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透视思想的美学特征与设计思维拓展意义

2021-12-02齐海涛马世梁

国画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物画中国画美学

齐海涛 马世梁

(作者单位:齐海涛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马世梁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

透视学理论及方法是绘画、艺术设计等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技能。目前,透视学主要采用以西方焦点透视理论为主的训练模式,培养艺术家和设计师具备空间想象与立体表达的能力。不同于西方的透视学理论,中国画对透视的理解和表现更加灵活和多样,更凝聚着东方的审美特征与哲学思想,对现代设计思维的拓展和当代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基于创新溯源的思考,我们可以将中国画多元、自由的透视方式和美学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中,通过对东西方不同透视技法的综合应用,培养艺术设计的创意感知能力、传统艺术精神的解读与应用能力,深度拓展设计思维,使现代设计彰显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特征与传统绘画的哲思之美。

一、中国画透视思想的类型分析与美学特征

中国画通过水墨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胸中之意,强调作者心境、感受的真实表达,这也决定了中国画的透视法则是为画面的自由挥洒服务的,而不是对艺术和意境追求的限制。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绘画透视思想的多样性和自由性,这是焦点透视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形态和黑白画面构成美学,形成了浸润画家精神情感的灵动画面构成,巧妙的透视运用使有限的画幅给人以无限的“空间想象”,这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征。中国画的透视原理凝聚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思维与东方美学思想,为现代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提供了极具传统人文内涵的借鉴与思考。

1.传统绘画“远近”透视法

“远近法”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透视思想,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透视概念。战国荀况在《荀子·解蔽》篇中写道:“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1]“远近法”根据物象所处不同远近的空间位置,决定绘画的形状大小变化、用色的浓淡处理、景象的简繁描绘。这种具有浓厚本土文化意识的透视方法表达了不同物象的相对空间位置,与西方焦点透视相比,它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具有较强主观倾向,更加注重画面的“主观体悟”与“意象表达”,同时也体现了与传统绘画思想精神相一致的特征。

2.传统山水画“六远”透视法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之一,以山川河流为描写对象,讲求意境之美、气韵生动,凝聚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与和谐的人文生态观。山水画的透视思想历史久远,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2]中国山水画透视体系在宋代趋于完善。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其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3]之后北宋画家韩拙又补充了“阔远”“迷远”与“幽远”,合为“六远”。“六远法”使山水画透视法趋于成熟,也彰显了其构图与美学的显著特征。

3.传统人物画透视法

传统人物画透视与西方焦点透视原理差异较大,对于人物的描绘有其独特的处理方法和多样的透视规则,体现着本土绘画的显著特征和哲学思考。传统人物画中,人物无论主次、前后、高低,一般以平视透视角度描绘,忽略焦点透视变化。在人物的空间位置表现上,“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往往被忽略,为了达到画面的表现效果,甚至也会出现“近小远大”的主观处理,这与绘画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传统人物画的显著视觉特征,代表性的人物画透视法有“身份透视”和“姿态透视”等。

(1)身份透视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作品。画卷通过五个部分记录了韩熙载与宾客们赏乐、观舞、休憩、清吹、送别等生活画面。画作中人物塑造主次分明,尤其对韩熙载的表现刻意而深入,以“主大从小”的方式来展现其高大的身形和生动的情态,用人物“身份透视”的画法突出他在全图的中心地位。《韩熙载夜宴图》充分展现了传统人物画“身份透视”的构图法则和美学特征,强化了画面的表达内涵和思想深度,更通过人物的传神描绘和巧妙处理暗示了当时政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2)姿态透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画卷用鸟瞰式全景法在长卷上将纷繁复杂的生活场景展现在有限的画幅之中,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的热闹景象和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画作在复杂场景描绘的同时更注重不同人物的角色表现。全图展现不同阶层的人物数百个,且服饰、表情、动态各不相同,尤其注重不同身份人物的姿态描绘,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栩栩如生,小而不失其势,是人物画“姿态透视”表现的佳作。

4.传统绘画类轴测投影法

“类轴测投影画法”是中国画在表现建筑、亭台、家具等空间形态物象时特有的透视方式,类似于现在的正面斜轴测图。“类轴测投影画法”通过轴测形式的正面、侧面与顶面的描绘来表现近景建筑或器物对象;或者采用类似立面轴测图的形式,只描绘建筑的左右两面,顶面和底面呈水平状,来反映远景建筑的宏大场景。中国画中的“界画”大多运用了类轴测投影画法,来展现殿堂、庙宇等建筑物的雄伟体量感和宏大空间感。

二、中国画透视思想对现代设计的思维拓展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是极具本土特色和独到见解的绘画形式,不仅在呈现内容上丰富多样,绘画的透视思想也是自由多元的,不受空间的制约和自然物象的形态限制的,也不会拘泥于单一的某种透视原理,这是西方焦点透视法则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画的多元透视方法和思想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及视觉设计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语汇与创新手法,深度拓展了设计思维方式与艺术表达形式,彰显现代设计的传统文脉语义。

中国画透视思想也可融入设计基础训练中,充分发挥传统透视理念对现代设计的思维拓展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透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将透视学理论讲授与主题设计或艺术创作相结合,将中国画的多元透视方式和美学思想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东西方不同的透视方法和透视思想的学习、掌握和应用,来培养学生对物象和空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进入设计思维的创新与构建,为后续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极具东方美学特征的中国画透视技法更蕴含着传统的艺术观念与哲学思想,能够启迪学生对东方传统艺术精神的认知与把握,不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力与传承创新力。

三、基于中国画透视思想美学特征的设计思维拓展训练

为了能更好地将中国画透视思想的美学特征与设计思维训练相结合,笔者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开设了“造型透视基础”课程。课程打破了常规以西方焦点透视为主的空间透视教学和训练模式,将中国画多元、自由的透视方式和美学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分析、训练与创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高效把握传统透视的思想特征与构建方式,并应用于创作设计中。

“造型透视基础”训练集中在48学时内进行。课程在讲授普遍性、规律性的西方透视规律的同时,更注重自由的、以画面表现和意境传达为主导的东方透视思想的解析与创作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透视方法和美学思想有充分的认知和灵活的把握,“造型透视基础”训练分四个循序渐进的部分组成:理论部分——东西方透视方法及思想讲授,解析部分——不同透视形式的构成法则与分析解读,实践部分——通过绘图训练加深对透视方法的把握和应用,创作部分——运用限定的透视构图形式完成一幅主题性创作,如根据《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透视方式”,以“自己的故事”为题进行绘画创作。课程通过这四个训练部分,用灵活多样的解析与表达方式,把不同的透视思想、绘图方法与主题创作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多样的透视方法和思想来源,训练灵活应用透视方法的实践能力、创新构建空间的表达能力,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和专业设计拓展广阔的视域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中国画是极具本土特色和文化特征的绘画形式,画面多元、自由的透视方式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魅力。将中国画透视思想融入现代设计创作与思维训练中,能够更好地彰显设计的东方美学特征与传统文化语义,丰富设计的表达语言,拓展设计思维的构建与形成。

猜你喜欢

人物画中国画美学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中国画
《远方》中国画
外婆的美学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纯白美学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