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
——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实践策略探索
2021-12-02张建银
□张建银
2021 年3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自2011 年起,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幼小衔接实践探究,本着“放缓节奏,减轻入学压力”“加强整合,精简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关注兴趣习惯”的原则,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使新生能够愉快地融入群体、快乐地学习,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学校经过持续探索,形成了新生入学适应期幼小衔接策略。
一、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基本理念
以儿童的视角审视教学。为充分适应适龄儿童年龄心理特征,学校主动将“幼小衔接”转换为“小幼衔接”,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小学入学阶段教学方法、方式和载体。实施零起点教学,引导、纠正社会上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
以情感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学校是可爱的,教师是可亲的,学习是有趣的,小伙伴是友爱的,我是最棒的”情感为基点,围绕“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培育情感”三大要素,实施幼小衔接策略。
根植于学校“扬长教育”理念。遵循“在过渡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的原则,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行为表现中的闪光点、特长,增强学生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向往。
做有教材、有教法、有深度的融合课程。通过幼小衔接主题式课程的设计,促使新生教育教学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真正关注完整的人、关注人的素养,对自成一体的学科课程体系、分散的专题教育做必要的整合。
二、小学新生入学幼小衔接的实施路径
(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儿童逐步适应
1.亲子参观,进行环境感知
幼儿进入小学后,接触完全陌生的班级、教师和同学,会在心里形成负担,内向的幼儿甚至会产生焦虑感。为此,开学前一周,学校开设“幼儿开放日”活动,每个幼儿由家长带领来学校对各场馆、教室、设施等进行认识、熟悉,边看边比较,让幼儿感受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开放日上半段由家长带领参观,下半段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体验,帮助一年级新生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激发其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2.入学仪式,实施角色认同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意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小学一年级新生应具备的自我意识包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小学生,并为之自豪;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等。学校通过“开笔典礼”“贴新生名片”“开学留影”“社团体验”等仪式感满满的活动,促进新生角色认同。
3.比赛式游戏,强化习惯养成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可以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来概括。幼儿园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幼儿传递知识、养成习惯。学校根据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开发游戏,编写了“幼小衔接游戏案例”,设计了三大类幼小衔接游戏,旨在通过比赛式游戏的选择和进行,帮助新生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亲子关系,从而有效提高社会适应性,实现“好习惯伴成长”“好素养促进步”。
4.主题课程,促进学习适应
对于幼小衔接阶段课程的实施,应将儿童的经验与兴趣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活动教学的模式,突出主题化、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引导儿童在活动教学所创设的趣味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校基于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延续模仿幼儿园阶段的主题教学,尝试对一年级基础课程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逐步实现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融合。根据主题,学校将新生入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到各个主题项目中,落实到项目实施的每一节课中。学校编写了幼小衔接“主题式学习”活动方案相关内容,建构了幼小衔接主题融合课程群,努力实现由“学科本位”向“儿童本位”的理性回归。
(二)以个性化的培养帮助儿童度过不适期
1.俱乐部课程: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
一年级新生性格各异,爱好不同。学校根据幼儿活泼、开朗、好动的身心特点,开发了创意手工、快乐足球、数字对对碰等18 门幼小衔接俱乐部课程,助力学生个性发展,体验自我成长带来的愉悦感。该课程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施时间为每周五下午第二、三节课,以走班形式进行,分为教师走班和学生走班,一年级在本年段里走班。学期初和期中进行两次选课,每次选一门。并根据儿童学习的努力程度,通过“小小画展”“扬长小舞台”“亲子运动会”等载体和平台,给孩子们提供才艺展示的空间,培植学习的自信,激发其对小学生活的喜爱。
2.定期会诊制:针对部分学生的不适应
由于个体遗传素质、精神发育成熟延迟、前庭发育不良等生理、心理因素,部分儿童的适应期会比一般儿童更长,在每年的小学一年级新生中占一定的比例。他们在行为习惯、生活自理、学习效率、人际沟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通过筛选排查,实施个性特殊学生“特殊学生登记制度”和“特殊学生定期会诊制”。
资源教师根据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制定“一生一案”有针对性的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在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幼小衔接课程的基础上,发挥学校资源教室和心理辅导教师的优势,通过感统训练、社交形成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训练等,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生理、心理障碍,度过新生入学不适期。
(三)以多元评价助推儿童由适应转向发展
针对新生,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幼儿园对学生的评价现状,对新生的评价遵循过程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围绕“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培育”三个要素进行设计,践行适应性发展评价,使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亲子评价三种方式交替进行。主要是各班根据具体的班情、学情,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特长,实施个性化的赏识性评价,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过关争星,完成期末考评。
总体而言,通过以上三方面策略的实施,小学新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入学不适期幼小衔接教学策略,扬童心、葆童真、激童趣,充分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入学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适现象基本消失,让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