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红白脸”应相得益彰

2021-12-02李玉柱

家长 2021年16期
关键词:白脸巴迪红脸

□李玉柱

要使“双面”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白脸”配合相当重要,表面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却是与对方同向、同标。

俗话说:“千人千模样,万人万思想。”差异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一样,同一家人,从理念到方法,父亲和母亲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男性更理性、坚强、果敢、豪放,女性更感性、慈爱、温柔、细腻。于是,男性与女性的这种“质性”不同,外显在孩子教育上往往表现为“严父慈母”:父亲表现出的多是严格、严厉,母亲则更多的是大度、宽容,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白脸”教育。

“红白脸”教育引争议

近年来,不少人对家庭中的这种“红白脸”教育组合提出质疑、表示反对,说父母意见不一致,会让孩子与“红脸”家长渐疏渐远,感情淡化,而“白脸”家长在孩子面前则会渐失权威,导致孩子任性,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孩子价值观错乱,形成双面人格。

批评者列举的这些危害有没有?事实求是地说,肯定会有,但笔者认为并没有那么严重。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危害,根本原因在于“红白脸”教育方式本身存在问题,因为这是“红白脸”双方在“表演”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相让、没有相互配合造成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白脸”母亲,“红脸”父亲,二者不可或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翁巴迪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看了后高声赞叹:“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可是作为影片公司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的父亲看了后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母为此争吵起来。在母亲看来,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第一次写诗,需要鼓励;父亲却并不退让,以为应该实事求是,糟糕就是糟糕。

父母激烈的争吵让小巴迪承受不了,跑回自己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几年后,巴迪再看自己写的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但是,小巴迪没有被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而打倒,却在母亲一如既往地鼓励下坚持写作,最后成了作家,创作出很多真正“精彩极了”的作品。

故事最后,巴迪深情地回忆:“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更确切地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巴迪的故事深刻地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赞美和鼓励,更需要批评和鞭策。

这是因为,我们生存、生活的世界,本就是一个“双面”的对立统一体,上下左右、真实虚假、敌我仇朋、知惑易难……无论自然界、社会还是人类思维,“双面”对立是普遍存在的。无左也就无所谓右,无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真理,也就无法鉴定谬误。

理解“红白脸”教育的精髓

虽然喜好赞美是人“最深刻的本性”,虽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如果父母双方都唱“白脸”,总是一味地溢美与夸奖,甚至对孩子的谬误也大加赞赏,那便不是教育,更不是爱,那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会让孩子看不清自我,稍有“成就”就会飘飘然,就会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不能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再者,孩子从小到大一直浸润在“白脸”的和风细雨中,事事如意,一帆风顺,从没经受过疾风暴雨的洗礼,他们的心就会形同“玻璃”,经不起丝毫挫折和打击,一有风吹浪打,便会折戟沉沙。

同样,如果父母双方都唱“红脸”,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孩子就会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自卑感,陷于孤独与无助,没有了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抑郁或自闭,严重者会产生绝望情绪,离家出走甚至酿成更大的悲剧。近年来,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自杀、弑亲案例频现,我想,家庭中一边倒的“红脸”或“白脸”教育是脱不了干系的。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双方我行我素、针锋相对固然不可取,但二者“双面合一”“同仇敌忾”也并不科学。

就像巴迪故事中所言,孩子的成长需要“精彩极了”的“白脸”鼓励,同样需要“糟糕透了”的“红脸”警示与鞭策。两种相互“交织”的声音,像两股相反的风不断地吹向孩子成长的小船,而要保证孩子的成长之舟不被任何一股风吹翻,父母就要做到“红白”有则、“红白”有度,和谐共存。

首先,父母双方要明白,无论是“红脸”还是“白脸”,二人唱的都是“一台戏”,而非“对台戏”,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红白脸”双方要相互认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相配合。

比如在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对待孩子所写诗的评价标准虽然不一致,虽然展开了激烈的争吵,但双方并没有相互诋毁,“白脸”母亲并没有与孩子站成一队,成为一体,与孩子一道反对、排斥父亲,只是在为孩子“据理力争”:这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第一次写诗,需要鼓励”。不难听出,“白脸”母亲的“争”,其实是建立在对“红脸”父亲评价认可的前提之下。因此,与其说母亲当着孩子的面与父亲“激烈争吵”,莫若说,二人是在给孩子“演戏”,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去反思,这实在是智慧之极。

其次,父母双方都要明白,二人的“红白脸”角色并非是“严父慈母”那样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事件,注意适时转换。巴迪故事中,对诗优劣的评判,“写过好多剧本”的父亲无疑更具有权威性,因此,小巴迪虽然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但对批评并非没有一点心理预期,他并没有被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而打倒、放弃,更是在母亲“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坚持下来。

一般来说,在孩子心目中,“红脸”一方代表着高标准,孩子承受、接受的前提是对其“内行”“专业”的认可和崇拜。现实中,父母双方各有所长,小孩子火眼金睛,观察细致,心如明镜。因此,父母“红白脸”角色并非固定,“红脸”扮演者一定要在自己的“专业”“强项”领域“红”才有权威性,才能折服孩子。

要使“双面”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白脸”配合相当重要,表面看似针锋相对,实则却是与对方同向、同标。二者的“唱和”,是在给孩子铺垫起自信、自强的成长阶梯,让孩子在前进的过程中,胜不骄、败不馁,在鼓励中建立起自信,在批评中磨砺出意志,在父母的“双面”教育中,形成健康的“辩证”人格。

猜你喜欢

白脸巴迪红脸
不受欢迎的白脸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红颜薄命
一起加油
网红脸
一起加油
红脸人
猫头鹰变形记
高情致远话“白脸”
“大白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