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1-12-02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史家庙学校马清华

家长 2021年16期
关键词:传统同学文化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史家庙学校 马清华

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或者写作技巧等,都是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传达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尊重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表现。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文化的渗透还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水平有重要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探索。

一、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文化宣讲

面向中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的宣讲一定不能太生硬,也不可太深奥。因为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生硬的说教往往不感兴趣,也无法理解。根据课本内容过渡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是希望让话题切入更自然。例如在讲到《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时,它可以解读出很多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不要有好吃懒做的想法,要兢兢业业、勤劳肯干过生活。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主张呢?教师可以给同学们讲讲中国古人男耕女织的生活,讲讲农田对于古人意味着什么,也可以跟大家讲讲天道酬勤的成语,讲讲“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寓意,让学生明白自古以来勤劳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值得鼓励的精神品质。通过这样的教育沟通过程,同学们认识到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农业文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文化品格等方面有独特的魅力。所以,同学们不应该去轻视农业从业者,不应该有对农业或者农民的错误看法。用这样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会给学生生硬枯燥的感觉,也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还有在学习诗词艺术作品或者文言文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围绕其中所展现的文化理念、文化品格等进行教育渗透。比如学习《愚公移山》这个文言故事,其中的故事情节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这里面有怎样的文化品质呢?教师会先让同学们围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谈谈其对愚公移山精神品质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我会列举生活中一些现象来说明愚公移山的宝贵品质。比如国家修造青藏铁路以及开建三北防护林的壮举;还有国家偏远山区的教师们在十分困难的处境中依然坚持做教育,为山村孩子们的梦想努力。这些鲜活的案例都说明了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都可以给同学们带来精神的震撼和感动,让同学们在文化、精神层面上受到熏陶和影响。

我们要善于通过课文内容来发掘文化教育的点,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早给孩子树立文化的自尊、自信与自强,让孩子明白中国拥有着怎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品格,让孩子受到良好文化品质的熏陶感染,成为新一代优秀的青少年。

二、结合生活感悟传统文化的意义

很多同学会在潜意识中把传统文化看作一种很深奥的东西,却没有从自己的生活角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实际上,学生的文明礼貌,学生的朋友交往,学生得到的父母的爱,都是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如果没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熏陶,我们今天的生活将会缺失很多东西。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更正学生的认知误区,让学生知道传统文化无处不在。

比如在学习《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时,教师给大家讲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讲述了古人的四大发明,讲述了古人在生产生活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教师会让同学们设想:在很久很久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纸张来书写文字,阅读信息,而外国人却还没有纸可以用,只能在木板、石板上书写。我还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历史上诞生的很多科技成果,或者在建筑、艺术、诗词等方面的出色成就。万里长城、沧州铁狮子、唐诗宋词、中国瓷器,这一个个文化元素、文化符号,让孩子们对古人的智慧倍加憧憬。

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节课时,为了加深理解,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春节热闹欢庆的景象,告诉大家春节我们吃的美味、贴的春联、放的烟花、听的音乐很多都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春节将毫无趣味。教师会将话题发散开来,让大家了解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有着怎样的寓意,给大家讲述年兽的传说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古代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的美好寓意;教师会给大家分享一些精彩的春联内容,让同学们感受春联中散发的浓浓的祝福之意;教师会跟大家分享春联里“福”“春”等文字的写法,分享“紫气东来”“门迎富贵”“福寿延年”等词汇的美好祝愿,围绕春节里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结合同学们在春节里的美好记忆、快乐经历,大家一起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三、在读写结合的教育中解读并传承优秀文化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认知与学习能力,他们对语文中的诗词文章或者语言交际、读写活动等也都有自己的认识。从文化渗透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应当让同学们在有感情地朗读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活动中充分体会文化的内涵意义,充分传承文化的宝贵品格。例如在诵读古诗《饮酒》的时候,这首诗是陶渊明所作,带有浓郁的乡土田园气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彻底将其当成一首田园诗作来看待呢?我让同学们尝试从陶渊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中国田园诗歌的发展传承、诗词特征、诗词意象等几个角度去进行解读,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进而有了不一样的发现。同学们结合陶渊明本人的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形象,以及这首诗歌中体现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等词句,感受到一种诗人酒后抒情、辞官之后心有不甘的无奈。田园诗歌里的那种闲适恬淡的风情就是一种文化品质,让人读来有一种心情平静、超然物外的感觉。而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有志不得伸和辞官赋闲的无可奈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贤达之士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这同样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品格,是中国千百年来很多文人墨客、贤达之士所拥有的文化品质。

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来鼓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表达爱与善良。比如让同学们回到家对爸爸妈妈说谢谢,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比如让同学们每天做一件好事,帮忙做值日,主动清理底面的垃圾纸屑,讲文明懂礼貌,跟同学说一句鼓励的话。我会跟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典籍名著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分享《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文化名句;我会跟同学们讲起“孔融让梨”“结草衔环”“高山流水”“精卫填海”等各种典故故事,鼓励大家将自己学到的道理应用于实践中去,用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学会勤俭节约,不浪费家里的粮食、水、电,学会力所能及地做家务来分担爸爸妈妈的工作量。我们把实践教学活动从学校贯穿到家庭,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化身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传统文化的美好送出光和热,也让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传统同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帮助同学
老传统当传承
奇怪的新同学
谁远谁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