁爱之心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唯有如此,名师工作室方能助力领衔人个体和各种层级的教师更好地发展专业。
2.名师工作室应服务于“人”。
名师工作室不是专家的实验室,它应该成为从科研成果到实践运用的纽带与桥梁,更多地为“平民”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与保障,为学科的健康发展发出声音,为更多一线辛勤努力的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供平台和支持。“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领衔人应该是“人师”,和同伴共同支持学习社群,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协作者、引导者,甚至教练。名师工作室起点和归属都应服务于“人”,为了“人”的发展。
3.名师工作室的内涵与特征。
名师工作室应该是进化型组织,组织的目标是进化的,运作方式也是变化的、流动的。成员和组织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与组织一起进化、发展。组织里的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去感知组织的张力和机会。组织基于成员需求并发展成员需求,通过结构化课程保证组织进化和个人发展相匹配。在组织中,重要的不是要每个人都平等,而是要让所有的成员都成为最强和最健康的自己。
二、从“线下”到“线上”:建构新型工作室的组织架构
工作室建设要打破传统金字塔管理结构,重塑组织结构,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进化相匹配,帮助每一个同伴获得更优、更高品质的专业生活。显然,这一切取决于组织的架构和机制运作。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在线协同方式进行组建架构,打破时空的成长物态、隐形环境,初步形成了名师工作室的组织理念、架构与学习空间建构的一般策略。
1.组织理念:让每一个人皆可见。
集体是一个生物系统,是化学反应的结果。一个好工作室要打破金字塔结构,工作室的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所有的声音都有分量。在这样的组织理念下运作,工作室不仅能够释放和发展团队成员,也能激发领衔人和其他成员的潜能,帮助他们变得更加身心完整。
2.组织架构:每个人都对组织负责。
进化型组织要尽可能减少规则或管控,让每一位成员都对组织负责,让每个人都处在组织的表层,一同响应外界的张力,随着任务或学习内容的不同,形成学习小圈子,然后选择角色、自我管理,并对组织的发展负责,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进化相匹配。
笔者所在的工作室施行的是“并行∙互嵌”式架构,整个组织分三个层级,合伙人、枢纽牵头人、团队教练。合伙人又称小圈子,一般由几个人组成,他们合作完成某一个项目或开展活动月策划与实施。枢纽牵头人帮助各个小圈子(合伙人)处理共性问题,如共读活动牵头人,阅读成果汇编、微信推送等工作。团队教练一般是领衔人或团队中有影响力的教师,帮助所有小团队互相交流创新与实践的经验,同时还包括经费的支持、活动过程性支持和指导。
在这样的组织中,形式服从需要,角色的产生、消失与变换是流动的,因此,组织内部的权力是分布式的,一有问题产生,就会组建新的小圈子,形成新的决策。笔者工作室有36位成员,每三人为一组组成一个小圈子,领取一个月的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任务,合伙人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尽可能跨学科、跨区域、跨年龄,目的是让学员的职业背景、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多元化和异质化,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并承担各自的责任。小圈子也可以发生变化,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兴趣和专业特长,选择共同的项目或主题开展相关研究与活动。比如,对教育科研方法感兴趣的教师,可以组建一个小的学习圈,开展主题研究,研究成果在工作室分享。
3.在线协同:打造立体学习空间。
当下众多的协作文档、即时通信和视频会议成为协同管理、工作和学习的三大基础平台,为在线协同工作提供了可能。我们借助协作文档平台,如使用“腾讯文档”即时收集教师们的读书心得,使用“石墨文档”管理协作文档和在线分享,实现了内容的同步。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实现文字与语音的实时交流,发布工作室活动和成员间互动的信息,通过腾讯会议或ZOOM平台实现远程实时面对面的沟通。
三类在线协作平台消除了文字、语音、视频、图像层面的沟通鸿沟,成为工作室协同学习和组织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平台,解决了传统组织场景中跨实践、跨地域、跨组织的协同挑战,也为大家搭建了立体学习空间,实现圈内圈外、区里区外、虚实融合,这让组织自成一统,又有着良性的微结构,同时也与外界保持良好的互动。
三、从“碎片”到“系统”:名师工作室的课程建设
解决了方向、组织架构的设计,工作室的建设路径便会更加清晰。工作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人”的发展。作为发展共同体,首先要基于需求,为教师设计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变革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成为学生学习优秀的支持者。
1.基于需求,设计结构化课程。
顾泠沅教授认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扎根于中小学校,尤其是活生生的课堂”。他提出教师在职学习的三定则:要扎根“内在需求、鲜活经验、行动反思”,扎根越深,越有效。因此,课程设计要回到学习的本质、人的需要、时代需要来进行系统架构,关注学习理论、关注脑科学、关注新技术的应用。
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时代变更、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构化课程不代表固化的课程,课程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根据成员的需求,设计如下五个维度结构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阅读课程、科研项目与同伴课程。理论课程主要指专家线上线下提供的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合伙人为每个月设计的各类线下教学观摩、研究课、课程研发等内容,扎根于活生生的课堂;阅读课程为每周线上共读课程,一位教师领读,大家分享收获、探讨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行为;同伴课程是工作室成员根据个人专业特长研发的微课程。
2.教师变身学习者,洞见学习本质。
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教会学生学习是当下和未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首先要成为优秀的学习者,这便需要为教师们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沉浸式学习课程。由于疫情的缘故,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这也要求教师团队的研修方式及时更新,让在线协作学习、协作研发课程成为教师研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隔离,工作室成员自发寻找学生居家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设计研发了多项PBL课程。针对居家学习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教师们合作研发“家长不叨叨”项目式学习课程,为需要的学生和家长开设亲子课程,帮助家长优化亲子沟通的方法和行为,帮助学生寻找家长不叨叨的种种措施,学习情绪管理、学习管理和时间管理等多种方法。
教师在线合作共读《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学习大概念教学的理论。为了帮助教师学习PBL课程研发的方法,工作室聘请专家进行线上沉浸式学习,引导教师们将纸质书籍上的理论落地生根。当教师变身学习者开展沉浸式学习时,原先熟视无睹的教育教学行为被看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洞见了学习的本质。成为好的学习者,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更好的自己,也能让教师在课堂中看见更多的学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洞见复杂教育现象背后的真义,形成自己的远见,并付诸实践。
3.形成学习闭环,让教师深度学习发生。
学习是完整的闭环,有着自身的结构,作为去行政化的名师工作室,如何进行学习管理与评价,让教师的学习有评价、有反馈、有迭代,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促进深度学习发生,帮助每一位教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是一个学习型组织饱含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学习和成长本质上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即便是自主研修,也需要同伴互助、良好的专业支持和同伴的反馈。在工作室建设初期,我们通过过程性成果来评价成员的学习成效,还通过签订“学习合约”“同伴监督”等方式进行过程评价与反馈。在新型的组织结构中,其实学习管理、控制与评估并未消失,只是这些任务不再仅仅集中于某个人,每位同伴都是管理者,都是监督者。管理任务已经被分散得无处不在,组织中,虽然没有了全职管理者,但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履行职责。因为,伴随每一个项目学习或主题学习,都可以立即形成一个小圈子,小圈子的角色可以重新赋予,在更小的组织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对一的交流和反馈,以不断地迭代自己的学习成果,让高品质的学习发生。丰富的在线平台为评价反馈提供了多种可能,各种打卡工具,包括“问卷星”等评价工具都让评估变得轻松有趣。便捷的数据采集,大数据精准反馈,也让评价和反馈变得更有针对性,使学习完成度越来越高。
工作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融合共创的工程。领衔人是点灯人,照亮他人。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寻找教育梦想的人。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说过:“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优秀的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每个个体都是完整的,每个人都得到尊重,每个人的声音都会被听到。然而,建什么样的工作室,如何实施自己的课程,需要我们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有脚踏实地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工作室的组织如何进化,每个个体如何在组织中更好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如何进行课程共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