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寿经济背景下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

2021-12-02杨晓泽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精神

杨晓泽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100039)

一、绪论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 年)》,65 岁及以上的人群将是未来全球增长最快的年龄组。2019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数量约7亿人;到203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12%,预计10.2 亿人;到2050 年该比例将升至16%,预计15.5 亿人;到2100 年可能达到近23%,预计25亿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将潜在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

随着现代科技与医疗的发展,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高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长寿时代造就了长寿经济。中国老龄协会在2019 年5 月发布的《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指出,在2020 年我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79万亿元。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这将推动我国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2016 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16 万亿元。要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将不断受到关注,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养老。

长寿经济背景下,老年人消费观念不断升级,消费内容呈现出层次性、多元化,并且新时代的老年消费正在经历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的过渡阶段[1]。从最初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线下消费,到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的线上消费;从解决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家政护理等健康问题,到闲暇生活的旅游体验、志愿活动等精神需求。

当前,国内长寿经济还未形成规模,老年人养老需求也未得到充分释放。基本生活支出与健康消费依然是老龄人群的消费重点,并且老年人消费结构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也有较大差异性。因此,在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需要重点研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老年人养老需求可分为物质养老需求和精神养老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障的不断健全,老年人的基本物质养老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对精神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为老年人精神养老需求提供了物质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

目前,国内养老方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在家庭生活中,老年人可以得到心理慰藉,同时通过参加社区或老年大学等组织的诗歌朗诵、书法绘画等活动,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促进老年人的精神健康[2]。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会更注重养老的品质与精神享受。旅游也成为老年人精神生活新追求,尤其对低龄老年人。此外,在养老观念方面,大部分偏远地区存在“重物质养老,轻精神养老”的现象,将赡养老人片面理解成物质供养,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3]。

二、老年人精神需求分类

精神赡养需要通过语言沟通、行为互动、情感交流等方式来实现,以帮助老年人获得精神支持与精神满足。按照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类别,可分为五类:情感关怀需求、心理健康疏导需求、社交与休闲需求、文化教育与学习需求、美好人生成就需求。

(一)情感关怀需求

老年人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与年轻时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需要逐渐适应生活中的他人照料,需要有家庭、朋友、社会等方面的情感支持、理解与包容。亲情关怀是老年人最在乎的情感。在情感方面,老年人需要家庭成员的认可与支持,并保持一定频率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以缓解变老过程中遇到的孤独和不安情绪。同时,生活重心的改变,使老年人更注重友谊情感。老年人在与朋友的联络交流中能得到极大的情感满足。同龄人对过往经历可以感同身受,更容易找到情感共鸣。此外,退休后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内心渴望继续参与社会生活,比较关注社会动态[4]。可以通过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满足老年人的社会情感需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回馈社会。

(二)心理健康疏导需求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变迁及现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老年人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但是,老年人在社会适应、应对外界刺激、心理调节等方面能力相对较弱。为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老年人需要定期开展心理疏导,学会正确看待生命中的不完美,以缓解心理压力。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知识接受能力都已不如年轻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在现代数字化消费、多功能设备使用等方面适应性较弱。此外,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社会生产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空巢老人”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社会变迁容易给老年人造成孤独感、失落感、抑郁与衰老感等。为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需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在应对外界刺激方面,老年人由于心理衰老等原因,对事情反应会更为激烈。家庭矛盾、生活纠纷、意外事故以及亲人亡故等都会给老年人带来精神伤害。

另外,老年人已有长期形成的、固有的心理惯性,与现实生活的碰撞有时会形成矛盾。比如,知识老化和收入降低带来的自卑感,独立生活与需要照顾的依赖感,生活中存在逃避解脱与恐惧死亡的衰老感等。面对这些矛盾问题,老年人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正确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逐渐化解矛盾,实现心理平衡。

(三)社交与休闲需求

老年人闲暇时间较为宽裕,在有稳定经济基础前提下,会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或参与休闲性质的社会活动来消遣娱乐。老年人也会因社会背景、文化层次、兴趣爱好、年龄层次等而自发地集聚、结识。对于闲暇时间,老年人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与兴趣的休闲方式,如益智类、兴趣类、运动类、社交类等活动。但是,不同地区的精神养老服务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一般城市的养老服务较为完善。城镇退休老人有较为富裕的经济基础,更注重生活品质。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有浓厚的兴趣,对旅游等休闲方式也更加容易接受,能在户外休闲中,寻找到精神享受和满足。(2)乡村地区物质养老服务缺乏,老年人没有专门精神养老组织机构和场所。并且经济压力使老年人较少考虑精神文化养老,更多是以熟人聊天、看电视、打牌等方式作为主要的精神娱乐内容。(3)总之,物质养老服务无法真正告慰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精神养老服务作为必要补充。

(四)文化教育与学习需求

文化养老作为积极养老理念,对更新老年人知识观念,提升老年生活品质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让生活日益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的特征,老年群体对智能手机、移动支付手段等应用也逐渐得到普及。我们正建立和完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老年人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并满足自身需求。

一是老年人的阅历和经验丰富,在工作资历、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有年轻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固有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等也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会产生失落感。另外,身体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使不断衰老的老年人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其内心渴望了解更多的慢性疾病知识。

二是学习是最好的养老,是老年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老年人学习需求强烈,很多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老年人对智能技术应用、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生活缴费、金融服务等生活方式有较强的学习需求。通过接受再教育能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现代生活,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与时代同步,避免落入网络诈骗等陷阱。

(五)美好人生成就需求

人生是需要成就感的,对步入老年阶段前未完成的心愿或遗憾,老年人会更加在意。相对老年人其他精神需求而言,美好人生成就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可以通过参加竞技性活动、团队性竞赛、公众性展示等方式,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获得成就与荣誉感。有的老年人则希望利用闲暇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如练习书法、演奏器乐、户外旅游、家庭美食等,以获得幸福感。有的老年人在忙碌半生后,开始弥补自己过往经历的遗憾,如老年人的“大学梦”、对亲人愧疚的弥补以及参加老年游学等。

三、老年人精神需求特点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养老基础上的,与老年人的人生经历、社会关系、主观认知、家庭背景等有密切联系。

(一)多样性

老年人精神需求受年龄、生理、经历等个人因素,以及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这些因素影响着老年人的精神满意度和精神诉求。并且老年人的阅历、个性等也不尽相同,在精神需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特征[5]。此外,城市老年人与乡村老年人由于物质养老条件的差异等,在精神需求方面两者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体现了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城市老年人在精神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以满足对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的需求;乡村老年人在精神需求方面则体现了泛娱乐性。由于乡村精神养老内容匮乏,老年人自发选择打牌、电视、跳舞等活动,以弥补精神需求缺口。

(二)层次性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有层次性特征。根据老年人对各类精神需求的倾向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需求包括情感关怀需求、心理健康疏导需求;第二层次的需求包括社交与休闲需求、文化教育与学习需求;第三层次的需求是美好人生成就需求,是建立在其他需求层次之上的,属于人生追求与理想的高层次需求。

四、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建议举措

(一)建立精神养老奖罚制度,弘扬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

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精神养老奖罚制度,定期召开精神赡养评比活动,对积极赡养老人且孝行突出的家庭要通过媒体、宣传栏等方式进行专题报道,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对于蓄意伤害老年人精神状态、心理健康,且对待老人情感冷漠的家庭要进行批评和走访教育,对知错不改者要进行一定的经济惩罚。此外,在社会上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事迹,创建尊老敬老的孝道文化氛围,重视家庭亲情慰藉文化观念的培育与建设。帮助“空巢老人”建立社会支持力量,切实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

(二)建立老年人终身教育机制,助力老年人精神养老

要积极构建社会终身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当前,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老年人正逐渐成为数字化消费的生力军。在城市,使用智能手机已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必选生活方式。如在手机上学习老年合理用药、老年心理、老年护理学等实用课程,满足精神养老的需求。而大部分农村地区,老年人受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有效提高精神养老的质量。因此,需要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建立适合不同老年群体的终身教育机制,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老年人的学历教育,提高老年人知识文化水平,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满足感。如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设计的老年学历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服务,并在专业设计方面有针对性地考虑老年人实际需求,灵活进行课程设计,在学制方面结合学分银行进行认证,为老年人学习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三)丰富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推进老年消费市场发展

鼓励基层社区及各类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提升精神养老服务设施水平。依据老年人需求举办歌舞表演、健康讲座、文化展览等可以丰富精神世界的活动,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同时,要做大做强老年健康产业,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并充分进行老年消费市场的调研,重视老年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城市老年人相对来说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兴趣爱好、旅游休闲等享受型消费有较大动力,要创新产品设计,满足老年人的中高端消费需求;乡村地区老年人精神养老供给缺乏,需要加强精神养老组织建设,如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等。加大精神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健身广场、老年图书馆等。

(四)倡导老年志愿者服务,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老年人担任志愿者能够缓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发展问题,同时能缓解老年人的精神寂寞,因此近几年老年志愿者也在逐渐增多。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老年人拥有较多闲暇时间,组织老年人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让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这样既能帮助老年人找到生活中的自我价值,也能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另外,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的发展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但在体力和精力方面是有限的,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组织平台和理解支持,根据老年人身心条件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弹性工作机制,推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市场[6]。

(五)完善精神养老法律法规,制定量化标准与规定

老年人对家庭生活有着强烈的情感关怀需求,是精神养老的第一层次内容,对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2018 年12月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规定了家庭赡养,并明确提出“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但并未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与规定。可以借鉴国外对老年人养老的法规规定,制定家庭赡养的具体量化指导标准,如在瑞典、芬兰等国家,在法律中量化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居住距离、回家探访父母的频率等,为老年人精神养老服务提供法律保障[7]。

(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老年人精神自养能力

老年人有限的体力与精力限制了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同时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的下降也会使老年人在生活中情绪相对不稳定。要通过教育与宣传等方式,帮助老年人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正确看待步入老年阶段的正常变化,学会接受并善于处理身边的变化,降低对他人的依赖,并理解子女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辛苦[8]。同时,鼓励老年人学习并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帮助老年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将生活重心调整到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方面,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正确看待个体衰老过程中的现象,自身创造条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精神自养能力。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精神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