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
2021-12-02戴蓉蓉
□戴蓉蓉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教育更应顺合时势,担负起建设国家精神的重任。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乡村学校往往是薄弱学校的代名词。那么,“薄弱”在什么地方?在现今的乡村教育发展中,“薄弱”的聚焦点在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的优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关切乡村学校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路径,可以实现深化教育改革的美好愿景。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县域偏远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偏安一隅的思想限制专业发展愿望;中坚力量缺乏导致学科引领力不足;结构性的不合理造成梯队断层。这也是广大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当下,需要探讨的是,对于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困境,该如何来破局。以笔者学校为例,尝试探索一条基于“聚焦真实问题,创新研修载体,激发教师内生发展”校本研修的路径,达成教师队伍提质的目标,从而来唤醒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效益性,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信心,让优质师资成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项目驱动实现精准化研修
学校设计项目,以项目的方式驱使教师参与研修,达成精准化研修的目的。
(一)设计“校本表达”项目研修,共塑教育价值观
项目设计是基于乡村教师共同价值观塑造的需要,来达成守望乡村教育的一致性。如何形成教育价值观的一致性,从校本研修的维度来看,就是要让每一个教师有发声的机会,在发声中实现思想与行为统一的教育价值观。“校本表达”项目是基于内循环式的一种教师校本研修模式,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以遵守教育规律、遵循学校发展需要、尊重教师教育实践为原则,设计三个层级的“校本表达”:第一层级是突出教师主述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及教育故事的“师德论坛”校本表达;第二层级是中层以上教育管理者,以实际教育中生发的问题和需要发展性指引的事件为蓝本主述“教育观点”的校本表达;第三个层级是教师结合身边教育的人和事,主述“身边的力量”的校本表达。这样就形成了突出教师的精神洗礼、学校管理层的引领、教师群体的榜样示范三个层级的校本表达。在不同层级的研修中,渲染安心乡村教育的大氛围,让教师的三观统一到共同教育价值观中,培养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建设一支有教育责任和担当的师资队伍打好基础。
(二)设计“薄弱学科”项目研修,助力薄弱师资提升
学科薄弱最主要因素是学科师资薄弱。乡村学校缺乏精准有力的学科师资引领必然导致梯队断层,更会加剧队伍弱化。全面铺开型的学科“扶贫”必然会受到学校精力、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学校聚焦学科的薄弱性,设计“薄弱学科”项目,采用教研组与县域名优骨干教师相捆绑的方式,组建项目研修团队,突破传统教研组的范畴,实现大教研的格局。项目规模,既有大规模研修团队,也有小规模的项目研修团队。规模大小不一,但又能做到灵活自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有项目组的总体方案指导,也有学科组教师个性化私人订制方案;既有定期理论学习提升,也有课堂教学实践。项目既突破了乡村学校薄弱学科建设的难题,也解决了工学矛盾,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设计“班级管理”项目研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学校中最基础的教育治理组织是班级治理。设计“班级管理”项目旨在提升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育人水平,创设稳定优良的班级氛围,并将其融合于校园文化中。“班级管理”项目基于学段、年段、学科背景跨度大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到九年级育人一体化研修路径。坚持遵循序列性、主题性、真实性原则实施项目。序列性是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点,考虑到不同年段的学生不一样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有差异的认知水平。班主任真实能力的提升就要依据这个原则来设计研修方案和研修课程;主题性是以研修内容为基础,对所需研修的内容做好规划和梳理,形成主题化的研修内容,如“心理健康”“文化创制”等主题,让研修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真实性是指向研修的真实需要,聚焦教育真实情景下生发的话题,如“弱势学生的成长策略”“互联网+手机的合理利用”等,使研修直抵班级治理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及能力的提升。这种基于“三性”原则的研修,深化了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提升了班级治理水平,强化了学校教育治理能力。
二、科研驱动实现深度化研修
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以科研作为校本研修的载体来驱动教师科研意识树立和能力提升,并且内化到教育思考和实践中。
(一)实施“普惠型”科研研修,渲染教育科研底色
“普惠型”科研是一种面向全体的以课题为载体的研修方式,旨在树立和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同时把这一模式迁移到学科教学研究中去,可以实现教育思考的高阶思维。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影城印象——乡村学校项目化学习路径探索”省规划课题为例,学校组织教师全员阅读 《项目学习教师指南》 《项目化学习设计》 等书籍,教师在明确“什么是项目化”“项目化在教学中的运用的价值和意义”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科的教育研究找到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教育中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对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普遍的认知。
(二)实施“核心型”科研研修,深化课题研究能力
“普惠型”科研提升的是教师科研意识和认知水平。相较于师资比较薄弱的现状,设计“核心型”科研的研修,是建构师资梯队的重要路径。同样以学校课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为载体,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和学科分类,在低、中、高年级分别设计“传统游戏在体育课堂中应用”“走进门钹”“冬日丝丝道乡情”子课题,使研修的效度和深度更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子课题实践教师相应成为科研的核心成员,用课题推进的方式强化研修,学科教师卷入到课题研究的深度研修中来,以此方式培养了一批精干的科研师资力量。
(三)实施“示范型”科研研修,激发教师内在潜力
“示范型”科研研修方式旨在激励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核心型”科研研修的深化。研修聚焦课题实践核心成员,以教育实践为蓝本,挖掘典型示范,通过以身说题,关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溯源、过程和习得。如参加“老洋房建筑趣谈”项目化学习的教师,在分享中生动阐述了如何从学科走向项目化学习的课题研究思考和实践。树立“课改标兵”榜样,让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教师成长。
这样主题式、层级式、循序渐进式地推行校本研修,不但提升了教师的研修水平,增进了科研能力,还有效实现了科研兴教、强校的目标。
三、个性驱动实现灵活化研修
个性驱动研修是基于教师队伍不同层次的需要实施的研修。
(一)建立“一随机”个性化研修,强化教研组建设
“一随机”个性化研修是在教研组常规研修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旨在强化学科专业性。“一”是强调一次教研组主题研修,每人有一次展示机会;“随机”是强调一次教研组主题研修,每人展示的机会均是随机抽取决定。在这场活动中,教师既是参加常规主题研修,又是一次不确定的随机展示;既能夯实专业成长的厚度,又是专业应急能力水平的锻炼;既需要有高度集中的研修意志,也需要有日常内涵的蓄养。通过由常规到非常规,确定到不确定的个性化研修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内生需要的迫切感和紧要性,增强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从而达成师资队伍质量提升的目的。
(二)建立“360 跟岗”个性化研修,加快学科骨干培养
“360 跟岗”个性化研修是着眼于梯队断层、骨干力量缺乏的现状,基于空间迁移创设的一种灵活的个性化研修方式。空间迁移是突破校内空间的研修方式,是迁移到城区优质学校空间开展的一种研修模式。遵循城区优质学校资源与学科教师相匹配的原则,选派年轻教师与优质学校教师实行“一对一”的精准研修。为了更好地处理跟岗工学矛盾,实行“360”全跟岗,即实行跟岗时空全勤化、跟岗内容全方位化、跟岗成果惠及全体教师的辐射化、跟岗教学教研网络化,强化跟岗实践专业成长规划制订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发展能力的必要性,加大生长型教师研修培养力度。
(三)建立“火柴青年”个性研修,蓄养教师队伍
坚持党政引领的原则,成立“火柴青年”读书会联盟。实施线上线下共读一本书,探讨名家观点,蓄养内涵共读共研的研修方式;开展TED 演讲、头脑风暴等方式的共读共展研修方式。坚持服务乡村社会原则,设计“火柴青年”志愿社,参与“垃圾分类进村口”“校园文化进乡村礼堂”等社会服务实践研修,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使命,反刍教育。既有立足教育,也有乡村视野;既有文化研修,也有实践研修。丰富青年教师内涵,滋养乡村学校后备师资培养土壤。
笔者所在的学校,始终努力扎根乡村教育实际,始终直面学校发展困境,遵循教师内生发展需求,创新研修载体,探寻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路径,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教师专业成长有收获;二是社会影响增强;三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四是学校相继获得市文明校园、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先进集体、绿色教育实验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学校应该是理想教育的承载地,教师理当是理想教育的践行者。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是通向理想教育的关键环节,探寻、创新适合校本的研修是实现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的路径,使研修以学校的“变”而“变”,以教师的“生”而“生”,让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成为实现教育生长的关键力是学校发展的永恒追求。